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明争暗斗
作品:《前世和离,重生后清冷世子追红了眼》 三人又闲聊了一阵,吴夫人起身告辞。
“时候不早,我们就不多叨扰了。”
周夫人也站了起来。
“苏小姐,十五那日我派轿子来接你。”
苏璎将两位夫人送至府门,再三道谢。
目送轿子远去,她长舒一口气。
今日这一关算是过了,而且比她预想的还要顺利。
与此同时,林府内。
“什么?两位翰林夫人亲自去苏府拜访?”
林若淑将手中的茶盏重重摔在桌上。
“她苏璎凭什么!”
丫鬟战战兢兢地低头。
“千真万确,奴婢亲眼所见。吴夫人和周夫人在苏府待了将近一个时辰才离开。”
林若淑脸色铁青。
那日诗画会后,她本想找机会报复苏璎,谁知对方竟一跃成为翰林夫人们的座上宾。
如今再想动手,难度就更大了。
“去,给我盯紧苏府的一举一动。”
她咬牙切齿道。
“我就不信,她苏璎能永远这么走运!”
翌日一早,府门外一片喧嚣。
苏璎唤来了甘露。
“甘露,外面发生什么事了?”
甘露脸色发白。
“小姐,听说京城出了‘诗案’,几位书生因写诗讽刺朝政被拿了,要下大狱呢!”
苏璎眉头一蹙,脚下已经朝着大门走去。
前朝曾有“文字狱”,多少文人因一字一句获罪,没想到本朝也有这等事。
行至门口,只见街上几个衙役押着几个书生模样的人匆匆而过,周围百姓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她忽然瞥见被押送的人群中有一个熟悉的面孔。
那不是周夫人的相公吗?
苏璎当机立断。
“备轿,我要去周府。”
侍候在身侧的春茶稍作迟疑。
“小姐,这时候去周府?那些人可是因诗获罪……”
苏璎眼中闪过一丝决然。
“正因为如此,才更要去。周夫人待我以诚,我不能坐视不理。”
周府大门紧闭,门房见是苏璎,犹豫片刻还是放她进去了。
周夫人正在厅内来回踱步,眼圈通红,显然刚哭过。
“苏小姐?”
周夫人见到苏璎,先是一愣,随即苦笑。
“你来得不是时候,我家如今……”
苏璎直接道明来意。
“夫人,我见到周大人被衙役带走了,究竟是怎么回事?”
周夫人长叹一声,示意丫鬟们都退下,才低声道。
“我家老爷与几个同窗组建诗社,平日最爱议论朝政。前几日他们作了几首诗,不知怎么被吴大人看到了,说是影射太子殿下结党营私…今早天没亮就被拿了去。”
苏璎一怔。
“吴大人?翰林院掌院学士吴大人?”
周夫人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怨恨。
“正是他。表面上一副正人君子模样,背地里…哼,不过是因为我家老爷在翰林院与他政见不合,借机打压罢了。”
苏璎倒吸一口凉气。
诗画会上对她赞赏有加的吴大人,竟是这等人物?
她忽然想起吴夫人来访时的种种言行,那些看似亲切的询问,莫非也另有目的?
“夫人别急,容我想想办法。”
苏璎安抚道。
“周大人平日可有什么交好的权贵?”
周夫人摇头。
“他性子耿直,最不屑攀附权贵。如今朝中太子势大,吴大人又投靠了太子,谁还敢为我们说话?”
太子!
苏璎脑中灵光一闪。
诗画会上太子对她青睐有加,若借这层关系……
不,太冒险了。
太子心思深沉,一个不慎反而会引火烧身。
“夫人且宽心,我定当尽力。”
苏璎辞别周夫人,心中已有了计较。
回府路上,她遣了春茶拿着诗画会前裴烬给的铜牌跑了一趟岳阳楼。
春茶回来后,带回的纸条上只有寥寥数字:“酉时,老地方。”
苏璎将纸条揉碎,内心镇定了许多。
酉时三刻,苏璎带着丫鬟来了岳阳楼品尝新出的菜式。
二楼最里的雅间,裴烬早已等候多时。
“世子。”
苏璎行礼后直接切入正题。
“诗案一事,你可有耳闻?”
裴烬眼中闪过一丝赞赏。
“就知道你会为此事而来。坐下说吧。”
他为苏璎斟了杯茶,低声道。
“此事不简单。表面上是几个书生妄议朝政,实则是翰林院内斗,吴大人借太子之势清除异己。”
苏璎握紧了茶杯。
“果然如此,周大人是无辜的,世子可有办法相救?”
裴烬沉吟片刻。
“难。太子正想借此立威,杀鸡儆猴。直接求情只会适得其反。”
雅间内一时沉默。
窗外夕阳西斜,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苏璎忽然抬头。
“若不能正面相救,可否借力打力?”
裴烬挑眉。
“哦?苏小姐有何高见?”
苏璎眼中精光一闪。
“吴大人借太子之势打压异己,但太子最忌惮什么?是有人借他的名头结党营私,损他声誉。”
裴烬眸光一亮。
“你是说……”
苏璎轻声道。
“若能让人‘偶然’发现,吴大人此举实则是为了安插自己人,而非真心为太子效力。太子多疑,必不会轻饶。”
裴烬凝视苏璎片刻,忽然笑了。
“苏小姐果然聪慧。正好,我手上有吴大人与其门生往来的几封信件,其中颇有值得玩味之处。”
两人又密议许久,定下计策。
临走时,裴烬忽然握住苏璎的手腕。
“此事风险不小,你确定要插手?”
苏璎没有立即抽回手,而是直视裴烬的眼睛。
“周夫人待我以诚,我不能见死不救。况且……”
她顿了顿。
“今日他们可以因诗获罪,明日就可能轮到我们。”
裴烬目光深沉,最终缓缓松开手。
“小心行事。”
三日后,京城传言四起。
有人说在太子别苑附近见到吴大人的心腹鬼鬼祟祟。
有人说吴大人借诗案排除异己,实则是为了安插自己人进翰林院。
更有传言称,吴大人私下对太子颇有微词,认为太子过于专横。
这些流言如同野火,迅速蔓延。
而最致命的一击,是一封“偶然”落入太子手中的密信。
吴大人指示门生如何借诗案打压异己,信中甚至有"太子年轻易操控"等大不敬之语。
太子震怒,当即召吴大人入宫问话。
据说吴大人出宫时面如土色,官帽都歪了。
又过了两日,被关押的书生们突然获释。
官府宣称,经查证,那些诗作并无影射之意,纯属文人雅士寻常唱和,此案系误会。
周府派人来报喜时,苏璎正在案件临摹字帖。
她不动声色地听完,只道。
“替我向周夫人道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