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水土不服
作品:《大明:从科举到权倾天下》 二月二十五日,李霁、李如松和李宁三人率突袭龙山仓的两千骑兵回到开城。
李宁刚率军回营,便有平壤城方向的快马军报递到。
李如松看过军报后,一边递给李霁,一边皱眉道:“我得先回平壤城去。”
李霁接过军报观看,军报内容说在咸镜道的倭寇加藤清正部有异动,部队在集结,且已有先头部队三千余人南下至咸镜道的咸兴和定平一带,目的未明。
缓缓放下军报,李霁开口道:“李提督,注意安全。不过,我觉得加藤清正应不是要进攻某地,更有可能是在往南回撤。”
李如松点了点头,沉吟道:“我也是这般认为,倭寇的水军被朝鲜水军时时袭扰,补给跟不上,这股倭寇孤立在北,更大的可能是撑不住了。”
在咸镜道的加藤清正部,之前大部分军资粮草也是由汉城和开城等地输送。
在明军收复开城和坡州后,加藤清正部的主要补给线其实已经被掐断。
汉城若再想从陆路往北给加藤清正部两万余人运送粮草,那就只能走京畿道东面的江原道。
江原道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道路难行,大批的粮草运输在路上就消耗极大。
海上水路又有朝鲜的水军袭扰,当下加藤清正部自然就撑不下去了。
更何况如今汉城也难以为加藤清正部输送粮草,因为他们都自身难保。
李霁摞起积攒了十余天的公文,笑道:“现在加藤清正南撤正好,让他们都窝在一起,龙山仓没烧掉的存粮,可不够他们吃多久。”
李如松也笑了笑,随后又转头向祖承训吩咐道:“仍不可掉以轻心,密切关注东面的动静,朝鲜人的情报不予采纳。”
祖承训拱手称是,李如松也要赶回平壤城,毕竟大部队还在那里。
无论加藤清正这股倭寇目的为何,有备无患总不会有错。
待李如松率数百亲兵出城北返后,祖承训对李霁笑道:“李谕德,前几天从北边来了两个朝鲜官员,一到开城就说要找你。我估计八成是想问撤兵之事,人如今就住在李珲那小子那里。”
李霁捧起一堆公文,轻笑道:“还跑到开城来耍嘴皮子了,我可没功夫搭理他们。对了,李珲欠我们的粮草送来没有?”
祖承训吩咐亲兵提两块羊肉给跟随李霁的锦衣卫后,笑着回道:“粮草都如数送来了,这小子倒没学他老子忽悠人。”
李霁往营房外走去,祖承训送了一段。
回到开城住的宅子,李霁让锦衣卫赵百户留下大块的羊肉,自己只提了块小的到后院。
这所宅子相当于三进院,二十名锦衣卫住在前院,二进主要是李霁办公之用,后院则是他的住所。
王清妍正在用湿旧布擦拭李霁所住屋子的桌案,见李霁回来,赶紧屈膝行礼道:“见过大人!”
她语气之中透着喜悦。
李霁跨进屋子,点点头道:“嗯!外边有块羊肉,你拿到厨房去。”
李康在李霁去幸州时,募了两个开城本地的中年妇女安排进宅子,主要是做些粗活。
在李如松赶回平壤城时,李康也跟着去了,他腿上的伤已经好得差不多。
王清妍接过李霁装有换洗衣物的包裹,柔声道:“我这就去帮大人做饭。”
李霁准备处理积攒的公文,可是刚看了一小会儿,便困得不行,最后趴在案上睡着了。
王清妍叫醒他时,天色已经快擦黑,外边又下起凄凄沥沥的细雨。
“大人,做羊肉用时比较久,请您见谅,可以用饭了。”王清妍轻声道。
李霁坐在椅子上缓缓伸了个懒腰,放下双手后,不自觉地叹了口气。
王清妍见此,小心问道:“大人,是……心情不好么?”
其实李霁也不知道自己叹什么气,估计是刚睡醒的缘故,起身淡然回道:“没事,用饭。”
走到用饭的屋子,饭桌上有一小砂锅炖羊肉,正冒着腾腾热气。
李霁坐下后夹了一筷送入口中,味道不错,竟丝毫没有羊膻味。
吃了几口,李霁突然停下,微微转头对侍立在右后方的王清妍说道:“拿碗筷过来,坐下一起吃。”
王清妍闻言,赶紧摇头。
李霁放下筷子,蹙眉看着她。
见李霁面露不悦,王清妍赶紧施礼,忐忑道:“大人,我……我这就去拿。”
拿来碗筷,王清妍小心落座,拘谨得不知所措。
李霁给她夹了块羊肉,开口道:“你的厨艺不错,吃。”
王清妍赶紧又要起身行礼,李霁无奈制止道:“赶紧吃,天气寒冷,待会儿就凉了。”
“是,多谢大人!”
王清妍谢过后,才拿起筷子开始吃饭,全程低着头细嚼慢咽。
李霁见王清妍不敢夹菜,只得时不时给她夹一筷。
第二日,李霁正核对各种军需的消耗,一名锦衣卫入内禀报。
“李谕德,朝鲜光海君李珲来了,还带着两个朝鲜官员。”
李霁放下手中公文,开口道:“就说我身体不适,病了,不见客。”
待那锦衣卫从门外离去,李霁指了指自己的脖子,对站在一旁的王清妍说道:“来,帮我按一下脖子,有些酸。”
王清妍乖巧走到李霁身后,轻柔地为他按摩肩颈。
懂点医术确实不一样,总能精准找到穴位。
“力道再大些。”李霁闭眼舒服地享受着。
可李霁才享受没多久,刚才的锦衣卫去而复返,在门外又禀报道:“李谕德,朝鲜人不愿走,还问你是不是也和梅少卿一般水土不服,还说如果是的话,他们一定要探望。”
李霁眼睛都没睁,开口道:“告诉他们,用不着探望,若不愿走,就让他们在外边儿站着。”
还一定要“探望”?就明着不见你们了,能怎么地吧?
朝鲜领议政柳成龙派了好几拨人去平壤城,想询问李如松和梅国桢撤兵原因。
那些朝鲜官员只见到了一回梅国桢,之后梅国桢就一直“水土不服”。
至于提督李如松的面,他们则是连见都见不着,敢上门找第二回,那些亲兵是真会拔刀。
最后,柳成龙本人亲自到平壤城才见着李如松一面。
李如松给的回复简单明了,撤兵是军事部署,无可奉告!
柳成龙请求李如松出兵继续收复朝鲜王京汉城,李如松忍着怒气听他聒噪许久后,冰冷答复:朝鲜什么时候把承诺提供的粮饷送到,什么时候出兵。
柳成龙自觉理亏,只得又再次派人到辽东找经略宋应昌交涉去了。
既然没法说理,就谈大义,走政治路线。
宋应昌估计也是被朝鲜人磨得烦了,又考虑到政治影响,于是派人催促李如松重新进兵。
不过李如松一视同仁,也将宋应昌派去的人给晾到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