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平壤之战(九)
作品:《大明:从科举到权倾天下》 朝鲜光海君李珲连夜让手下书吏写下告示,在平壤城的外城、邑城各处张贴。
同时,第二日一大早,李珲便带着人入城,召集众多百姓,当面控诉倭寇的暴行。
不得不说,这小子倒挺有演讲天赋,说到情深处那是声泪俱下。
梅国桢在下面看着,轻笑道:“孺子可教也,李谕德教得不错。”
梅国桢以为李珲会强拆民宅,现在怕是用不着了,等到平壤城全部光复,他还倒挣个好名声呢。
朝鲜王室在民众之中,确实地位不一般,经过李珲的一番精彩演讲后,许多百姓竟自己动起手来拆房子充作干柴。
短短一天时间,城中百姓与朝鲜士兵一起便拆到足够的木柴。
接下来便是将干柴堆到土窟工事周边,这项任务当然还是交给朝鲜军队。
攻坚战我大明都替你们朝鲜打了,昨日一战朝鲜军队就没死几个人,哪有这种道理?
在将干柴堆积到倭寇土窟工事下的过程中,朝鲜军队出现不少伤亡,被倭寇用火绳鸟铳打死打伤近千人。
平安道兵使李镒和防御使金应瑞对此叫苦不迭,拉着李珲向李霁倒苦水。
“李谕德,我军伤亡过大,这堆积干柴之事是否缓一缓?”
李镒唉声叹气地对李霁说道。
李霁正在帐中核对部分弹药、粮草等物资的消耗情况,连头都没抬,淡然回道:“李兵使,昨日一战,我军可是战死六百余军士,受伤也有数千,你们伤亡多少人?”
李镒张了张嘴,最后转头看向光海君李珲,示意他来说。
李珲只得拱了拱手,开口道:“李谕德,七星门附近的倭寇土窟,我们已经大都堆积了不少木料干柴,应该是差不多了。”
李霁放下手中的笔,看着李珲回道:“不够,特别是密德土窟下的木料太少,起不到效果。不要以为我们什么都没做,我军也在阻止倭寇清理柴薪。”
顿了顿,又继续道:“打仗总会有伤亡的,光海君带五千人前来,完完整整将那么多人带回去,你说你立了多大的军功,朝鲜国王殿下能相信么?”
这……有些道理,但又好像哪里不对……
李珲思忖了一下,又开口道:“可是现在军中已经出现怨言……”
李霁活动了一下脖子,开口道:“怨言?那我大明战死的将士可曾有怨言?奋战收复的又是哪国的国土?”
李珲三人对视了一下,瞬间沉默。
“三位为何不答?”
李霁又冷声问道。
李珲再次拱手道:“天兵为收复我国国土英勇奋战,我朝鲜举国上下铭记此恩情,我等这就继续命军士堆积干柴。”
李霁闻言,这才满意道:“正该如此,李提督已经在布署最后的进攻,你们做好自己该做之事,该有的功劳一分不会少。我也已经命伤兵营划出一块区域,用以收容救治贵国士兵,你们可以将受伤的士兵直接送过来。”
朝鲜军战斗力低下不说,对于军营的管理也是一塌糊涂,军医都没有几个。
三人齐齐拱手道:“多谢李谕德。”
李霁点点头,看着李珲又开口道:“我军的药物携带也不多,近来消耗甚巨,所以有些药材还须贵国协助提供,我已让军医列出清单,请光海君传信后方筹集运输。”
我们帮你们朝鲜救治伤员,军医辛苦些也无妨,花费的药物你们不得自己出?
李珲回道:“这是自然,小王会请父王尽力筹集。”
可是李珲接过清单一看,整个人都傻眼了,因为数量太多,完全超出他的预料。
李珲拿着清单苦笑道:“李谕德,这数量也太多了,基础的药材,我们有的肯定会尽力提供。但这清单上好几样我们都没有,例如这酒精,我们没地方去弄啊。”
李霁回道:“数量多些是为了有一定的储备,所谓有备无患,你们需要尽力筹措,至于没有的可以购买。”
“买?到何处去买?”
李珲不解问道。
李霁拿起一张纸抖了抖,上面墨迹未干,回道:“可以派人去我们大明买,在下为你们介绍卖家。”
说罢,将纸张又递给李珲,这是一封信,上面盖了李霁的私印。
买酒精当然是和自家老丈人黄岚买了,棺材本都快掏没了,以后回了家,怕娘子连床都不让上。
老丈人都捐了那么多银子,往回搂一点,你朱翊钧好意思唧唧歪歪?
李珲头更大,主要是用什么买,如今眼下平壤城都未完全收复,复国大业仅见一丝曙光……
见李珲还是一脸菜色,李霁继续循循善诱道:“没有钱也不是问题,可以打欠条,亦或是以物抵押也行,欠条的话由朝鲜国王殿下盖个章。”
国王欠别人钱?这也太不像话了!
李珲叹了口气道:“此事我无法作主,还须父王定夺。不过稍后我便传信至义州,请求将清单上的药材尽力筹集。”
李霁点头道:“这就对了,将在下的信也一起递去,说不定朝鲜国王殿下用得着。”
李珲抓耳挠腮地带着李镒和金应瑞离开了李霁的营帐。
正月初十,李如松对七星门附近的密德和万寿台倭寇土窟发起攻势。
倭寇已经知道明军火攻的意图,可是无法阻止,因为明军的鸟铳射程更远,他们根本没法露头。
倭寇曾多次跳出土窟,试图清理木柴,可是在明军鸟铳压制下,死伤严重。
李如松命军士用数门神火飞箭射向两大土窟,同时用众多的小型投石车投掷点燃的猛火油。
明军的营中本没有投石车,这还是从朝鲜军营弄来的落后攻城武器。
发现投石车准头不太行,李如松干脆命朝鲜军士抱着猛火油罐分散突进,往倭寇土窟里扔。
中城里的倭寇意图救援,可是被李如松提前安排的阻击部队打了回去。
两大土窟内的倭寇被烧死众多,逃出土窟的残敌被善于步战的南兵剿杀。
吴惟忠和骆尚志的南兵部队,在此时发挥出最大战力。
南兵装备有大量的筤筅、镗钯等冷兵器,专门用以克制步战倭寇。
倭寇主将小西行长眼见大势已去,决定弃城而逃。
当夜,小西行长带领约九千人出东面大同门,准备转而往南逃遁。
在此处蹲守数日的李宁,可算是等到了机会。
此次伏击,再次歼灭倭寇三千余人,小西行长最后带着约六千人仓皇南逃。
原本一万八千余人的部队,被明军打得仅剩约六千人,胆气尽丧。
至此,朝鲜北都平壤城光复。
刚光复平壤城,李如松就开始琢磨南下的进兵路线。
目光从舆图一路扫过去,最后定在了朝鲜的王京,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