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格物致知,龙场悟道
作品:《穿越岳不群带领华山开启修仙时代》 “这……”
文武百官陷入一片沉寂,面面相觑。
这么长的封号,皇帝一个字不磕绊的说出来,显然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早有准备。
“众爱卿,以为如何?”
朱厚照问道。
“臣等无异议!”
如此封号,已经远远超出常规礼制。
但既然皇帝自己都没觉得不妥,这些大臣们,也不愿意为此得罪一个真仙了。
而杨廷和心中则最为得意,自己给出的封号,也押中了“帝君”二字。
这个封号,是朱厚照整整想了一天一夜,彻夜难眠之后想出来的。
前面都是添头,重点在于“日月同天帝君”六个字。
在大明,谁是日月?那还用说,自然是皇帝。
日月同天代表什么,就代表与皇帝平起平坐。
朱厚照的想法是,朕都让你日月同天了,表现出了当代尧舜的胸襟气度,你总不好意思再推翻朕了吧。
是的,现在朱厚照已经完全明白了朱太和的警告——“皇上,你要感谢岳掌门现在没有称帝之心,否则你现在已经是亡国之君了。”
而且,朱厚照还想明白一个道理。
真仙在世对自己未必是一件坏事,想那史书当中,多少帝王曾经寻神访仙而不得。
如今真仙就在我大明,都省去了出海寻访的步骤,若朕能拜得神仙为师,岂不是也有那仙道机缘!
史笔如铁,说不定在未来的史书之中,朕便是那千古唯一的神仙皇帝!
这成就,光想想,就激动的睡不着觉啊!
甚至朱厚照连自己的封号,都已经提前想好了。
就叫——太上大罗天仙紫极长生圣智昭灵统元证应玉虚总掌五雷大真人玄都境万寿帝君。
此时年仅一岁半多一点的嘉靖朱厚熜:???
我感觉我一直活在皇堂兄的影子里。
封号一锤定音之后,议题又转到了派谁去华山宣旨。
这下朝堂彻底沸腾了。
这可是一个巴结华山派的好机会啊!
锦衣卫指挥使钱宁第一个跪请:“臣愿前往!锦衣卫可保沿途安全!”
成国公朱麟第二个出来请命:“臣愿率三千铁甲护旨,防途中盗匪作乱,以保圣旨金安!”
礼部尚书费宏道:“陛下,宣抚之事当由礼部负责,臣愿为陛下排忧解难!”
李东阳也出列道:“陛下,宣旨一事兹事体大,老臣愿往!”
杨廷和道:“首辅大人,京师距离华山千里迢迢,您年事已高,岂能长途跋涉?陛下,臣熟悉华山地形,愿代劳首辅大人前去!”
李东阳道:“杨大人此言差矣,吾虽已六十有二,但正是为大明奋斗的年纪!”
杨一清道:“陛下,臣通晓道教典籍,熟悉江湖之事,前往华山定可为陛下交好华山帝君!”
……
朝堂上顿时乱作一团,文武百官都争着要这份美差。
谁都知道,若能结交真仙,无论是个人长生还是家族荣耀都有指望了!
长生啊——!
你拿长生考验官员,哪个官员能受得了这种诱惑?
正当争论最激烈时,朱厚照突然大笑起来,笑声震彻整个奉天殿。
文武百官摸不着头脑,但也不敢再出声了,纷纷屏息,等待皇上发话。
“众爱卿皆是国之栋梁,如此争论不休,也难以有个定论,还恐伤了和气!”
朱厚照目光从百官身上一一扫过,沉声道:“为了众卿的和气,朝堂的和睦,朕决定——亲往华山!”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
随后百官反应过来,跪倒一片,纷纷劝谏。
“陛下不可!”
“天子岂能轻离禁宫!”
“国不可一日无君啊!”
“此行万一有风险……”
朱厚照从龙椅上站起身来,龙椅两侧的龙烛将朱厚照的影子映照到朝堂下面,将诸多官员笼罩在黑影之中,威严而又充满压迫感。
“朕意已决,诸位爱卿不必再劝!钱宁,你今日备好圣驾,明日便与朕一同启程!”
钱宁连忙跪下道:“臣领旨。”
钱宁的身份极为特殊,除了是锦衣卫指挥使之外,还是朱厚照的“义子”,平时颇受朱厚照倚重。
所以如此重要的行程,朱厚照才会让钱宁安排护持。
百官本想再劝,但看到这位年轻帝王如鹰隼般的眼神,最终还是没有开口。
帝王虽还年幼,但每日与虎豹为伴,一身帝王贵气之中还带有三分狠辣,可不像他的父亲孝宗那样好拿捏。
这场朝会,从卯时(5~7点)开始,一直争论到了巳时(9~11点)。
时间虽长,但百官各个面红耳赤,无一人觉得疲惫,反而越吵越兴奋。
但朝会进行了如此之久,岳不群却并未现身。
因为在今日想要去朝会之前,岳不群心血来潮,想到了一个人。
贵州,龙场驿。
此时太阳刚刚破晓,晨雾还未散去,山间的瘴气裹着湿冷的风,往驿站的茅草屋里钻。
驿丞王阳明正坐在草屋后面的青石板上,手里攥着半块杂粮饼,目光落在身前那丛新抽芽的竹子上。
这竹子是王阳明去年刚到龙场时栽的,彼时他还困在“格物致知”的迷局里。
如今再看,竹节里似都藏着“心即理”的通透。
正德元年时,王阳明时任兵部主事,因上疏弹劾宦官刘瑾专权,触怒刘瑾,被杖责四十后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正德三年到任龙场。
驿丞是明代驿递系统中的基层官职,品级极低,低到没有明确的品级,主要负责驿站的车马调度、过往官员接待、公文传递等杂务。
从一个正六品的京官,一下子被贬为西南蛮夷之地的“末流官”,反而成为了王阳明思想成熟的重要契机。
格物致知,龙场悟道。
“先生,张阿婆送的米粥熬好了。”
屋前传来驿卒小周的声音,带着几分怯生生的敬重。
王阳明去年刚到龙场时,这驿卒还怕他是个摆架子的京官,后来见他跟着村民学种苞米,帮猎户的孩子治风寒,连驿站的马粪都自己清扫,渐渐便把他当成了自家长辈。
王阳明应了声“就来”,起身时却忽然顿住。
远处的雾气里,不知何时站了个青衫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