第374章 让子弹再飞一会
作品:《穿越之侯府纨绔自救指南》 第二天天还没亮,京都府的衙役们就带着糨糊和告示,在京城的大街小巷忙活起来。
从朱雀大街到鼓楼胡同,红底黑字的十条新规贴得到处都是,天刚蒙蒙亮就引来了一群群老百姓围观。
“好家伙!‘勋贵子弟犯法也得游街’,这萧大人是真敢写啊!”
“还有斗殴欺凌百姓要枷号,这下那些公子哥该收敛收敛了吧?”
正议论着,几个穿着锦衣华服的公子哥骑着马经过,瞥见墙上的告示,其中一个嗤笑一声:“什么阿猫阿狗都敢立规矩?我就不信,他真敢犯众怒!”
说罢,还故意在人群里策马,马蹄子差点踩到一个小孩,惊得老百姓纷纷躲闪,骂声一片,可没人敢真上前理论。
这些事都被在外巡逻的衙役看在眼里,回府禀报的时候,一个个都面带忧色。
萧砚舟却只是淡淡一笑:“不急,他们越是嚣张,往后摔得就越重。传令下去,从明日起,一定要把这十条新规让京城所有人都知道。”
“让衙役们沿街宣讲,把条文编成通俗易懂的顺口溜,连三岁小孩都能背下来才好。府衙门口要设专人解答,务必让老百姓们都明白,这些规矩不是摆着看的。”
周显在一旁听得心惊肉跳,忍不住插话:“大人,这么大张旗鼓的,要是最后落不到实处,反倒会被人笑话……”
“落不到实处?” 萧砚舟挑了挑眉,“我既然敢立规矩,就有本事执行到底。”
他转头吩咐林墨:“把新规刻成木牌,立在东西南北四大街口,再让人把条文抄录百份,贴遍茶楼酒肆、寺庙道观,让那些勋贵官员抬头不见低头见,想忘都忘不了。”
接下来几日,京都府的衙役们果然扛着木牌、捧着文卷走街串巷。
孩童们跟着念起 “勋贵子弟若纵马,罚银还游街” 的顺口溜,连挑着担子的小贩都能说上两条新规。
可京城的勋贵圈里,却只当是听了场笑话。
魏国公府的管家在酒桌上拍着桌子笑:“萧砚舟这是穷疯了?想靠罚款充盈府库?真当咱们国公府的银子是大风刮来的?他要是敢来要,我就敢把他打出去。”
礼国公府的范文程更是带着一群狐朋狗友在街上游荡,故意骑着马在新规木牌旁打转,还让仆从往木牌上扔石子:“什么玩意儿?也配管到咱们头上?等哪天高兴了,把这破牌子劈了当柴烧。”
官员们虽没直接违背,却也纵容子弟闹事,没把规矩放在心上。
老百姓们见京都府只动嘴不动手,渐渐也泄了气。
茶馆里有人叹道:“我就说嘛,哪能真管住那些贵人?这些勋贵老爷们,哪个不是手眼通天?这新规啊,怕是撑不过一个月就得撤了。”
连周显都私下跟张启年嘀咕:“大人这步棋怕是走错了,如今满城的人都在看咱们笑话呢,到时候下不来台可咋办?”
张启年却摇摇头:“不好说…… 你忘了英国公三公子的事?萧大人向来是后发制人,咱们还是等着瞧吧。”
此时的萧砚舟正在府衙后堂翻看巡逻记录,上面密密麻麻记着谁在哪个街口纵了马、哪个勋贵子弟又在街上打了人。
他指尖划过那些名字,嘴角噙着一丝冷意,心里头早就有了盘算。
林墨端来茶水:“大人,外面都在说您这是雷声大雨点小呢,还有人说您就是想借着新规捞点好处。”
“让他们说去。” 萧砚舟放下记录,端起茶杯抿了一口,“等他们说得最欢的时候,再动手不迟。”
他看着窗外渐渐西斜的日头,“现在,该让衙役们养足精神了 —— 好戏,还在后头呢。”
过了几日,正是十五,街上格外热闹。
可就在这热闹的日子里,出事了。
镇国公府的二公子赵虎,带着几个家丁在西街的戏园子里看戏,因为抢一个好位置,跟一个卖字画的老先生起了冲突。
这赵虎平日里嚣张惯了,哪容得下别人跟他顶嘴?
当场就让家丁把老先生的摊子掀了,还让人把老先生打了一顿,打得老人家鼻青脸肿,躺在地上动弹不得。
周围的老百姓看不下去,有人小声劝了几句,还被赵虎的家丁推搡了好几下。
赵虎站在那里,叉着腰骂道:“老东西,敢跟你家公子抢位置,真是活腻歪了!我告诉你们,在这京城里,谁敢挡我的路,就是这个下场!”
他这话刚说完,就有衙役匆匆赶来。
赵虎见了衙役,不仅不怕,反而更嚣张了:“你们来得正好,把这老东西给我拖走,别在这儿碍眼!”
领头的衙役面露难色,却还是按规矩说道:“二公子,您打人毁物,违反了京都新规,还请跟我们回府衙一趟。”
“新规?什么狗屁新规!” 赵虎不屑地吐了口唾沫,“那是给那些老百姓看的,也敢管到我头上?我看你们是不想干了!”
说罢,他还一脚踹翻了衙役手里的水火棍,“赶紧给我滚,不然我让我爹把你们都发配到边疆去!”
衙役们敢怒不敢言,只能眼睁睁看着赵虎带着家丁扬长而去,留下一地狼藉和受伤的老先生。
这事很快就传到了萧砚舟耳朵里。
他听完衙役的禀报,脸色平静得很,只是让人把老先生送到医馆治伤,所有费用由府衙承担。
周显急了:“大人,这赵虎也太嚣张了,公然殴打百姓,还敢对抗衙役,要是不处置,咱们这新规可就真成了摆设了!”
萧砚舟点点头:“我知道。但还不是时候,再等等。”
周显不明白,可也不敢多问,只能按捺住性子等着。
没过两天,又出事了。
这次是吏部尚书的侄子李三,在城南的赌坊里输了钱,不仅不给钱,还把赌坊的老板给打了,砸了赌坊里不少东西。
赌坊老板知道他是吏部尚书的侄子,不敢得罪,只能自认倒霉。
可这事也被巡逻的衙役看到了,报回了府衙。
萧砚舟还是那句话:“知道了,再等等。”
这时候,京城里的议论声更大了。
有人说萧砚舟是怕了镇国公和吏部尚书,不敢动他们的人;
有人说萧砚舟就是个草包,只会耍嘴皮子;
还有人说这新规早就成了废纸,谁都不用再在意了。
就在这些勋贵和官员们得意洋洋的时候,萧砚舟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