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历史上最强的武将!!!理想之人
作品:《盘点昏君配不上忠臣,皇帝们慌了》 这一刻。
北宋。
宰相赵普沉默了许久。
他看着金榜的目光,第一次出现了怜悯。
此人不是第一个登上金榜的人。
但其他人登上金榜,要么是活不下去想要改变这个世道。
要么是忠烈爱国。
可此人的动作却像是在一片漆黑的深夜中,孤独的想要改天换地。
为此,他可以不择手段。
但他终究没有完成他的理想,相比之前的悲剧榜单。
他的悲剧不仅是来源于时代,更是来源于那场梦。
天下大同的梦。
“你没错,只是......这本就是不可能,不是吗?”
而彼时。
大明。
张居正同样看着金榜,复杂至极。
他也曾经想过改变这个世道,哪怕是不择手段也好。
他什么都愿意去做。
但至少他没有想过改天换地。
一个时代的成熟状态,想要改变太难了。
至少此人从一开始,要改变的就不是制度,而是人心。
人心的欲望,怎么能这样轻易就抑制住呢?
天下大同。
这个世上那么多人盼望天下大同。
可谁能,谁又敢亲自去做?
此人那么聪明,当然应该知道,从一开始,就是不可能的。
可他不想放弃,哪怕他会因为而死。
“巨君......”
——————
这一刻。
随着金榜上再次震动。
新的字迹伴随着逐渐清晰的画面,也终于再次展开。
【你叫王莽】
【字巨君,新朝开国皇帝,政治家,历任黄门郎,射声校尉,新都侯,迁骑都尉、光禄大夫、给事中,大司马,宰衡,皇帝】
【成就:由朝廷经营盐、铁、酒、铸钱、山泽林川,更天下田收归朝廷所有,改奴婢为私属,亦不得买卖,推行五均六筦,在长安和五座重城立五均官,朝廷统一管理五均赊贷及物价,征收商税,改币制】
【点评:你一生都在做着天下大同的美梦,为此披荆斩棘,不择手段,只为成为那个世道最后不敢遗忘的人,但你倾其一生,终究没有看到所谓的天下大同,只因为人心不再】
彼时。
随着金榜上新的字迹展开,点评也至此落幕。
【历史理想主义排行榜】
【NO.14王莽】
彼时。
三国。
蜀汉。
诸葛亮看着这个曾经手握重权,在历史上声名狼藉的奸臣。
此刻他目光也复杂至极。
王莽。
那个一手创立新朝代,谋权篡位的逆贼。
可纵观历史,此人所推行的政务,到底是为了什么?
百姓遇到灾难,他倾家荡产的援助救济。
为了天下百姓能吃上饭,不惜逆了所有世家豪门的利益。
沉默了许久,这位蜀汉丞相才终于复杂的看着。
“天下大同......”
于此同时。
大明。
王守仁同样看着金榜,沉默不语。
这个理想主义者王莽,似乎和之前那位至圣先师不同。
他根本就不在乎用什么手段。
狠辣,果决。
如果他没有选择在大权独揽的时候悖逆时代和人心。
他或许会是历史上著名的奸臣,能臣,权臣。
他也会权倾朝野,但他还是选择做了。
摇摇头,王守仁眼中露出几分敬意和哀叹。
“理想终究只是理想。”
——————
就在所有人都在为之前的王莽叹息的时候。
这一刻,天道金榜再次震动。
新的字迹也终于浮现。
【时代变化中,你还停留在许多年前】
【你亲眼见证了那些君臣似友的平等,合则留,不合则分】
【你从不喜欢做任何人的奴仆】
【谁也不能逼你低头】
当这一行字出现。
诸多皇帝勃然色变。
大秦。
咸阳城。
秦始皇嬴政眯着眼睛,神色冰冷。
威严肃杀之气息让他身后的李斯,赵高等人忍不住低头。
赢政握紧拳头。
这位的一统天下,威严至极的皇帝,横扫六合,还没有哪位臣子敢在他面前说出君臣平等。
即便他对臣子一向宽容,但这绝不代表那些臣子能和他平齐平坐。
这是天子的威仪!
“好大的胆子,所以你会是谁?”
而彼时。
大汉。
汉高祖刘邦同样看着金榜,神色平静。
他眯着眼睛,一如既往的平静。
金榜看的多了,他也从最初的愤怒中变了。
大汉末年,屡遭劫难,但如今能看到,未必不是什么好事。
至少能从根源上杜绝那些事情的发生。
所以他看金榜的目光,更多的是防微杜渐,亡羊补牢。
只是当他看到这段介绍的时候,忽然有些莫名的熟悉。
一个崇尚君臣平等的臣子,会是何等桀骜?
但越是这样的人,越不会是一个王朝最稳定可控的根源。
“所以你来自哪个时代?”
这一刻,刘邦沉默许久,愈发平静。
这一刻。
不少人纷纷猜测。
金榜上,新的盘点字迹也终于展开。
【你出身在一个平民家庭,父亲很早就死了,只剩下母亲一个人带着你孤独的长大,靠着做零活和耕种,勉强将你养活】
伴随字迹,画面也在此刻出现。
年幼的你看着母亲。
“今天我们又喝粥吗?”
那时候,你脸上带着几分期待,母亲很勉强的笑着,只是眼里带着窘迫。
“今天没有粥,但还有些米汤。”
你点头,看着母亲窘迫愧疚的样子。
“没事的母亲,我喜欢喝米汤。”
那时候,你很懂事,但是母亲仍是对你心怀愧疚。
你并不在意自己家的生活比别人家过的清苦,你知道母亲已经很累了。
于是这一天,你也没有告诉母亲,你想要识字读书的事情。
你们没有钱送给先生束脩。
但是你听人说,只有读了书,以后才有机会出人头地。
你不想和那些常人一样碌碌终生,也不想让母亲一辈子都这样。
喝完了米汤,你出了门,幼小的身影默默的出现在塾馆外。
那里有先生在教导识字。
你每天都悄悄听着,很快,就到了十岁。
这些年,你已经认识了许多字。
在先生的耳濡目染下,你逐渐也明白了很多道理,你的谈吐气息开始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