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收编蜀地
作品:《穿越神雕:杨过逆天改命》 朝廷军队这边的代表王坚主动打了招呼:“本将领是王坚,川渝之地的守将。”
随即又介绍起余玠来:“这位是余玠余大人,四川安抚制置大使。特来与两位将军商讨停战事宜,请问两位将军是?”
钱青健首先抱拳说道:“两位大人有礼了,本将军是京西南路总兵钱青健!”
金顺也抱拳回道:“河南总兵金顺,见过两位大人!”
“总兵?”
余玠和王坚二人听后不由得面面相觑,因为大宋朝并没有这个职务。
实际上,总兵这个职务起源于明朝,意为总领兵权之意。杨过对军制进行改革,也是以明朝军队为样本进行的。
不过二人并没有纠结这个问题,只听余玠开口言道:“两位将军,本官此次前来,是与两位将军商讨停战事宜。眼下蒙古人在北方虎视眈眈,我大宋危在旦夕,稍有不慎就会陷入万劫不复地步,这个时候可不能再起内讧!”
这番话,令金顺和钱青健刮目相看。
金顺也连忙回道:“余大人所言甚是,本将军也是这么想的。”
钱青健附和道:“若是那皇帝老儿还有朝堂上的那帮老家伙有这个觉悟的话,本将军这个时候,说不定已经在和蒙古人厮杀了,哪还用得着在这耗着。”
见金顺和钱青健等两位将领都认同此观点,王坚也道出来此的最终目的:“两位将军,还请你们让开道路,本将军和余大人这就率军撤回蜀地,不再与你们为难。”
王坚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己方虽然有四万大军,但都是以步兵居多,蜀地多山地,不善于在平原上作战。对方的骑兵虽然看规模只有四千,但骑兵对上步兵,绝对是碾压性的存在。要知道,哪怕是一千训练有素的骑兵,对上数倍于己的步兵,只要指挥得力,战术运用得当的话,歼灭数倍于己的步兵还是有相当把握的。想到这些,他就和余玠决定,早早将军队安然撤回蜀地。
听了王坚的话,钱青健无动于衷,杨过已经交待他了,一定要拖住蜀地的朝廷大军。
想到这些,他笑着回道:“对不住了,两位大人,此事本将军做不了主,还得等小王爷回来才能做决定。”
“小王爷?”
余玠和王坚再次愣住了,难道朝廷的诏书内容是真的,杨过真的是金国余孽?
见二人疑惑不已,金顺提醒了一句:“两位大人,本将军劝你们还是不要纠结这个无关紧要的问题了,眼下这大宋已经病入膏肓了,还是多想想如何御敌一事吧。本将军现在还真不能放你们走,不过我和钱将军可以保证,不管是今天还是往后都不会主动发起进攻。还请你们在襄阳城外驻扎一些时日,小王爷很快就会回来的!”
余玠和王坚对视一眼后,认同了这个方案。于是,王坚也趁此邀请金顺和钱青健二人来己方军营参观。
对于王坚的盛情邀请,金顺和钱青健没有拒绝,欣然应允。二人也不惧怕王坚会以此扣押他们,不管怎么说,从刚才对方表现出的气质来,绝对是一代名将。
误会解除后,为了体现诚意,王坚下令解除防御阵型,大军恢复至正常驻扎状态。
见对方已表现出诚意,金顺将骑兵部队后撤了三里。钱青健也下令所属的骑兵撤回城里,并写了封加急文书,安排骑兵以最快速度送到杨过手里,详细的说明这边的情况。
之后,金顺便和钱青健二人随王坚还有余玠来到了对方的军营参观。一路上,众人讨论起了去年的襄阳大战和南阳大战。
只听金顺一脸兴奋的讲道:“那晚突击忽必烈大营,可谓是本将军生平打得最痛快的一战,本将军亲率一千铁骑,一晚上就斩杀了不下一万个蒙古兵。光本将军一人,就斩首不下三百人!”
哈哈!钱青健也激动的讲着:“那晚夜袭,本将军亲率着两万步兵,追着数倍于己的敌军打,一直杀到天亮,将整个敌营翻了个底朝天,真是痛快啊!”
