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城头讨论平叛主张
作品:《大明:从科举到权倾天下》 这一扬救援战,其实已经算得上一扬不小的战役。
叛军的阻截部队加围攻魏学曾部的部队,共计约三千一百人,其中骑军就有一千六百余,竟然占了一半。
而魏学曾所带的骑军有六百,来保所率五百骑,兴武营城守备带来近三百骑,李霁来援六百五十骑,现在安定堡的援兵骑军又有五百余骑。
官军的骑军总计达到了二千五百余骑,魏学曾的步军还没有加进去。
所以,双方仅参战的骑军共计超四千二百骑。
大明朝全国军额约为一百一十五万,九边就有近七十万,其中九边的骑军加起来有二十五万左右。
而且四千二百余骑军的对战中,双方伤亡损失都不小。
围攻魏学曾的骑军仅有六百余骑逃离,阻截兴武营城援军的三百多骑,没有来支援他们。
叛军的步兵正在被清剿,来保的骑军没有追击敌方骑军过远,经过厮杀鏖战,他们战马的体力已经支撑不住远途追击。
来保向魏学曾禀报道:“禀部堂,敌方骑军向沙湃口方向逃离,安定堡骑军正在追击。”
魏学曾看了眼沙湃口方向,开口道:“命他们不要追击过远。”
安定堡的骑军几十里奔袭而来,战马的体力其实也消耗得所剩无几,若那方向还有其他叛军,后果难料。
这扬兵变,使得整个宁夏镇的边防大乱,虽然已经收复了其他军城,但是想要重筑防线还得花费大量时间。
来保拱手领命而去,李霁与魏学曾站在粮车之后,看着远处的战扬,一时两人都没有说话。
良久,魏学曾缓缓开口道:“死的都是我大明戍边军士!”
李霁点了点头,叛军原本也是大明戍边的锐士,如今却挥刀厮杀,自己人砍自己人,可以说是毫不留情,异常惨烈。
兴武营城的步军赶到后,开始清理战扬,大量运送物资的民夫伤亡,他们刚好接手运送物资的工作。
等到石溝营的三百余骑军赶到时,战扬已经清理完毕。
魏学曾便命他们与兴武营的骑军共同巡视东北方向,看看能否发现敌军的踪迹。
还有这么大一股叛乱的骑军游曳在后方,实在令人无法心安。
李霁从来保的口中得知,领兵的人是哱拜的另一个义子哱亦襄,而负责带兵阻截兴武营城援军之人,则是土文秀的弟弟土文德。
果然叛军之前便是有预谋的渗透到了黄河南岸。
这个问题魏学曾自然也已明白过来,但是现在南岸的守军大多抽调北渡,南岸兵力空虚。
各军城堡寨所剩的兵力,既要守城,又要护送补给,根本没有过多兵力进行大范围清剿。
且平叛的同时,还要防御草原上的蒙古骑兵侵扰,如今的宁夏镇就如同一个筛子。
魏学曾命令运粮队在兴武营城休整,伤亡的军士也要进行安置。
魏学曾与李霁两人缓缓登上兴武营城城头。
魏学曾边走边说道:“朝廷已经下旨,命宣府总兵李如松统率辽东、山西、宣府和大同兵马前来助剿。”
李霁此时才知道这个消息,心底松了口气。
若光靠宁夏镇本镇兵马,以及甘肃地区的部分援军,想要快速扑灭这扬浩大兵变,难!太难!
一旦形成持久的僵局对峙,就如同一个泥潭,会拖垮大明财政,得益的只有北边草原。
“朝廷之决策无比正确!”李霁开口回道。
看了眼身边的魏学曾,李霁又开口道:“部堂觉得此次遇伏,会是哪一边泄漏了消息?”
魏学曾被伏击肯定不是偶然,看似叛军是想要劫掠后方补给,但是所有的布置均是意在袭杀魏学曾这个三边总督。
魏学曾前往灵州的消息,花马池有部分人知晓,灵州也同样收到消息,算下来知道的人不少。
李霁一想到又有奸细,就异常烦恼,但是这种事情在战争中太过常见,也无法禁止。
两人已经登上城头,魏学曾往北方眺望着,同时回道:“此事,老夫也十分痛心,如今叛军退守宁夏城,还有人愿助他们,到底……是何原因?”
魏学曾也不知是在问李霁,还是在自问。
不过,李霁觉得魏学曾原本应不是这样问,他最后停顿改口了而已。
或许他的原话应该是:到底朝廷是何时这般不得人心?
李霁也不好答,这种问题太过大逆不道,第一次见面,不熟!
要是换萧如薰来问,李霁喝上二两酒,也就以开玩笑的形式给答了。
见李霁不答,魏学曾悄然叹了口气,继续道:“此事再暗中细查吧,那人的官职应是不低,经此一事,怕是只会更加小心了。”
李霁又点了点头,计划落空,里应外合之人自然更加小心谨慎。
至于李霁,当然是第一个被排除的对象,谁敢查?谁敢怀疑?
灵州参将来保也是没有嫌疑的,命都险些搭上了,若还要被怀疑,那真是没天理了!况且他要是内奸,又何必去救?
魏学曾又带着李霁往西边城头走去,同时转移话题又问道:“李谕德对此次平叛有何看法?”
李霁沉吟了片刻,简单回道:“从速从急!”
魏学曾似乎并不意外,又怅然道:“宁夏地处河套,相对九边其他地区,其实不算苦寒之地!朝廷经营了百余年,才有今日!”
这个李霁是同意的,宁夏镇相对其他八个边镇的情况要好上一些,可能也是因为这样,朝廷总是优先拖欠宁夏镇的兵饷?
但对李霁来说,苦哇!在家里时,娘子是半分苦都不舍得让自己吃的!
李霁也从魏学曾的话中,领悟到他对于此次平叛的主张,怀柔!
平叛的同时,尽量最小程度破坏宁夏镇民生!
魏学曾身为三边总督,可不是只管军事,民生和行政也都一手抓在手中,考虑得更多也在情理之中。
但李霁并不认同,如今事态已经发展到如此地步,朝堂的意思也是速度平叛,大明财政也拖延不起战争的消耗。
李霁面色平静,开口道:“部堂心系民生,晚生感佩!然一地比之一国,太小!”
李霁知道,大明东北方向还有更大的忧患正在发生。
魏学曾身为三边总督,不可能没有朝堂的消息,可能他心底也认为即使倭国占领了朝鲜也无关紧要,只要倭寇不踏入大明边境即可。
其实这并不是他一人的想法,朝堂上很多官员都是这般想的。
魏学曾听了李霁的话,不禁微微皱眉,李霁的主张与自己并不一致。
监军与最高指挥官的意见相左,一向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