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还是让李家沾到光了

作品:《大明:从科举到权倾天下

    李霁一边给自己倒酒,一边缓缓道:“我有言在先,你们可以继续承接供给任务,但是在浙江那边拿货的价格我不会干预。还有,在运输过程中,不要太贪心,否则没有好果子吃!”


    他们承接运输供给任务,总督衙门会给予行文,让他们得以通行便利,保不准他们就夹带一些其他货物以谋利。


    李霁知道现在或许他们还没有,以后八成会这么干,所以有必要提前敲打一番。


    赵志良与合作伙伴对视一眼,心道果然什么心思都瞒不住这些官扬之人。


    不过李霁话中有“不要太贪心”这句,是不是表示只要不过界,可以适当的运用一下?


    赵志良忙双手提杯,笑道:“李谕德放心,我们绝对有数,肯定不给你惹任何麻烦!”


    李霁自顾自地又饮了杯酒,说道:“以后总督衙门会进行调整,也许会变成官运,所以你们能承接多久,我不作保证,因为这属边防军务。”


    现在官府自己不运输,完全是因为经费不足,宁夏镇这一扬兵变就烧了二百万两军费。


    眼看辽东那边又要打起来,拨给恢复宁夏镇民生的经费都抠不出多少来。


    李霁这算是应下来了,赵志良和他的合作伙伴是喜不自胜,不管能干多久,干就对了。


    自从承接运输供给甘薯酒的任务后,官府的人就没敢找过自家酒楼的麻烦。


    你来一个试试?耽误了前方军需,总督衙门直接砍你脑袋没商量!


    李韬见事情谈妥了,提杯笑道:“李谕德,我跟你说说咱老家那边的情况吧?”


    李霁点点头,示意他说,确实许久没有了解绍兴那边的情况了,上次与黄朝卿通信还是五月底。


    李韬笑着说道:“现在咱们绍兴甘薯的种植推广得很好,老百姓们都乐意种,这东西收成好啊!”


    李霁笑了笑,番薯这种作物但凡用点心思去打理种植,收成都不会太低。


    李韬又接着说道:“黄员外还得了朝廷封赏呢,你知道不?”


    这事李霁还真不知道,问道:“得了什么封赏?”


    李韬回道:“黄员外获旨嘉奖,同时授从七品征仕郎,冠带荣身。”


    征仕郎这一等级的散阶属于低级荣誉头衔,常见于基层官员或因捐纳(如商人助饷)获授,仅象征身份等级,无实际职权。


    冠带荣身则指朝廷授予穿戴官员冠服(冠带)的资格,以彰显其身份荣耀。


    自家老丈人都捐了一万多两白银的甘薯酒,才授个从七品征仕郎散阶,朝廷真抠门!


    口头嘉奖几句,再给身衣裳顶个什么用,要是回京论功行赏还不给点儿实在的,非得找什么兵部吏部的人理论理论。


    李韬看了眼李霁,又接着小心说道:“还有,二叔父在七月刚升了会稽县县丞。”


    李韬的二叔父自然就是李维,九品主簿升八品县丞。


    赵志良也笑道:“妹夫他也升官了,现在是庐州府无为州的通判。”


    赵志良的妹夫,也就是李韬他爹李续。


    无为州是庐州府辖下的散州,领巢县。


    散州的行政级别在府与县之间,通判为从七品。


    庐州府在徽州府隔壁,都属于南直隶管辖。


    李续从徽州府八品经历司经历升为散州通判,可以说是跨出了一大步,这一官职多是县丞升任。


    李续之前的府经历司经历一职属于“佐杂官”体系,主要负责文书、出纳、档案等事务,几乎没有实权。


    散州通判则属于“佐贰官”体系,且州通判作为知州的佐官,职责多为分掌粮务、缉捕、水利、屯田等具体事务,也是亲民官,手中具有一定的实权。


    所以府经历司经历到散州通判虽只升了一级,但权力却不可同日而语,干好了升个散州同知也不是不可能。


    李康不禁嘟囔道:“还是让你们李家给沾到光了。”


    李霁也是心里大为不爽,老丈人白花花的银子跟水一样流出去,都没得什么实际好处,李家兄弟倒是捷足先登。


    不是李霁自大,李家兄弟能够接连升官,说是靠自己熬资历和能力得来,打死他都不信。


    李韬闻言又干笑了一声,说道:“唉,康子,见外了不是?你岳父家那边我们都有照看着呢,有什么事情,我们赴汤蹈火啊!”


    李康闻言,又猛翻了个白眼,还用你们照看?


    沾我家少爷的光,倒给自己脸上贴金……


    李韬知道自家老子确实是沾了李霁的光,之前因为自己的事,险些被罢官,父亲自己都说根本没有升迁的可能了。


    而且原本无为州通判一职已经定下来,那官员都在赴任的路上了。


    突然之间就改由自家老子任职,哪有这等好事。


    赵志良合作伙伴的那对父子在一旁听着大为羡慕,什么叫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就是了。


    自家亲戚也有人在官扬,可是比不得李霁这种翰林清贵前途远大,何况如今刚立新功,那是炙手可热。


    这时,门外响起敲门声。


    “监军大人,知府大人和同知大人到了咱们酒楼,说来拜访您。”


    酒楼掌柜在门外禀报道。


    李霁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开口道:“让他们上来吧。”


    没一会儿,平阳府知府黄嘉善与刚才出城大摆阵仗的同知上到二楼雅间。


    李韬等人赶紧起身行礼,搁平时他们可见不着知府。


    平阳府知府黄嘉善揖礼笑道:“可是李谕德,李六魁?平阳知府黄嘉善有礼。”


    李霁回礼道:“正是晚生,黄知府有礼。”


    李霁原本不想再同地方官员打交道,但是人家知府都来到了,又不好驳人家面子。


    若是那什么鸟同知也就直接打发了,但是一府知府却不一样。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黄嘉善与李霁的一名大龄同年是同乡好友。


    那名同年叫周如砥,山东即墨人,万历十七年进士,选庶吉士入翰林院,去年升检讨。


    周如砥与李霁有过点交集,而周如砥也同李霁说起过同乡好友黄嘉善。


    多个朋友多条路,在哪里都是至理名言,李霁又是一向以和为贵。


    李霁请黄嘉善落座,因有同年作为桥梁,李霁与其聊得还算愉快。


    从交谈之中,李霁看得出黄嘉善也是属于比较重实务的这类官员。


    全程李霁都没有看一眼那名平阳府同知,实在是第一印象太差,根本不屑与这种人“以和为贵”。


    欺压辖下百姓,出行都要大摆阵仗的官员,又能是什么好货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