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不负仙缘,不负圣学,不负此生

作品:《穿越岳不群带领华山开启修仙时代

    一条条变法新政石破天惊,冲击着朝堂上绝大多数人的既得利益,简直就是与旧时代的官绅阶层开战。


    但是现在,时代变了!


    人这一辈子,到底追求的是什么?


    在有限的人生尺度下,追求的当然是及时行乐、功名利禄、一晌贪欢……


    但是现在,有一种可能性,人生尺度被无限放大——仙来了!


    那么人生的追求,肯定就跟过去不一样了,这叫此一时彼一时!


    长生的诱惑、返老还童的诱惑、神通法力的诱惑、修仙的诱惑……


    在这些东西面前,什么功名利禄,什么及时行乐,简直不值一提!


    所以对于这一条条新政,百官很快就调整好了自己的心情以及阵营,坚定的站在了改革派这边。


    更何况,自己体内还种着生死符呢!


    刘瑾的惨状可是历历在目啊!刚才拖出去砍头的官员也不在少数啊!


    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有谁敢反对新政,其实理论上这种人在朝堂中是不存在的。


    因为那种智商的人,就不配爬到、也爬不到这个帝国最高的权力殿堂。


    “臣等谨遵仙谕!推行新政,万死不辞!”


    奉天殿中,所有人跪拜在地,山呼海啸般的声音响起。


    许多官员眼中都闪烁着一种近乎狂热的、混合着敬畏与期盼的光芒。


    其实很多官员在刚步入官场的时候,或者在少年读书之时,也是有满腔报国热情的,但是随着在官场时间久了,多数人就被官场的污浊同化了。


    今日的朝会,又唤醒了很多人心底那一丝年轻时的志向。


    自己能参与打造如此盛世大明,才是不负读了这么多年的圣贤书啊!


    岳不群的目光一一扫过众人,最终停留在王阳明的身上。


    “这位阳明先生,相信诸位中很多人也认识。曾任兵部主事,因刘瑾党羽迫害而贬于贵州龙场。”


    “在龙场的艰苦环境中,阳明先生身处‘居无室、食无粮’的困境,反复自问‘圣人处此,更有何道’,顿悟‘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之道。”


    “在龙场一载,阳明先生教民识字、与民耕种、解民疾苦,更著有安抚流民、道德教化、募集民兵、清查田亩等良策,学贯天人,心系百姓。”


    “即日起,阳明先生即任内阁首辅,总司变法新政,总揽变法全局!凡变法事宜,皆由其统筹,六部九卿,皆需配合!”


    随后岳不群又看向朱厚照:“皇帝,以为如何?”


    朱厚照道:“仙师慧眼如炬,为我大明识得如此良才美玉,朕如获至宝!即日起,依仙师之言,任命阳明先生为内阁首辅,百官皆需听从调遣,与皇命无异!”


    王阳明在京期间,很多官员就听过王阳明的清名,此时见岳仙人对王阳明如此敬重,以“先生”相称,皇上也同意了任命,均道:“我等必全力配合首辅大人变法新政!”


    即便是现任首辅李东阳,也没有任何不愉之色。


    此时在李东阳的心中,如果王阳明真的有如此高的学问与能力,自己甘愿在其之下打下手;如果他没有如此高的学问与能力,自己也要全力以赴辅佐他、跟他配合。


    他的权利之心,在返老还童脱胎换骨的那一刻,就自我和解消亡了。


    仙道面前,屁都不算!


    王阳明上前一步,虽然身上还是穿着驿丞的简朴官袍,却自有一股沉静如海、洞悉万象的气度。


    他先向御阶上的朱厚照拱手一礼,再向一旁的岳不群微笑一礼,最后面向百官,声音清朗沉稳,不高亢,却如潺潺流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直抵心田。


    “诸位同僚。”


    “今日之变,亘古未有。”


    “岳仙长悲悯苍生,以无上仙法,涤荡朝堂,更以‘仙缘契’警示、引领我等。”


    “此非仅为强力约束,实乃一场于朝堂之上、世事之中的‘格物致知’,一次对我等为官者‘知行合一’与否的大考验。”


    “仙长所颁《变法新政十策》,字字珠玑,直指要害。然,再好的政令,若执行者心不正,意不诚,则必沦为害民之具,甚于猛虎。”


    “何为‘心正’?便是要致良知!”


    王阳明的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一种振聋发聩的力量:“为官者,良知何在?非在圣贤书中死记硬背,非在官场应酬中揣摩钻营,而在于面对百姓饥寒时的恻隐之心,面对冤狱不平时的羞恶之心,面对国事艰难时的担当之心!”


    “这‘仙缘契’,它映照的正是我等内心的这一点良知!你勤政爱民,它便是仙缘;你贪腐害民,它便是催命之符。它并非外物,实乃你我本心之镜,良知之秤!”


    王阳明将岳不群的生死符制衡之法纳入了自己的心学体系,给其赋予了更深层的哲学意义,不再是单纯的以势压人。


    听到这里,岳不群也不禁微微点头。


    阳明先生,果然名不虚传。


    “故而,今日起,推行新政,非为应付仙长,非为畏惧惩戒。而是以此为契机,事上磨练,擦亮本心,践行良知。每一桩政务,皆是修炼本心的道场;每一件为民实事,皆是滋养仙缘的功德。”


    王阳明的目光又变得无比锐利:“若有同僚,仍存侥幸,阳奉阴违,试图以旧日伎俩欺瞒仙长,糊弄百姓,那便不仅是悖逆仙谕,更是自蔽良知,自绝于天地人心!其下场,可想而知。”


    随即,他的语气又转为一种殷切的期望:“若有同僚,愿借此东风,洗心革面,真真切切为百姓做一两件实事,则仙缘可期,圣学亦可期。阳明愿与诸君共勉,破心中之贼,革政事之弊!”


    最后,王阳明拱手,肃容道:“变法大业,千头万绪,非阳明一人之力可成,需六部九卿,天下州县,勠力同心。望诸君常怀良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以此‘仙缘契’为镜,日省其身;以黎民苍生为念,勤勉用事。则新政可成,天下可安,我辈亦可不负仙缘,不负圣学,不负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