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这都快晌午了,他是进宫读书,还是进宫蹭饭的!

作品:《大明:开局被朱元璋拐去当孙子

    朱元璋听到蓝玉等人竟然也出了力,而且现在还在城外忙碌着,脸上不由微微动容。


    “梁国公确实长进了,就连傅友德和冯胜,都知道为咱分忧了……”


    几人听着朱元璋的感慨,心中一片巨震。


    哪怕是为这三人请赏的茹瑺,听到这话都露出吃惊之色。


    咱们皇帝陛下,不是最忌讳武将擅权干政的吗?


    想当年冯胜带兵出征,平乱结束,没有请旨就私自带兵回朝,差点被朱元璋看了脑袋!


    要不是众多开国功臣为其求情,现在冯胜的坟头,估计早就长满青草了。


    现在他们三个国公爷,不老老实实在家带着,竟然敢主动参与赈济灾民。


    他们这是要干嘛?


    有了军功还不够,还想在捞一把民心?


    要知道,这种行为可是最容易被皇帝陛下忌讳的。


    然而,现在陛下听到三位国公的行为,非但没有生气,反而露出欣慰的表情,这就让大殿中的三个尚书困惑了。


    他们文官集团跟武将集团斗了二十年,好不容易在皇帝拉偏架的情况下,稍微取得点上风,搞不好会因为这件事而重新被武将踩在脚下。


    陈宗礼和秦逵愤怒的瞪向茹瑺,并做了一个割袍断义的手势。


    茹瑺虽然是兵部尚书,可仍属文官阵营。


    这厮不思跟众文官一起压制武将,竟然还跟武将联手,简直就是文官之耻,斯文败类!


    茹瑺见到两人这番做派,也是一脸的委屈。


    毕竟,武将不管是私自结交大臣,还是行邀买人心之举,都是帝王的大忌。


    他本来点出这仨人,是想给这仨人挖坑的,可谁知道陛下根本不按套路出牌啊!


    朱元璋想了想,发现这三人都是位列国公之位,已经是赏无可赏了。


    可他们这事干的确实漂亮,加之这三人,是他留给秦牧的臂膀,却也不能让他们寒了心。


    因此,在斟酌许久后,朱元璋缓缓的开口。


    “加封三位国公每人五百户,荫一子为锦衣卫千户。”


    几人听到这个赏赐,心中稍微松了口气。


    陛下只是赏赐封户,荫子。


    而且荫的还是武职,并未给予他们三位国公实权。


    这说明陛下心中,依然是坚定的执行重文抑武之策,并未因此事而动摇。


    在想明白这点后,已经往边上挪了几步的陈宗礼,和秦逵,又悄悄的挪回来点。


    只是看向茹瑺的眼神依然冰冷,恨不得生撕了这蠢货。


    茹瑺听到这个赏赐,也悄悄擦了擦汗。


    这赏赐还好,不算过分夸张。


    本来国公爵位就有一定量的封地和庄户,陛下在加封五百户,无非就是每年多赚五百两银子而已。


    至于锦衣卫千户,就更不用怕了。


    这东西就是个勋爵,每个月多领一份俸禄而已。


    锦衣卫干的就是监察百官的活,皇帝怎么可能让大臣之子进去任职?


    可以说,锦衣卫从上到下,几乎全是没跟脚的人,是皇帝陛下从全国一百多万的卫所官军中抽调的。


    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锦衣卫的忠诚。


    茹瑺见皇帝陛下连三个国公爷都封赏了,却迟迟不给秦牧赏赐,不由再次催促了下。


    要知道,他之所以重点提及秦牧,就是为了隐晦的拍皇帝陛下马屁。


    他为秦牧请赏之心越坚决,皇帝陛下心中就越爽!


    毕竟,但凡是个人,有这么出色的大孙,都会开心炸开!


    哪怕他贵为皇帝也不会例外!


    “陛下,还有秦指挥使呢,您是不是把他给忘了,他可是此次赈灾的首功呀!”


    果然,朱元璋听到茹瑺这番话,笑的嘴都咧到后脑勺了。


    “咱对秦牧已经多加赏赐,此次他虽有微末之功,但却不宜多加封赏。”


    “加之此子年幼,心性跳脱,不够沉稳,还是要压一压才好!”


    “压一压?”


    茹瑺听到这话,表情先是一愣,随即露出恍然的表情。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陛下这是出于对秦牧的保护,不想让他引起有心人的嫉妒啊!


