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作品:《穿越岳不群带领华山开启修仙时代

    朱太和踩着跳板踏上岸边,目光扫过眼前的龙江造船厂,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是明亮的眼神也难免黯淡了一分。


    破败!


    再见到老朋友,映入眼帘的第一感觉,却是破败二字。


    通往造船厂的土路坑坑洼洼,由于近期南京暴雨频发,雨后的道路更加泥泞。


    走进造船厂,昔日喧嚣震天的官船厂,如今只有沉寂。


    厂区内,曾经鳞次栉比的作坊,锯木坊、铁锚坊、缆索坊、帆篷坊……


    大多也只剩下残垣断壁,完好者不多。


    工匠房更是破败,一些屋顶的瓦片都缺了大半,一旦下雨,必然是外面大雨里面小雨的场景。


    昔年为造宝船从浙江、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调集而来的数千户工匠,大多数早就因为朝廷的海禁政策,丢了饭碗。


    如今造船厂内已经只剩下几十户工匠了,以平时接一些漕运船只与普通渔船的建造与维修的活计讨生活。


    多数船坞作塘也早已干涸见底,塘底堆积着厚厚的淤泥和枯黄的芦苇,杂草丛生。


    仅有少数尚有积水的船坞里,停泊着一些等待修理的巡船舰、渔船、漕运船只等。


    有一些老匠户,正带着学徒,在那里修理。


    “老丈,敢问这造船厂,如今还有多少工匠?”


    朱太和走到一位正在修补船帆的老工匠那里,开口问道。


    老工匠抬起头,见朱太和气度不凡,虽未着官服,但威风比自己见过最大的官员还大,连忙开口道:“回大人,这船厂前几年还有两百多工匠,如今只剩不到五十人了。”


    朱太和问:“那为何工匠流失如此之多呢?”


    老工匠叹了口气,道:“回大人,一来呢是现在船厂的活比过去少太多了,二来呢这几年朝廷拨款越来越少,很多时候连工钱都发不出来,所以大多都走了。”


    其实这些情况,朱太和也能大体猜到。


    但是他就是想要单纯的找个人,说几句话,要不然心里有些憋得慌。


    朱太和又走到一座废弃的巨型绞盘前,伸手抚摸着锈迹斑斑的铁制绞盘臂。


    这绞盘曾是他当年亲自监督打造,能吊起数千斤重的木料。


    可如今,绞盘的齿轮早已卡死,连转动一下都异常艰难。


    这个巨型绞盘,彷佛击穿了时间的壁垒,将朱太和的思绪拉回了近百年前的永乐盛世。


    那时,造船厂是何等光景!


    灯火通明,昼夜不息!


    成千上万的能工巧匠,木匠、铁匠、捻匠、帆匠……如同精密的器械,在各坊间忙碌穿梭。


    号子声、锤凿声、锯木声、督造官的指令声,直冲云霄。


    他亲自督建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船身分为四层,可容纳上千人。


    船上不仅有宽敞的船舱、充足的储物间,还有专门用于防御的火炮与弓箭,水密隔舱的隔板能确保即使船体部分受损,巨舰亦不会沉。


    每一艘宝船都如同一座移动的城堡。


    永乐三年,第一次下西洋的场景更是历历在目。


    大型宝船六十二艘,小船二百余艘,整齐地停靠在刘家港码头。


    船帆如云朵般展开,遮蔽了半边江面。


    他站在旗舰的船头,身后跟着两万七千八百余名船员。


    里面既有精通航海的水手、技艺精湛的工匠,也有传播文化的儒生、医治伤病的医官,当然人数最多的,还是甲胄鲜明的军队。


    在西洋的海域上,大明的宝船更是威风凛凛。


    面对陈祖义海盗团的袭击,宝船上的火炮轰鸣,瞬间击退来犯之敌,顺手将海盗团彻底剿灭。


    抵达异国港口时,当地国王带着文武百官出城迎接,献上珍贵的贡品。


    而他则代表大明,赠予小部分丝绸、瓷器等礼物给当地国王,大部分则用于互市贸易。


    二十八年间,他七下西洋,最远到达西乃(红海)与竹步国(今非洲索马里),遍访沿途三十余国,大明的威名远播四海,那是何等的辉煌!


    可如今……


    朱太和长叹一声,回归现实。


    不出十日,吾定要让这龙江造船厂重新热闹起来!


    朱太和下定决心,随后离开了造船厂,直奔南京府衙。


    南京府尹叶贽与南京守备太监刘璟看着大马金刀上座的朱太和,两人又反反复复查验手中的圣旨,确实是真圣旨无误。


    只是这圣旨上的内容,却让两人百思不得其解。


    ……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绍承天命,抚驭华夷,仰思祖宗洪业,俯察寰宇舆情。兹有钦命,咨尔南京文武诸司、守备太监、并大小官吏军民人等知悉:


    今朕膺昊天之眷命,体念国计民生,决意重开海禁,再通远洋,以扬国威而裕邦用。一切泛海事宣,特授大明靠山王朱太和全权督理,总摄机务,专折奏闻。


    尔南京诸有司,自府尹、守备、尚书等一应官员,皆须倾力协辅,听其调度。凡王命所出,如朕亲临,所需人、物、钱、粮,即刻拨付,毋得稽延推诿。倘有违误、阻滞、阳奉阴违者,即以藐视朕躬、贻误国事论处,必置重典!


    王其钦哉,勉旃厥职。诸臣其凛遵勿违!


    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钦此。


    ……


    这是要干什么?


    皇上要重开海禁?


    《皇明祖训》不好使了?


    这圣旨是朱太和为了方便行事,专门让朱厚照草拟的。


    此时见叶贽左看右看,朱太和的耐心在一点点消磨:“怎么?叶大人,这圣旨可是假的?”


    叶贽拱手赔笑道:“回王爷的话,圣旨十真无假,只是下官有一个小小的疑问,不知陛下为何突然要开海禁呢?”


    朱太和道:“你在质疑陛下?”


    叶贽一听这话,当即跪下来,大呼:“下官不敢!”


    好家伙,你这帽子扣得,我但凡跪的晚一点,你不得把我当反贼处理了啊!


    朱太和道:“既然不敢,叶大人你现在便去通知应天府六部、五军都督府、市舶提举司诸官,来这里见本王。”


    明朝是两京制,南京作为留都,跟北京一样,也设有六部、都察院等机构,只不过人员要比北京少一些,相当于一个小朝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