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进城

作品:《明末:杀敌爆装备,富养童养媳

    如今,浑源州被流寇所占,甚至有游骑出现在了阳原县城外,更是吓的阳原县城内众人惶惶不可终日。


    阳原知县紧急求助怀来,两个月来阳原县城接连遭遇了来自浑源州和蔚县三四波流寇的侵袭,任谁来当一城的主官都是惶惶不安。


    城中守城的统共就五百壮丁,但是流寇可是成千上万。


    要真铁了心想打,要不了多少日就能攻破阳原县城。


    流寇打破了城池,城中的百姓虽然会遭受到战乱影响。


    但是大部分人不一定有事,有一部分或许在入城之时的骚乱之中被会斩杀,但是大部分都能活命,被裹挟着从贼。


    但是对于富户和官吏,流寇深恶痛绝,几乎一贯是要被赶尽杀绝,罕有例外。


    再者说,流寇就算是肯饶他一命,失土之责他又怎么能够担得起来,左右都是一死。


    其实王光誉一开始就没有准备放弃阳原县,不仅仅是因为内阁的军令。


    还因为阳原县是连接山西的门户,自然是不能轻易放弃。


    原阳县一失,流寇又再度连通了怀来,既可以直接顺路北上,从北部威胁宣府镇,也可以再度向西南方向重新荼毒怀来。


    不过看到阳原县的县令惶恐不已,还摆着县令的身份,第一批抵达的正军觉得自己不狠狠讹上一大笔钱粮,都是对不起县令的一片诚心。


    于是乎,来自五军营右哨坐营官的吴绍和中军营管李柯伟只是简单的透露了一下己方军队缺乏补给,军饷欠缺士气低沉之后。


    当天晚上,阳原县令便送来了大批的米粮鱼肉,甚至还送上了不少饷银。


    准确来说不应该叫做饷银,叫做慰军银。


    慰军银不多,一共只有两千余两,分到每个人的头顶必然是分不了多少。


    不过这也只是一个说辞,并不会真的分发下去,双方心知肚明,也没有让其他人知道。


    吴绍的军队是正军,大多数时间都能够领到足额的饷银,很少欠缺。


    慰军银是之后要用在家丁身上的,养上四五百名家丁,开销巨大,很多时候都需要一些灰色收入。


    米粮鱼肉自然是没有克扣,这些东西全部都发了下去,众军的士气也因为补给的提高高昂了许多。


    虽然吴绍麾下只有两千余人,但是守备城池,这么些人绰绰有余,毕竟流寇没有什么攻坚的武器。


    而李柯伟则领兵继续南下,驻守扼断蔚县北上的路径。


    不过武长风并没有驻扎在城外抵御流寇的进攻。


    他一路从劲勇堡南下至阳泉县,有一百八十余里。


    大军行进,就算是内陆有足够的补给和辅兵运送武备辎重,一日行进也不过是七八十里的速度。


    而如果需要保持体力防备突发情况随时准备接战,那么一日之间行进路程便需要降到四五十里。


    冷兵器作战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而并非是只需要有装弹和击发的力量就足够了。


    但是这些东西武长风都不需要考虑,唯一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加快速度。


    流寇的马军和精骑转进如风,带着老弱、步队速度则会减缓许多。


    流寇攻下了浑源州已经有一段时间,根据夜不收的探报,其大部仍然屯驻浑源州附近,其目的自然是等待着其他两路传来书信议定总攻的时间。


    流寇们可不是什么蠢人,他们自然是知道仅靠浑源州一路的兵力,面对明军的主力就被碾压的份,如今屯驻浑源州,同时分兵清查周边,清剿周边富户官吏,破坏蔚县和阳原县的城防。


    流寇每攻下一地,便会趁机破坏此地的城防,因为官兵聚众而来他们根本守不住城池。


    就算是能够守住城池,但是一直屯驻于一地,根本没有足够的粮食可以供养如此多的人口。


    为了求活,为了觅食,他们必须要不断的前往流窜,不断的转移。


    破坏攻占城池的城防,可以更大程度的削弱明军的力量。


    阳泉县并没有围住,据探报只有少数的流寇马军在城外活动,摆出威胁的事态,其大军主力并没有踏出浑源州的势力范围。


    流寇的心理和安排,武长风已经是推算的七七八八。


    兵贵神速,在收到了军令之后,武长风并没有犹豫,直接便选择领命赶赴开元县城。


    沿路之上多有山贼盗匪,出了劲勇堡进入后,说不得会遇到四处游荡的流寇马军,而进入阳原县之时也需要面对流寇的游骑。


    一路之上危险重重,自然也是需要护卫。


    武长风虽然武艺属于上游,但是他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过什么猛将。


    毕竟在这个时代,武勇的作用正在不断的变弱。


    就是身穿着三层重甲的白甲兵,都扛不住虎蹲炮炮子的近距离轰击。


    铳炮齐鸣之下,就是身穿着最为精良板甲的罐头骑士也要倒下。


    红夷大炮的射程之内,众生平等。


    武长风带领着八百军士一路疾行。


    手持着盖着王光誉印信的文书没有哪一个官吏敢忤逆,沿途尽皆是快速的递上了补给。


    如果不是沿途的驿站早已经是被过境的流寇付之一炬,补给的速度可以更快,也更好。


    一路南下轻装急行,除了在出宣府镇之时遇到了一支小规模的流寇马军之外,之后武长风便再没有遇到其他任何的贼匪。


    毕竟八百名杀气腾腾的军马,还打着军队旌旗的骑兵队,哪个蟊贼还敢去抢,那不是吃了熊心豹子胆,是脑袋里面没有装脑子。


    武长风带着士兵一路急行,在第三日下午便已经抵达目的地。


    若非是沿路有流寇设下伏击,完全可以在上午就抵达阳原县。


    古代就是围城,也难以围住所有的地方,更何况流寇并未围城,只是散出游骑警惕四方。


    在一众士兵的护送之下,在出示了印信之后,武长风安然的进入了城中。


    知县王兆麟也没有了往日里高高在上的神态,甚至赶来亲自迎接。


    武长风一入城,就急切的询问后续的城内都有什么军队力量。


    武长风的军职虽是正百户,正六品的品轶,而王兆麟这个知县只是正七品。


    但武长风心里很清楚这个时代现在还是文重武轻,这些进士出身的官吏关系盘根错节,不可以轻易的得罪。


    否则一封奏折参上去,他现在不过是一个百总,就是有王光耀帮衬也要吃不小的苦头。


    明朝以文御武,文重而武轻,这种情况在明末达到了顶峰,高品的武官在面见有的低品文官,诸如兵部的部员等时,甚至需要下跪行礼。


    “县尊勿忧,在下是奉王大人命令接管阳泉城防,整合城中军兵。”


    武长风并没有跪下行礼,只是拱了拱手,他之所以入城也穿着盔甲,也是因为不想行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