    尤其是现在储位空悬,宫中诸皇子,以及边疆的藩王全都虎视眈眈的盯着呢。


    一旦让他们察觉陛下对秦牧过于优厚,定然会产生遐想。


    届时,保不齐使出何等手段来夺嫡。


    不说别的,单说现在的太子妃吕氏,不正暗戳戳的四处串联,为朱允炆铺路呢吗?


    据说上次宫中宴饮,她还专门跟自家夫人聊了好一会儿,大有结儿女亲家的意思。


    不过看皇帝陛下的态度,似乎更属意宫外那只啊!


    不行,回去得跟自家夫人说一声,让她里太子妃远点。


    万一站错了队,他们茹家可就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了!


    茹瑺知道秦牧的身份,可陈宗礼和秦逵不知道啊。


    这俩人听到皇帝陛下要“压一压”秦牧,震惊的登时瞪大了眼睛。


    这是啥情况?


    皇帝陛下竟然亲自压制皇长孙伴读,这是恶了皇长孙,还是恶了秦牧这厮?


    还是说皇帝陛下对秦牧寄予厚望,想要磨练磨练他,将来让他成为皇长孙的左膀右臂?


    这俩人展开了一系列的头脑风暴,觉得还是最后一种猜想的可能性最大。


    毕竟,皇帝陛下对秦牧的欣赏可不是假的。


    自打皇帝陛下看过秦牧的折子,这脸上的笑容就没断过。


    两人想明白此事,也就不再纠结。


    不管陛下赏赐秦牧也好,压制秦牧也罢,今天都有一个不争的事实。


    那就是,他们户部和工部很丢人,很危险!


    若是不能扳回一局,可能以后都要被兵部压制着!


    工部尚书秦逵上前一步道。


    “启禀陛下,臣经过多处走访,发现城内军民的房屋多有损坏,很多都被积雪给压塌。”


    “就连城内的官仓、府衙,也有被积雪压塌之处。”


    “臣已经派工部属员,前往各个里坊清点损毁房屋数量,等统计完成后立马会同工部官员商量对策,优先帮助居民修缮房屋,最后在着手修复压坏的府衙官仓等处。”


    朱元璋听了工部尚书秦逵的话,不由满意的点点头。


    尤其是他最后那句,优先修缮居民房屋之语,更是让他非常满意。


    “秦爱卿是老成持重之人,工部交给你,咱是放心的。”


    秦逵听到这话,心中不由一喜。


    虽然被茹瑺那厮抢了风头,但他好歹在皇帝面前,给工部争回点面子!


    工部尚书秦逵说完话,户部尚书陈宗礼也紧随其后。


    “陛下,眼下城外的灾民虽然有了临时居所,吃饭也有了着落。”


    “可连夜大雪,受灾的可不止是城外灾民,还有南京城内的百万民众啊!”


    “臣在宫外打探过,雪灾前一担柴不过十几文,雪灾后一担柴翻了十翻,已经涨到一百多文了。”


    “至于木炭价格更是疯长,普通黑炭普遍在五百文上下,优质的无烟碳,更是涨到一千文一担!”


    “现在外边百姓纷纷议论,柴比米贵,炭比银贵!”


    “若朝廷再不出对策,应对柴炭涨价,可能老百姓连烧火做饭的柴都买不起啦!”


    朱元璋听到这话心中也是一沉,他早晨的时候就想到这一点了,还特别交代几人关注此事。


    只是他也没想到,这柴炭的价格竟然能涨到这个程度。


    出于对奸商的厌恶,朱元璋沉声问道。


    “是否有商人囤积居奇,哄抬柴炭价格?”


    “若有这等事情发生,朝廷必须行霹雳手段,将这些不法商家全部拿下,家产抄没入官!”


    陈宗礼闻言心里咯噔一下,陛下这是动了杀心啊!


    “陛下,此次柴炭涨价还真跟奸商无关,实在是因为大雪封山,道路泥泞,樵夫无法进山砍柴。”


    “其实,京师的柴炭价格本就远贵于其他地方。”


    “因为京师人口密集,民众百万,每天光是柴炭的消耗,就不下于千万斤。”


    “别说眼下大雪封山,村民无法进山砍柴,就是放在平时,咱们京师的柴炭价格也不便宜的。”


    朱元璋听到“砍柴”两字,心中莫名的一痛。


    据他所知,他大孙从坟里爬出来后,干的第一份活就是上山砍柴!


