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围魏救赵

作品:《大明:从科举到权倾天下

    当李霁以为李如松要回去时,他又翻身下了马,二十余名亲兵护卫也紧随其后下马。


    李如松下了战马,对李霁开口道:“李谕德能不能同我这个闲人聊几句?”


    李如松说自己天天看着宁夏城城墙很是烦闷,可不就是闲的?


    说实话,李霁还真不闲,现在南岸后方遭卜失兔部落袭扰,他要协助叶梦熊调配军需,以及处理一些各部传回的军情等事宜。


    不过人家李大总兵刚给了自己那么大一面子,自然不能拒绝。


    李霁见李如松已经往旁边搭建的草棚走去,便抬脚跟上。


    这处渡口连接黄河南北两岸,有一千二百余兵力把守,而且这里原本就有供来往公务人员休歇的驿站。


    李霁和李如松在一张桌子前相对落坐,驿丞便亲自端来了茶水。


    他自然不知道二人是何官职,但是能统率两千余精锐骑军的人,官职如何也不会低。


    李如松看着对面的李霁,开口问道:“听说往铳管内刻线增加鸟铳射程,是李谕德捣鼓出来?四书五经还能读出这玩意儿?”


    李霁笑了笑,回道:“如何不能?多读书总是有好处的,我是什么书都看,不只四书五经,木工、器械之类的也会看!”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险些脱口而出,想到李如松肯定不喜欢文诌诌地聊天,李霁赶紧改了口。


    早在乡试之前,李霁便是什么杂书都看,如今看得更杂。


    李如松也笑了笑,说道:“是有些不一样!若我大明军士可以大量装备改造后的鸟铳,不需多,边军的四成即可,战力便可跃上一大台阶。”


    这还不多?边军的四成就是近三十万支,你李大总兵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皇帝朱翊钧不是正好处处偏袒你么,有种你自己跟他提!


    喝了口茶后,李如松又问道:“叶梦熊肯定会向万岁递折子,请求以后的鸟铳照此制造,你们都递了吗?”


    瞧瞧!骨子里还是看不起几个人,对三边总督都是直呼其名,还不背人……


    李霁轻咳一声,回道:“尚未,叶部堂与我商议待宁夏之事后再递奏章,现下也实在顾不上。”


    说罢,李霁也端起面前的茶杯喝了口茶,入口苦涩,香气寡淡,不过应该是这里比较好的茶了。


    李霁也能喝,但这么久还是不适应,主要是这些年黄婉婉把自己各种口味都养刁了。


    在家里都是喝顾渚紫笋、天池茶、虎丘茶等名茶逸品,就是那制作工序繁琐,在宋元时期和大明开国初期作为御贡的龙团,李霁也是享受过的。


    李如松点点头,又开口说道:“届时若是联名上奏,将我姓名也签上。”


    李霁闻言眉头一挑,李家多重视骑军,辽东铁骑之名,天下谁人不知,李如松比自己想象中的还要重视火器。


    原本李霁与叶梦熊商议过,会加上萧如薰一起联名上奏,如今再加上李如松的话,皇帝朱翊钧想不重视都难。


    李霁轻轻放下茶杯,笑道:“有李总兵一起联名上奏,朝廷定然重视此事。”


    李如松又喝了口杯中的茶水,便扬手泼到一旁。


    人家过的好日子比自己久多了,什么样的好茶也都喝过,想是这种茶水难以入口。


    放下杯子后,李如松突然又说道:“你是绍兴山阴县人,可认识青藤先生?”


    李如松这思维也真是跳跃,突然就聊起了徐渭。


    李霁看了眼对面的李如松,回道:“青藤先生自归乡隐居后,便深居简出,我只在数年前的中元节一扬诗会上见过一面,他还指点了我几句书法。”


    李如松点了点头,并不认为李霁会说谎,说认识那便是认识。


    而且以李霁如今的名气,已经完全不需要去傍徐渭的大名。


    万历五年,徐渭应同乡好友吴兑邀请北上,赴宣化府充任文书。


    期间,徐渭经蓟镇居庸关赴塞外,听戚继光谈论起辽东李成梁,对其军事才能大为认可。


    徐渭在吴兑的幕府中时,又听闻李成梁要为儿子聘请老师,于是便转去辽东李成梁幕府。


    因徐渭此前在胡宗宪的幕府参与抗倭战事,且多有赞誉,所以此时的大明将领圈层,皆知他素有军事谋略。


    李成梁对于徐渭的到来十分高兴,随即聘请其教导长子李如松和次子李如柏兵法。


    徐渭如今所谓“贫病交迫至以卖画为生”,根本就是人家自己想过苦日子,文人傲骨不愿受他人恩惠而已。


    李如松对徐渭这个老师那是相当敬重,曾多次派人送去财物看望,徐渭不肯收罢了。


    即使没有李如松这个学生,徐渭要想过好日子,那也是轻轻松松,他的人脉关系强得可怕。


    同乡好友吴兑致仕时官至兵部尚书加太子少保,曾总督多个边镇军务。


    徐渭与朱赓的父亲朱公节同样是同乡挚友,朱赓见面时都要向其执晚辈之礼。


    朱吴两家在整个浙江,乃至整个江南都是数得上号的豪门巨宦。


    要是哪个不长眼的,欺负一下徐渭这个“糟老头子”,说不定就瞬间“灰飞烟灭”掉了,更何况还有李如松这个手握数万边镇精锐的学生。


    李如松紧了紧护腕,看着李霁又开口说道:“先生教导我兵法时,多次讲过‘围魏救赵‘之范例!”


    现在卜失兔近三万骑侵扰南岸,便是在“围魏救赵”。


    若是从宁夏城周边抽大量兵力回援南岸,那么叛军极有可能借机奋力一搏。


    最简单的就是拼命破坏拦水堤坝,大水倒灌冲击官军的同时,也能缓解当前危局,而且谁也不知道他们还有没有后手。


    李霁感觉李如松的话没有这么简单,当下官军面临的困境,已经不用他来形容点明。


    能统兵数万之人,又岂会是头脑简单的武夫?


    李霁转动了一下手边茶杯,说道:“李总兵的意思是贼可围魏救赵,我方亦可?”


    李如松闻言眼睛一亮,大笑道:“你这书生确实不一样!这是跟萧如薰学的?”


    李霁笑了笑,回道:“算是吧,萧总兵打仗,很猛!”


    李如松的“围魏救赵”之策十分可行!


    卜失兔见宁夏镇南岸兵力空虚,便几乎倾巢来犯,意在牵制官军兵力。


    那么官军也可以直捣卜失兔兵力空虚的老巢,老家都被掏了,就不信他卜失兔还有心思“围魏救赵”!


    而且大明要掏卜失兔的老家,不一定要从宁夏镇调兵,隔壁延绥镇调数千兵马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