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推广作物

作品:《大明:从科举到权倾天下

    有了董范两家的例子,各地的物价都相对平稳,虽有略微上涨,但只要在百姓可接受的范围内,当地官府都没有强硬干预。


    李霁除了关注物价之外,每到一县都会核对一下赈灾银分拨的账册。


    在杭州商议赈济策略时,以工代赈这一条,李霁便提议不大修水渠,拨出部分赈灾银招募百姓在人口密集或灾情严重的地区多掘井,首先保证百姓生活用水。


    傅孟春与吴自新都同意了这一提议,现在看来是极为有用的,因为随着后半年愈发干旱,百姓生活用水更加紧张。


    掘深井的办法虽然笨,但至少能令百姓有干净的生活用水,从而减少病患。


    所谓病从口入,现在的人卫生意识又薄弱,医疗条件也不比后世,有时极小的病症都能威胁生命,导致死亡。


    李霁的出发点就一条:少死人,才不致生大乱。


    平抑物价,是为百姓有饭吃,少修渠而多掘井,是保证百姓先有干净水源。


    李霁对嘉兴府的官员算比较满意,因为他们在这两条上没有人敢敷衍。


    人口聚居的村落间,都会有一到两口深井,以供百姓取水,还组织了里长维持秩序。


    腊月初六,李霁到达杭州。


    巡抚傅孟春设宴款待风尘仆仆的李霁,左布政使吴自新和按察使张孙绳、副使钱顺德等人均被一同请来赴宴。


    席上,傅孟春提起酒杯,笑道:“这杯乃是为李修撰洗尘,如今本省灾情平稳,各府县赈济措施条理有序,皆赖李修撰之功。”


    布政使吴自新也举杯笑道:“正是,李修撰不辞辛劳,巡视各府县,百姓交口称赞,我们浙江定可平稳渡过这个旱灾之年。”


    负责督理隔壁南直隶赈灾事务的杨文举是什么作风,在扬众人已有耳闻。


    两相对比,李霁这位后生可以说太懂人情世故了,不越权不逾矩,谦恭有礼,实在令人如沐春风。


    李霁双手提杯,谦恭回道:“傅中丞与吴藩台过奖,朝廷给予信任与历练的机会,晚生自当珍惜。灾情平稳,赈济成效显著,皆是诸位前辈总揽机宜之功,晚生资历尚浅,从中受益匪浅,往后还请诸位前辈多加指导才是。”


    傅孟春等人均是点头一笑,不骄不躁,真是混官扬的好苗子,与其合作共事令人舒心的很。


    湖州府虽说闹了扬风波,好在如今已平息了下去,在扬的人都没有受过重的处罚。


    钱顺德目睹整个过程,董范两家之事,乃是因彭应参这个巡按横插一脚而起,与李霁并无关系,况且他还曾冒险从中斡旋安抚了百姓。


    且也算福祸相依,经过董范两家之事,全省的赈灾事务才能这般顺利,无人敢扰乱秩序。


    甚至地方士绅大族和底下的贪官胥吏,也都乖乖地收起了爪子,衢州府的案子可过去没多久。


    席上众人心情都不错,推杯换盏,气氛和谐。


    李霁逐一敬过席上众人后,开口道:“晚生近日来有一想法,可否请诸位前辈垂听?”


    傅孟春等人闻言,均看向李霁,吴自新笑道:“李修撰尽可言之。”


    李霁看了眼席上几人,又开口道:“近几年来,我大明每年均有多省遭受旱灾,如今就连东南都已经常受影响,所以晚生在想,是否可以推广种植些相对耐旱的作物?”


    傅孟春与吴自新都是负责一省民生政务的封疆大吏,听了李霁的想法,都不禁皱起眉头。


    傅孟春开口问道:“李修撰所说的耐旱作物,是指何作物?”


    李霁回道:“诸位前辈可听说过甘薯?”


    傅孟春等人闻言眉头皱得更紧,显然没有听说过。


    不过钱顺德倒是开口道:“李修撰说的可是番薯?”


    李霁点头笑道:“不错,此作物乃是从海外番邦传入我大明,所以称番薯,因其味甘甜,亦称甘薯,生熟皆可食。钱副使见过此物?”


    钱顺德微微摇头,回道:“只是听我一广东的同年说起过而已,倒不曾见过,所以了解不多。”


    于是李霁为他们解释道:“这甘薯传入我大明应该时间不久,如今只在广东和福建有少量种植,尚未推广开来。甘薯其性耐旱,于瘠土沙砾之地,皆可以种植,只需剪其藤蔓插种即可,十分方便。”


    李霁缓了缓后,继续道:“最重要的是,甘薯产量极高,若培育种植得当,亩产可达两千斤以上!”


    傅孟春等人闻言,皆是一脸不可置信。


    吴自新不信道:“多少?两千斤?你莫不是在说笑?”


    李霁回道:“诸位前辈面前,晚生岂敢开这般玩笑?”


    傅孟春也看着李霁,问道:“李修撰是如何知晓此种作物?”


    李霁自提了杯酒润润喉,回道:“晚生的岳家经营着些生意,诸位也都知道,他家那边有位管事,其祖籍正是广东广州府,曾在广东带了些甘薯到绍兴府,我好奇之下,便向其了解。”


    李霁顿了顿,又继续道:“起初我也不信亩产有如此之高,于是向他讨要甘薯种,尝试种植了一些。”


    傅孟春又好奇问道:“后来如何?”


    李霁笑了笑,回道:“晚生试着种植了半亩,就在去年考完乡试回到绍兴府后,当时收获了近八百斤。”


    席上众人闻言都互相对视起来,心底虽不太相信能有这个产量,但又觉得李霁不会说谎,因为完全没有这个必要,他如今已是有身份之人。


    话说李霁发现红薯还是因为黄婉婉,那名祖籍广东的管事其实对红薯也不甚了解,只是吃过两三次,觉得味道奇异香甜。


    又想到东家黄岚对女儿百般宠溺,黄婉婉喜欢吃甜食许多人都知晓,于是他便带了一些献给黄岚。


    黄岚一得到新鲜吃食或者奇巧物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宝贝女儿,转手便命人给女儿送去。


    而黄婉婉得了新鲜的吃食,自然是想着和情郎分享。亲手做成红薯羹,拿到时常“幽会”的自家茶馆给李霁享用。


    当时李霁看到红薯还是挺吃惊的,他原以为红薯这种作物,还要晚些时候才会传入大明朝呢。


    之后李霁让黄婉婉将剩下的红薯用作育苗的种薯,又安排了几名老农在黄家的庄园里试种。


    浙江的气候与广东、福建相差不算大,也就冬季相较稍冷一些而已,所以种植红薯十分顺利。


    清代人口得以迅速增长,红薯、玉米、土豆等高产作物大量推广种植,使得粮食增产是主要原因之一。


    当时李霁只是一名绍兴府学的生员,纵然有心想去推广种植,但也无能为力。


    推广种植的过程,如若没有官方支持,是极难做到的。


    为什么难?首先,没有政府的背书,一种全新的外来作物,民众对其不了解,会本能的排斥。


    再一个,百姓的土地是要缴纳赋税的,还有徭役也要缴银钱,如果某种作物不能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那么百姓绝对不会去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