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董范之变(五)

作品:《大明:从科举到权倾天下

    沈孟化打断彭应参的话,咬牙气道:“你担得下吗?”


    这时李霁见钱顺德看向自己,只得开口道:“事已至此,眼下须先把范公遗体安顿好,范公生前居清贵之职,该有的体面要有,立刻将其送归范家,安抚其家人,同时将事情上奏。”


    沈孟化冷哼一声,起身拂袖而去。


    李霁不想与这位莽御史交谈,起身走出公堂,钱顺德也一脸气愤地跟着离开。


    范应期的死讯快马急递传至京城后,果然引起了一扬风波。


    皇帝朱翊钧大为震怒,急召内阁四位大臣入乾清宫。


    原本朱翊钧要将浙江巡抚傅孟春,湖州知府沈孟化,乌程县知县袁光宇,以及当时在湖州府的浙江按察副使钱顺德全部从重处罚。


    许国出班求情道:“启禀万岁,督理浙江赈灾事宜的翰林院修撰李霁,事发之时就在湖州府,他知其中原委,也递上了奏章。此事乃是巡按彭应参自作主张,强硬将致仕官员下狱所致,对其他人等的处罚是否过重?”


    朱翊钧这时才拿起另一本奏章看了起来,方才他得知消息之时,只顾发怒。


    朱翊钧看完李霁的奏章后,扫了眼申时行和王锡爵,随后开口道:“将彭应参削职为民,巡抚傅孟春与按察副使钱顺德各罚俸半年,湖州知府和乌程知县罢职归乡。”


    许国闻言,开口道:“陛下圣明。”


    起初皇帝的意思是要将沈孟化也削职为民,甚至要把乌程县令袁光宇流放戍边。


    现在只是罢官归乡,相比之下,处罚自然轻多了,至少保留了些待遇,甚至有可能还会重新启用。


    两人虽然无辜,可谁让他们刚巧在那个位置上,又碰上了这么一件事。


    朱翊钧放下手中的奏章,又问道:“李霁奏章上说湖州府与苏州府均有民愤,此事该如何处理?”


    王家屏回道:“此案涉及浙江与南直隶,如今又正是灾时,望万岁着人慎重处理此案。”


    朱翊钧点点头,又看了眼四位阁臣,继续问:“那又该遣何人主理?”


    申时行与王锡爵视线低垂,显然没有开口的意思。


    朱翊钧看向许国,见他也没有举荐的意思,便只得无奈道:“既然诸位爱卿尚未想好举荐何人,此事暂且不议。”


    朱翊钧处罚彭应参等人的旨意一出,马上便收到一堆的奏章。


    有大量科道言官为彭应参求情鸣冤,称董范两家在地方广占田地,横行不法,其乃是秉公直办,为民请命不该如此重罚。


    同是御史言官,自然要捍卫自己这一团体的尊严,否则谁知道下一个会不会是自己。


    也有大量官员弹劾吏部尚书李世达和户部左侍郎孙丕扬,因为举荐彭应参的人正是孙丕扬。


    李世达与孙丕扬同为陕西籍官员,且作为吏部天官,有人认为实是两人共同举荐的彭应参,所以他也被一同弹劾。


    另外遭弹劾的还有都察院左都御史吴时来,彭应参是都察院的御史,吴时来作为宪台长官自然也脱不了干系,属于纯倒霉。


    后面风波愈演愈烈,科道言官们多次上疏为彭应参求情无果,竟转头弹劾起首辅申时行和次辅王锡爵。


    董份是他们二人座主,几乎满朝皆知,称董家敢如此大肆侵占田地,横行虐民,皆是因两人为其师在后撑腰。


    各方官员用奏章互砸,京城官扬乱成了一锅粥,一宗地方案件已经演变成政治事件。


    皇帝朱翊钧大怒之下,贬谪了数名言官,甚至还有官员因此而被除名,可此举反倒捅了言官这个马蜂窝。


    言官们越战越勇,再次联名上疏,自家衙门的长官都被弹劾在家了,自己饭碗也不知哪天就要被砸,不干倒他几个岂能甘休?


    一通操作下来,将朱翊钧这个皇帝气得够呛,好几晚已没能睡个好觉,留中不发的奏章堆满了案头。


    最后朱翊钧只得下旨安抚左都御史吴时来,让他赶快出门理事。


    其实就是让吴时来约束一下手下的言官,他自己快遭不住了。


    朱翊钧又赶紧召见许国与王家屏,想赶紧将这案子给了结,以免事态扩大。


    申时行和王锡爵因被弹劾,如今也正闭门不出。


    朱翊钧揉着眉间,问道:“两位爱卿觉得该由何人去主理董范两家的案子?”


    许国回道:“此案虽起于湖州府,可因董家在苏州亦有大量田产,民怨也不小。臣举荐苏州府推官袁可立主理此案,翰林院修撰李霁协理,李霁在湖州府纠查奸商不法,稳定物价,也曾安抚围董范两家的百姓,知晓其中原委,当可协助袁可立尽快查清此案,平息民愤。”


    朱翊钧目光看向王家屏,王家屏也开口道:“臣附议,袁可立任职苏州府,而李霁主要职事是督理荒政,身在湖州,由其从旁协助,此案当很快审结。”


    虽然知道李霁和袁可立都是今年的新科进士,许国的门生,但朱翊钧已顾不上这许多,挥了挥手准奏。


    李霁原本想到杭州城去,可是巡抚傅孟春将各府赈灾银使用情况命人汇集整理后,全部送到了湖州府来,钱顺德也请他先留下来,一起听候朝廷旨意。


    于是李霁在湖州府一待便待到了十月下旬,眼看就要入冬。


    期间李霁也没闲着,和钱顺德一起又安抚了好几次围董范两家宅子的百姓。


    在范应期死后,董家便停了退还田产的动作,大概也是在等上面的意思,已经死了一名前国子监祭酒,想着朝廷总该优容一些。


    不退还田产,百姓们自然又将董家给围了起来。


    至于范家,处理完范应期的身后事,当然也不打算再退田,老爷子都被逼死了,还退什么田?


    但老百姓可不管这么多,照样将范家又给围了起来,李霁已经劝不散了,钱顺德便用起了拖字决。


    两家不愿再退田,百姓也不肯甘休,那就一起僵持着等朝廷的旨意吧。


    不过大出李霁等人意料的还有一件事,范汝讷竟也服毒自尽了。


    百姓们在一个名叫陆梦豪的秀才挑动之下,提出数十份诉状,均是状告范家子弟和奴仆的,一时之间,范家又成了众矢之的。


    大概是没有了父亲范应期的庇护,范汝讷承受不住内外各方的压力,最后寻了短见。


    钱顺德等人一时也没有好的办法,又不敢强行驱赶百姓,对巡按彭应参的怨恨愈发的大。


    若不是他强硬蛮横行事,也不会发生这后面的许多事情。


    在几人备受煎熬时,朝廷的旨意终于下来,前来传旨的竟还是一队锦衣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