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倭寇请求谈判

作品:《大明:从科举到权倾天下

    进入三月时节的朝鲜,虽仍带着些许冬日余寒,却也已隐隐有春日气息。


    微风轻拂,暖意逐渐蔓延开来,带着几分温润与柔和。


    李霁半躺在坐榻上,头枕着王清妍圆润温软的大腿,而王清妍则用玉指替他轻揉太阳穴。


    “大人,是力道重了么?”


    见李霁眉头微皱,王清妍柔声问道。


    李霁正在看着一页信件,开口回道:“没有,力道刚好,你继续。”


    他之所以皱眉,是因为看了信上的内容,手中信件来自大明京师。


    这是黄婉婉和佩儿给李霁写的信,其中这一页信提及了一些京城最近所发生的事情。


    太仓王锡爵于正月还朝,重入内阁居首揆,而赵志皋则退居次辅。


    王锡爵刚接任首辅之位不久,便弄出一个出人意料的大动作,使得大明朝堂纷争再起。


    正是王锡爵的大动作,使得李霁一脸的疑惑不解,不禁皱眉沉思起来。


    首辅王锡爵竟同意“三王并封”,这妥妥地属于一个昏招。


    “三王并封”就是将十一岁皇长子朱常洛、七岁皇三子朱常洵、三岁皇五子朱常浩(生母周端嫔,后升端妃)同时册封为王。


    李霁不用多想都能猜到,三王并封的破主意定然出自狗皇帝朱翊钧。


    朱翊钧的用意也显而易见,将三位皇子同时封王,看似公平,实则是想降低皇长子朱常洛的特殊地位,为改立朱常洵创造条件。


    朝堂之上明眼人多的是,皇帝朱翊钧能得逞那才见鬼了。


    这种迂回手段更是朝臣们先用的,徒弟自然精不过师傅。


    朝臣们请立皇长子朱常洛正位东宫不成,便迂回了一下,改为请求先让朱常洛出阁讲学,完全就是同一个路数。


    不出意外,“三王并封”的闹剧,最终在朝臣们的激烈反对下草草结束。


    在这一过程中,王锡爵作为首辅,为迎合皇帝朱翊钧,按其意思奉诏拟旨,自然要被朝臣们大肆攻讦。


    在同意“三王并封”之前,王锡爵其实有做了“保险”。


    他援引先例,请求将皇长子改由皇后抚养,这样朱常洛就可成为嫡长子,如此就不会落下个“逢迎上意”的骂名。


    不过朝臣们可不会买账,须知此时大明京师正处于京察阶段,众多官员惶恐不安,风声鹤唳。


    新任首辅大人把柄都递过来了,不狠狠弹劾更待何时?


    特别是那些心里有“鬼”的京官,这可是大大的表现机会。


    弹劾谏言而被皇帝罢官或贬谪,说不定还要被称赞为诤臣、直臣,那可比在京察中被筛出去要容易起复得多。


    此次内计一开场,便令所有京师官员皆感心惊肉跳,最先被干掉的是礼科都给事中王三余和文选司员外郎吕胤昌。


    此二人的身份可不简单,王三余同考功司郎中赵南星是亲家,而吕胤昌则是吏部尚书孙鑨的外甥。


    意思再简单不过,主持京察的孙鑨和赵南星上来就拿自己人开刀,就是要告诉所有京官,谁都别想轻易糊弄过去。


    想到京察背后还有一个沈一贯,李霁可真替王首辅捏把汗。


    好大一摊浑水!


    李霁轻弹了一下手上的信纸,低声自语道:“半生积誉,甫任首揆月余,已失其半……”


    这自然是在说王锡爵,他的功力比之申时行是大为不如。


    王清妍低头看着李霁俊朗的脸庞,一时有些失神。


    李霁眨眨眼,突然开口道:“后院的蔬菜能吃了吗?”


    王清妍赶紧回神,柔声回道:“回大人,还不行呢,应该还要等半个月。”


    看着她漂亮的丹凤眼,李霁又问道:“笋呢?”


    王清妍面露不解,朱唇轻启道:“大人想吃竹笋么,开城附近很少有竹子,在南方的庆尚道、全罗道和忠清道才比较多。”


    放下手中的信,李霁一手从她宽松的赤古里下摆往上探。


    王清妍娇躯轻颤,顿时明白李霁口中的笋……


    “大人……我是清白身子……”


    王清妍吐息急促,闭着眼睛羞涩呢喃道。


    此时,已经变为李霁坐着,她靠在李霁膝上。


    李霁忙得很,头埋在笋间,闷声回道:“我知道……”


    王清妍的头微仰着,眼神迷离问道:“那……大人为什么……是嫌弃我的身份低微么?”


    每次她都感觉很失落,李霁并没有突破最后一步。


    李霁抬起头,呼吸略微粗重道:“还不到时候……”


    其实是李霁还没想好,到底要不要带她回大明。


    王清妍闻言心中虽仍感觉失落,但李霁轻轻拍了拍她的后脑勺,她便改为侧躺,以别样方式给李霁带去愉悦……


    三月初八日,朝鲜水军送一封急报至开城。


    汉城内的倭寇请求谈判。


    祖承训将文书递给李霁,沉声道:“李谕德,倭寇撑不住了。”


    李霁接过文书,低头观看。


    自从加藤清正率部也退至汉城后,朝鲜北方的平安道、黄海道和咸镜道已全部光复。


    此外,明军还收复了大半的京畿右道,以及江原道的部分地区,朝鲜一半的国土已完全光复。


    看完文书内容,李霁抬头看向京畿道防御使高彦伯,问道:“倭寇请求谈判的文书,是先投给你们的水军?”


    高彦伯点头回道:“是的,李谕德。倭寇将文书绑于箭矢之上,在我们的水军经过汉江时射到船上,原来的文书已经快马送往平壤城和义州。”


    放下手中文书,李霁点点头道:“好,有劳。”


    只要倭寇请求谈判的文书抄份送至平壤城,第一时间便会到李如松手里。


    待防御使高彦伯离开后,李宁沉声问道:“李谕德,真要与倭寇展开谈判?是不打了吗?”


    祖承训也看着李霁,他们心中一直想报碧蹄馆被围攻之仇。


    李霁看了眼祖承训和李宁,微微摇头,回道:“此事还需李提督和宋侍郎商议,现下我也不知。”


    顿了顿后,又接着说道:“不过,倭寇想通过谈判解决,或暂停战争,朝廷应会重视。”


    现在大明朝廷财政紧张,消息传回京师,不说朝臣,皇帝朱翊钧可能是第一个同意。


    毕竟战争不能尽快结束,后续的粮饷大概还得从朱翊钧的内帑掏。


    祖承训看了眼桌上的那份文书,也说道:“我们死伤了众多兄弟,倭寇想不打便不打了?”


    李霁叹了口气,回道:“朝堂的态度会倾向于谈判,如今汉城仍有十余万倭寇驻扎,所谓困兽犹斗,且我军并未占据绝对优势,强攻之下只会是带来更大的伤亡。”


    李霁相信李如松心中应该也有不甘,但是出征之前,他肯定得到了朱翊钧的授意。


    朝方自然是想打的,但是他们的态度并不重要。


    没法提供粮饷不止,本国军队的战斗力又拉垮,想让大明军队为他们白白拼命?吃泡菜吃懵他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