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没有完美的制度,只有合适的制度
作品:《北美新明》 各省领导班子分为政府、议会、军队三大部分,对之前的管理体制进行了微调。
最高长官依次是省长、议长、总督。
三者职位上平级,但实际上总督大于省长大于议长。
他们分别对内阁、联合议会、中央军部负责,这三个机构全由元首领导。
政府负责行政事务,执行内阁的命令,下辖财政、民政、农业、工业、商贸等多个部门。
事务繁多,至少得安排5到7名穿越者。
议会是指地方省议会,主要负责制定地方的法律法规,只需安排一名穿越者。
军队包括正规军和民兵两大武装力量,至少安排正副总督两人管理。
他们没有模仿美利坚的三权分立,而是设计了一个高度集权的体制。
因为目前的国情是,共和国需要一个高效率的体制,更好更快地完成穿越者预定的目标。
权力太分散,必定会引发内耗,影响行政效率,甚至造成国家和社会的割裂。
这世上没有完美的制度,只有合适的制度,都是由人类根据实际情况设计。
不搞民主选举,边缘化议会,将权力集中在内阁和元首,都是为了效率。
穿越者执政派认为,本时空之人的思维和眼界,不配和他们坐一桌讨论国家大事。
话虽说的难听,但这就是大部分执政派内心的想法,他们一致觉得,这个国家不需要太多的声音,听他们的就好。
毕竟他们来自未来,知道未来该怎么走,可以制定明确的发展计划。
而且穿越者内部的声音已经够多了,怎么可能还把其他人拉上桌。
相比决策是否民主,他们显然更重视效率。
二十年的发展成果也证明了,他们当前所走的路是对的,是可行的。
所以只弄了一个小议会,给予本时空之人一定的话语权,好让穿越者执政派能及时了解他们的想法和诉求。
如果有旧时代的残党妄图阻碍国家对未来的战略布局,他们会毫不犹豫的将这些残党抹除。
每个省至少得安排8到10名穿越者,掌握核心权力,九个省就是大概81人。
京海市的重要机构有点多。
元首一人,内阁六人,七人掌控着中央军部、政务院、联合议会、联合法院、华联储、国家安全委员会、天工院这七个核心机构。
其中的政务院是新增部门,顾名思义,负责管理所有政务,类似后世國物院,为最高政府,地位在内阁之下。
政务院下面是财政、民政、工业、农业、商贸、交通、教育、卫生等总计16个部门,每个部门的一把手都得是穿越者。
发展了这么久,穿越者当中,谁适合管理,谁不适合管理,已经有了定论。
没经验的也都有了经验。
能被选上的,在能力方面都不会有太大问题。
这些年新增了一些部门,也减少了几个,外交部和移民司就被解散了,工作交给元首和内阁直接负责。
外交属于清闲部门,事实证明这个部门目前是多余的,毕竟来来回回就那几个主要国家,两只手都能数过来。
与其他小国打交道,无需专门的外交官,不用单独搞个部门浪费经费。
移民则是重中之重,需要内阁亲自把关。
总计下来,京海市的中央机构高层职位,至少需要23名穿越者。
剩下的穿越者,集中在军队、天工院、国企、学校、医院等地方。
有位置的时候,再从这些人中选拔。
“枫原省正副总督、正副省长、还有议长的人选,有没有异议?有异议的请举手。”
许平宣布完枫原省领导班子名单,看向台下。
无一人举手。
......
“江南省七人,有异议的请举手。”
......
“江北省八人,有异议的请举手。”
......
“云梦省八人,有异议的请举手。”
......