二人声情并茂的描述也让余玠和王坚肃然起敬。
不多时,便到了蜀地大军的军营,看着这支军队的军容面貌,金顺不由得暗暗心惊。
评价一支军队是不是强军,从军容面貌上都能看出来。眼前的这支军队军容严整、训练有素且杀气腾腾,这气势是掩盖不住的。
进了军营,王坚突然说道:“金将军,看样子你应该是个武林高手,不如露两手让大家伙开开眼。”
金顺没有任何犹豫,一口应下。
他四下看了下,走向一块训练用的磨盘面前,随即气沉丹田、运足内力后,一掌劈了过去。那块磨盘直接被劈的四分五裂。
随后,他又看准一丈开外的木桩,一掌过去,掌力外放,隔空将那根碗口粗的木桩给劈断。
这一幕,看得余玠和王坚心惊不已。
“好强的掌力!”
王坚不由得连连称奇。
余玠更是拍手称快,连连赞叹:“了不得,了不得!”
金顺一脸谦虚起来:“两位大人见笑了,这些都是雕虫小技,若是论起武功,我家小王爷的掌法和剑法更是天下无双。他一手降龙十八掌,一手两仪剑术,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
对于这话,不管是余玠还是王坚,都没有任何怀疑。
之后,几人在军营里商讨了一些细节问题,余玠和王坚两人表示会等到杨过回来商讨撤军事宜,在此期间,蜀地军队会严格遵守停战协议。
会谈结束后,钱青健回到了襄阳城,继续在城里坐镇。金顺则在距离蜀地军营之外的三里地方安营扎寨,等着杨过率军回来。
三日后,一路飞奔的传令兵将信件送到了杨过手中。等他拆开信件观看后,顿时就喜笑颜开,襄阳危机解除了。
随即他便修书一封,是给余玠后和王坚的书信,在信中言明:“余大人、王将军,见信如唔。大宋朝廷已烂到根,朝中奸臣当政,皇帝昏庸无能。蜀地又是大宋西线的屏障,若是由汝等长期镇守,倒是无忧。可大宋朝廷内部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已然成性,若是蜀地落入奸臣贼子和朽木庸官之手,则大宋危矣。为了汉家民族的未来,希望汝等能脱离大宋朝廷,加入襄阳阵营,团结有志之士,驱除鞑虏,再造一个四夷宾服、万国来朝、强汉盛唐般的盛世。”
写完书信,随即安排送信的骑兵将之送到余玠和王坚手中。同时又写信告知钱青健和金顺,自己再有十日便能抵达襄阳城下,在这期间、务必与蜀地大军保持好联系。
经过一路奔袭,杨过终于带着三万五千人马抵达了襄阳城下。来不及进城,他直接在金顺的陪同下来到了蜀地大军的军营,同余玠后和王坚进行了会晤。
最终,余玠和王坚二人被杨过说服,同意脱离朝廷,投入到他的麾下。
至于原因也很简单,此番出征无功而返就算了,还与杨过眉来眼去那么久,这事要是传到临安朝廷那边,二人都要被革职查办的。轻则罢官夺职,重则满门抄斩,这样的结果他们是不能接受的。
还有就是,杨过也道出了自己往后的打算。
那就是拿下蜀地后,除了应对关中地区的蒙古人外,还要对西边的吐蕃,南边的大理展开渗透。找机会拿下大理国,再适时攻占吐蕃的川西高原,扩宽西南防线的战略纵深。防止蒙古人采取迂回战略借道吐蕃先一步灭了大理国后,对南宋实行三面合围。因为此时的蒙古势力,已经控制了吐蕃高原全境。
余玠和王坚都被杨过超前的战略眼光给震的不轻。
对比之下,朝廷只会在蒙古铁骑下苟延残喘;而杨过却在力挽狂澜,绝地反击。作为有理想和远大抱负的人,不管是余玠还是王坚都不想汉家民族沦为外族的奴隶。
至此,朝廷的三路兵马皆被杨过摆平,杨过不光得到荆湖北路和淮南西路;连带着蜀地的四路,即:利州路、潼川府路、夔州路、成都府路,也拿到手了。
这些地盘加起来,差不多占据了南宋的半壁江山,可谓是从根本上动摇了南宋的统治根基。
再加上收编的兵马和原有的兵马,差不多有二十多万了。也就是从现在开始,杨过正式有了称王称霸的政治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