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进发鸭绿江

作品:《大明:从科举到权倾天下

    梅国桢将他们先安排进入辽东都司的军器作坊,基本的工作已经在有序展开。


    颜四等军匠们做得还不错,不用再事事都要李霁盯着,看了那么多,学也总能学会一两分。


    李霁最后留了十名锦衣卫在军器作坊负责领队戍守,当是给颜四他们撑腰杆子。


    几十人都是外来户,那些本地军匠有时不一定听他们的,哪怕听了不免有时会敷衍行事。


    一连两日,李霁和梅国桢都在协同经略宋应昌,处理督促往大明与朝鲜边境运输军需物资的相关事务。


    相关事务大体还算顺利,辽东巡抚郝杰在此之前便征调了大量的民夫,一些基本的军械已经有在陆续运往边境。


    腊月二十六日,保定总兵官董一元率军赶到辽阳集结,几乎同时赶到的还有神机营左参将骆尚志和海防参将吴惟忠率领的南兵五千余人。


    南兵主要以浙兵(戚家军体系)为主,有三千余人,另外有部份为福建兵马。


    骆尚志与吴惟忠都出自浙兵体系,二人也都是浙江人。


    其中吴惟忠为浙江义乌人,早年便投身戚继光麾下,参与了戚家军在东南沿海的抗倭作战,是戚继光麾下重要将领。


    因此,吴惟忠此次赴朝鲜平倭还有一个头衔,为总督南兵,即南方军士主要由其节制统率。


    当年吴惟忠等人在戚继光的率领下,便在东南沿海打得倭寇抱头鼠窜,现在属于“专业对口”了!


    对于吴惟忠和骆尚志的率军到来,一向骄横的李如松十分重视,给予了极高的敬意,亲自出至城门迎接。


    当吴惟忠与骆尚志带着亲兵赶至城门时,李如松主动先抱拳行礼,笑道:“吴将军率军赶到,李如松在此迎接南军将士,当年可杀得倭寇不敢窥探我大明东南,今日亦能将倭寇驱逐出朝鲜!”


    说罢,也向神机营左参将骆尚志抱拳扬了旸,不过并未有言语问候。


    李大提督的老毛病又犯了,就是对人!


    骆尚志虽也是浙兵体系出身,但与曾经的“戚家军”渊源不算深,直白些说就是没有同吴惟忠那般真正出自“戚家军”。


    骆尚志所率的南兵仅在在编制、作战方式上与“戚家军”一脉相承,个人的军事素养受到“戚家军”体系的熏陶。


    属于“戚家军”系统的延续,才被视为广义上“戚家军”体系出身的将领。


    吴惟忠抱拳回礼,笑着回道:“多谢李提督!我等奉命赴朝平倭,相信在李提督统率之下,必能将倭寇杀得胆寒,驱回海岛,也为我等先辈、同袍报血海之仇!”


    当年倭寇侵扰东南沿海,大明死伤数十万百姓。


    吴惟忠等将士抗倭作战,无数同袍为此付出生命代价,此等深仇一日未曾忘却。


    李如松豪迈笑道:“正当如此,来日战扬之上当杀尽鼠辈倭奴,再次祭奠先辈。”


    见李大提督又犯起老毛病,将骆尚志冷落一旁。


    李霁赶紧揖礼笑道:“晚辈李霁见过骆参将,吴参将。”


    骆尚志同吴惟忠对视一眼,拱手笑道:“原来是我们浙江六元及第的李六魁,久闻大名了!”


    吴惟忠也拱手笑道:“我们浙江儿郎能文能武啊,不仅文能连中六元,还武能西北上马杀胡虏,今日也能宰他几个倭寇!”


    李霁笑着回道:“二位前辈过奖了,晚辈不过能挽几箭,真正上阵斩杀倭寇的,还得是如二位前辈这样的将军,还有我大明众多英勇的军士。当然,若真需要晚辈这样的书生提刀上战扬,拼上性命也定为先辈换他一两个倭奴!”


    骆尚志笑道:“好!但是李六魁是我大明栋梁,怎能真的亲自上战扬呢,杀敌之事交给我们这些武人就是了,先辈之仇,必令倭奴以血还之!”


    吴惟忠也点头笑道:“正是,只要仍有我们这些武夫在,便没有让读书人上战扬的道理,满腹才学的读书人,应该用以治国安民。”


    李霁再次拱手道:“那晚辈便在后方为诸位前辈,与我大明英勇杀敌的军士略尽绵力,尽力保障后方各项供应。”


    骆尚志与吴惟忠闻言,笑着点点头。


    这时,李如松也笑道:“你们这位浙江状元郎,后方工作做得确实极好,在宁夏镇平叛时,伤兵救治、粮草物资运输等就处理得很是出色,要不然万岁也不会指派他过来。”


    李霁笑了笑道:“上不了战扬杀敌,只能在后方尽力做些事了。”


    气氛不再尴尬,甚至稍显融洽。


    李霁又笑道:“二位前辈率军赶来,本应暂作休息,不过朝鲜再次传来求援文书,战事吃紧。宋经略和李提督准备召集议事,只能再辛苦二位了。”


    李如松也点头道:“正是,部队休整之事有人安排,李谕德也会监督,二位既已赶到便先一起商议进兵之事。”


    说罢,众人往城内走去,李如松还是只顾与吴惟忠交谈。


    李霁便同骆尚志叙乡情,李大提督看不上的人,是鸟都懒得鸟,这毛病估计一辈子也不会改了。


    众人聚集于辽东都指挥使司衙门内议事。


    辽东都司衙门在辽东地区领二十五卫、二州、一百二十八个千户所,官军约十九万人。


    辽东巡抚衙门并不在辽阳城,而是在广宁城。


    辽东巡抚的设置始于正统年间,其驻地在不同时期有过调整,但自嘉靖以后基本固定在广宁。


    广宁地处辽东腹地,是明代辽东地区的军事重镇和交通要冲,便于统筹辽东防务。


    议事由宋应昌领衔,毕竟他才是真正名义上的援朝兵马主帅。


    当然,李大提督不认他就是了。


    所以李如松在议事之时,不是打哈欠,就是半瞌睡状态。


    议事决定,今日立即将兵马开赴鸭绿江边的镇江城(今九连城)。


    如今大部份的军需物资也是先送抵镇江城,然后会在镇江城转运渡江。


    议事差不多结束,李如松便如睡醒般,宋应昌还未宣布“散会”,他便拍了拍铠甲往外走去。


    众人还能如何?权当没看见吧!


    最先开拔的部队,自然便是抽调的辽东精锐,所以由李如松安排。


    辽东兵马没有经过长途行军,早就蓄势待发。


    后面赶到集结的部队便先作短暂休整,如南兵和保定步兵等。


    如今在辽阳城已经集结了约四万三千从大明各镇抽调的精锐。


    大明援朝精锐兵马开始进发鸭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