花了几分钟时间,许平将一京九省的所有高层人员都确认了一遍。
四个新增省份都是地广人稀,公民总人口才几万。
城镇数量也少,全国总计才16个万人以上城镇。
所以目前省级和省会城市都是两套班子一套人马。
等以后人口变多再另行调整。
“对你们我只有三个基本要求。”
“第一,我不希望看到有任何一个公民,因为没有食物而饿死。”
“第二,我不希望看到有任何一个公民,因为没有衣服而冻死。”
“第三,不希望看到有公民因为没有房子,只能睡大街或者住桥洞。”
“任何一个定居点,不论是大一点的城市,还是小一点的城镇,但凡出现以上三种情况中的任何一个,一把手都得承担责任。”
“这点要求应该不难吧。”
会议的最后,许平语气随意,向所有即将外出赴任的人提出三个要求。
一时间会场陷入寂静。
许平说的轻巧,但21世纪都没几个国家能做到,现在这个时代更难。
何况他们又没有天眼对自己管理的地盘全覆盖,怎么能保证不出现意外情况呢。
“没问题!做不到我辞职回家养猪!”
枫原省第一任总督陈涛忽然开口,似是开玩笑般,打破沉默的氛围。
他来自军队,这批前往外地就职的80多名穿越者,有三分之一是从军队里退下来的。
最初加入军队的那百来名穿越者,到了年龄就可以退休,等待内阁安排京海的重要职位或者地方一把手或者海外总督。
当然他们也可以选择继续留在军队。
军队中高级军官的待遇,肯定是要好于文官。
见有人说话了,其他人也纷纷点头保证。
反正许平只说了要承担责任,没说具体是什么责任,这就是说话的艺术。
关键是得看这件事上不上秤,不上秤没有一两重,可一旦上了秤,一千斤都顶不住。
会议结束。
许平又召集第三代内阁成员开小会。
之所以是第三代,是因为班子多了两个新成员。
老成员分别是许平、宋明华、周贵良、安文华、孔炎彬。
两个新人名叫杨棋、冷松,来自天工院和国家安全委员会,都是四五十岁的中年男人。
秦国栋、柳绍原、魏大江等第二代内阁成员,已全部退休,彭志刚已去世。
第一代的王建国、张俊鸣、黄景轩、叶海浪四人,前两个垂垂老矣,后面两人也都去世了。
“不久前收到东亚方面的消息,明廷决定把河南地区的数百万流民送出海,我们这边需要马上做好准备工作。”
“还是和之前一样吧,新移民通过承担公共劳动,抵消移民费用,百镇计划预计是1645年前完成,不过现在应该能提前两三年,我这边正需要更多人力砍树、修路、搭桥、造房子。”
孔炎彬立马说道,原住民事务委员会和‘百镇计划’都是他在负责。
一听有大量新移民要过来,顿时两眼放光。
“本土登记的非军用船,能用于远洋运输移民的,只有304艘,其中74艘是蒸汽动力,如果全部征用,保守估计可以运送约13万新移民。”
安文华翻了翻船只登记情况,而后快速计算了一下。
自从将尼德兰势力赶出北殷洲后,华国航运业就迎来了飞速发展。
能够用于远洋贸易的船只,数量快比得上海上马车夫尼德兰了。
根据他们所掌握的情报,尼德兰可用于远洋贸易的船只在400到500之间。
活跃在除北殷洲和太平洋以外的所有通航海域。
“征用商船会影响正常贸易,而且船只从本土前往太平洋,得绕南殷洲一圈,火地海峡(麦哲伦海峡)的航运条件比较恶劣。”
“我觉得是时候在西海岸建造一个新城市,优先发展船舶制造业,以满足未来太平洋航运的需要。”
许平想了想,意识到他们对西海岸的布局有点晚了。
海桥大运河(巴拿马运河)暂时无力开通,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海上联系非常困难。
“我同意,早就应该在那边圈块地了。”孔炎彬立即表示同意。
剩下几人也随即表示赞同。
“既然大家都不反对,那就从东部各市国有造船厂各抽调一批人前往西部,组建新的造船厂,给愿意去的人提一提薪资。”
“军队这边我也会安排好,让海桥的张文博先去那边将土著问题处理好。”
“至于地点,你们觉得是选洛杉矶还是旧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