    或许在十年前,在咱的京师,乃至于皇宫大内,所烧的柴炭之中,就有他大孙的一份辛劳吧?


    “陈尚书,既然你已经点出柴炭的问题了,那你给咱说说,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呃……”


    陈宗礼闻言一窒,直接就结巴了。


    实话说,这么短的时间里,他也只能打探清楚柴炭的价格。


    至于如何解决,他还真没想好。


    毕竟,不是樵夫不愿意砍柴,是进山的路都被大雪给封了,根本就没法砍柴啊。


    面对这种情况,他又能有什么办法?


    总不能派衙役们拿着刀,逼着百姓进山砍柴,以供京师和皇宫烧火之用吧?


    他要是真那样做,都不用等百官弹劾,皇帝陛下第一个饶不了他!


    “请陛下恕罪,微臣还没有想到对策……”


    朱元璋闻言当即怒斥。


    “这一上午都过去了,你竟然连个对策都没有,咱要你何用!”


    陈宗礼听到这话,下的噗通一声跪下请罪。


    “陛下恕罪,臣无能,臣这就回去跟户部的官员商量对策……”


    朱元璋在发过火之后,也知道这是过于刁难陈宗礼了。


    这种事情放在谁身上都没办法,只能等山上的积雪化了,京师的柴炭价格才能降下来。


    “唉!”


    “咱也不是非得冲你发火,实在是咱这心里……”


    朱元璋一想到严寒冬日,百姓连取暖做饭的柴火都没有,心里就是一痛。


    兵部尚书茹瑺,以及工部尚书秦逵也在皱眉凝思,可几人谁都想不到好对策。


    柴炭和粮食不同,自古就有百里不贩薪,千里不贩粮的说法。


    因为柴炭和粮食的价格本来就低,一旦超过百里、千里,就无利可图了。


    哪怕京师柴炭暴涨十倍,可依然不具备从外地调柴的条件。


    更何况,京师都受到雪灾,长江沿岸各处谁能幸免?


    可能别的地方情况更加糟糕,只是报信的信使还被积雪阻拦在路上,没将受灾的信息送上来而已。


    再者说,就算现在调运也来不及了,哪怕是从上游调运,最快也要三天时间。


    然而眼下来百姓连做中午饭的柴炭都没有,哪还能等的起三天之久?


    工部尚书秦逵想了想,硬着头皮说道。


    “启禀陛下,实在不行就只能让老百姓拆房拆门了……”


    朱元璋听到这话直接就瞪了过去,吓得秦逵立马闭嘴。


    这特娘的是什么狗屁主意!


    老百姓把房拆了烧火,那晚上老百姓住哪儿?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二虎急匆匆的跑了过来。


    “皇爷!”


    “秦指挥使进宫啦!”


    朱元璋本来就在气头上,听到二虎的奏报,抄起腰间挂着的怀表看了一眼,当即怒道。


    “这都快午时了,这厮竟然才来!”


    “他这个时辰进宫,是来读书,还是来蹭饭的!”


    “你去调两个护卫,把他给咱按在地上狠狠的打,让他给咱长点记性!”


    二虎闻言赶忙劝道。


    “皇爷,打不得呀!”


    “秦指挥使不是一个人进宫的……”


    朱元璋听到这话,更是气不打一处来。


    “啥子?”


    “这混小子还带着别人进宫蹭饭?”


    “甭管带着谁,都给我一并揍了!”


    “哎呀!”


    二虎见皇爷不分青红皂白就嚷嚷着打,急得他都直跺脚。


    “皇爷,您先听我说完!”


    “秦指挥使没带着人来,而是赶着马车来的,说是给宫里送烧火之物!”


    “此物不仅能解宫中缺柴炭之危,更能解京师燃眉之急!”


    “什么!”


    朱元璋闻言大惊,当先迈步走出大殿。


    二虎见皇爷直奔洪武门的方向走,赶忙叫住皇爷。


    “皇爷您走错啦!”


    “秦指挥使在玄武门呐!”


    朱元璋闻言赶忙掉头,气急败坏的骂道。


    “你个狗才怎么不早说,害的咱走了好几步冤枉路!”


    朱元璋骂完二虎,就向着玄武门快步走去,大殿中的其他三人,也赶忙跟了上去。


    他们也想见识见识,这秦牧到底有什么神仙妙法,能解决京师的燃眉之急!


    要知道,京师人口百万,每天需要的柴炭何止千万斤?


    他玄武卫就算再能,也不可能产出千万斤的柴炭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