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眼见为实

作品:《四合院:悟性逆天,云爆弹洗地

    会议室里的气氛微妙地变化着。


    "猛龙"坦克的成功确实是无法否认的事实,而且它的性能已经在实战中得到了惊人的验证。


    "再退一步说,"林舟继续道,


    "即使我的预测过于乐观,我们最终只实现了这些技术的一半,那也将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足以显著增强我国的战略威慑能力。"


    赵部长这时插话:


    "各位,林工的方案确实大胆,但我认为值得认真研究。建议大家先放下成见,从技术本身出发,详细评估这些方案的可行性。"


    电子工业部的徐总工皱着眉头:


    "我承认,这些设计在理论上确实精彩。


    但林工,你必须明白,从图纸到实物,中间有一段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仅相控阵雷达这一项,就涉及材料、元器件、信号处理、系统集成等数十个学科,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卡脖子的难题。"


    航天部的刘副部长也摇头:


    "变循环发动机?那可是连星条国都还在试验阶段的技术。


    他们投入了多少资金,投入了多少顶尖科学家?


    而我们现在连基础的涡喷发动机都要仿制,谈什么变循环?"


    "还有这个飞翼构型,"空军的陈工程师插话道,


    "理论上确实有优势,但实际飞行中的不稳定性是个大问题。


    没有成熟的电子飞控系统,这种飞机很可能变成一堆昂贵的废铁。"


    质疑声此起彼伏,会议室里的气氛越来越紧张。


    这些德高望重的专家们,面对如此"狂妄"的技术主张,自然难以接受。


    他们毕竟经历了太多艰难的技术攻关,太清楚每一步进步背后的艰辛。


    "二十年领先世界?"航空研究院的老院长终于忍不住了,他拍案而起,声音因激动而颤抖,


    "年轻人,我研究航空发动机五十年了,亲眼见证了从活塞到喷气的整个发展过程。


    你知道每一代发动机的研发周期有多长吗?你知道多少工程师为此付出了一生的心血吗?


    现在你拿着几张图纸,就说能领先世界二十年?这...这简直是..."


    老院长一时语塞,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震惊和不满。


    "狂妄自大!"一位年长的雷达专家接过话头,


    "我们电子工业刚刚起步,连基础的半导体器件都要进口,谈什么相控阵?


    谈什么合成孔径?年轻人,理想很美好,但现实是残酷的!"


    林舟站在讲台上,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依然保持着令人惊讶的平静。


    他甚至微微一笑,仿佛对这一切早有预料。


    赵部长看到场面有些失控,正准备出面调停,却见林舟轻轻抬起手,示意自己有话要说。


    会议室渐渐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好奇这个年轻人将如何回应这些尖锐的质疑。


    林舟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在座的每一位专家和领导。


    那目光中没有怯懦,没有退缩,只有一种超越年龄的沉稳与自信。


    "各位前辈,"他的声音不卑不亢,"我很理解大家的顾虑和疑虑。


    确实,从常规发展路径来看,这些技术的实现需要数十年的积累和巨大的资源投入。但是..."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变得异常坚定:


    "但是,历史从来不是沿着常规路径前进的。当年,那些教授回国时,我们的航天事业几乎是一张白纸。


    但仅仅几年后,我们的第一颗蘑菇蛋就成功爆炸了。


    这不正是我们龙国人敢为人先、敢于创新的最好证明吗?"


    会议室里的气氛微妙地变化着。


    林舟话中提到的事实,是在座每一个人都无法否认的。


    "我完全尊重各位前辈的经验和智慧,"


    林舟继续说道,声音中充满诚恳,


    "但同时,我也恳请各位放下成见,不要被既有的技术路线所束缚。


    历史告诉我们,真正的突破往往来自于对常规思维的挑战和超越。"


    他环视着会议室,看到了些许动摇的目光,但更多的依然是怀疑和不信任。


    林舟知道,仅靠言辞是无法说服这些经验丰富的专家的。


    他需要用实实在在的技术细节和数据来证明自己的主张。


    "接下来,"他的声音变得更加坚定,


    "我想向各位详细介绍这四项技术的具体原理和实现路径。


    请大家暂时放下质疑,以开放的心态听我讲完。


    如果届时你们仍认为这些技术不可行,我将完全尊重大家的判断。"


    赵部长看了看表,轻轻点头:"好,那就请林工继续详细介绍。"


    林舟深吸一口气,准备开始他的技术讲解。


    常规情况下,技术进步确实是一个缓慢积累的过程。


    从理论构想到工程实现,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但林舟知道,历史有时会因为特殊的个体而出现奇点,而他,就是那个准备在龙国航空航天史上制造奇点的人。


    "各位前辈,与其争论这些技术是否可行,不如直接看看具体的设计方案。"


    林舟平静地说道,拿起了桌上的一沓图纸,


    "我准备了详细的工程图纸和技术参数,请各位过目。"


    他示意工作人员将图纸分发给在座每一位专家。


    这些图纸是他连续三天三夜手绘的,每一张都精确到毫米,每一个参数都经过反复校核。


    "首先,是飞翼构型隐身战略轰炸机的整体设计。"


    工作人员将第一组图纸发到每位与会者手中。


    当这些图纸在会议桌上展开时,房间里的窃窃私语戛然而止。


    那是一种前所未见的飞行器构型。


    没有传统的机身与机翼分离设计,整个飞机如同一片流线型的巨大三角翼,边缘光滑圆润,表面没有任何突起物。


    机身上看不到任何外挂武器,连进气口都被巧妙地隐藏在机身上表面,形成了一种诡异而优雅的整体性。


    与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略轰炸机——星条国的笨重B-52或北极熊的图-95相比,这种设计简直像是来自另一个星球。


    没有桁架式机身,没有露在外面的发动机吊舱,没有高耸的垂直尾翼,一切都被融入到这个流线型的飞翼中。


    "这...这是什么......"航空设计院的陈院士喃喃自语,声音因震惊而微微发颤。


    他摘下眼镜,使劲揉了揉眼睛,仿佛不敢相信自己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