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计划改变
作品:《虎贲郎》 雒都东郊,伊水汇入雒水的河口处。
水车被水流推动,向岸边河渠汲水。
赵基出巡至此,觅马于野地,他则引着亲近卫士在河渠里洗脚,纳凉。
从这里向西边雒水上游去看,可以看到雒水南岸的辟雍、明堂废墟,如今那里是五部营的营地所在。
就在他享受这片刻悠闲之际,使骑策马而来,还跟着护卫、引领骑士。
来自晋阳的使骑矫健下马,举着防水漆木桶:“晋阳急递!”
赵基也站起来,身边关尚快步过去接过漆木桶,转递给赵基。
见漆印完整,赵基接过关尚递来的小刀剖开漆印,就问使者:“晋阳何事,竟如此紧迫?”
“仆不知,只是子龙将军命仆当面呈交大司马。”
使者如实回答,正常公文送到幕府行营,那边自然会处理,重要紧迫的军情会直接抄送赵基当面;如果是普通问题,就留着一起解决。
赵基取出里面的公文,当即就翻阅起来。
有赵彦的,也有贾诩的。
对于贾诩提倡的提前出兵,赵基多少有些不情愿。
陈国官吏、士人背叛陈王后,蛊惑陈国的军民,现在这些人与袁术处于良好的蜜月期。
仿佛没有陈王,依附袁术后,陈国士民也能维持住原有的生活状态,似乎还能对外开拓疆域,去吃战争红利一样。
面对贾诩的预判,赵基又不得不慎重,重新审视眼前的战局。
固然,赵基对吕布是有信心的,公卿那伙人再愚蠢,也不会主动去谋杀吕布。
可很多事情不能乐观估计,不见得公卿们就有正常人的理智。
理智思考,其实是一个比较高级的稀缺能力。
不是说你受到了完整的教育,就能有理智思考的能力。
如果提前预判吕布势力将陷入内乱或别的原因,导致无法出兵中原。
那自己将要面临完整形态的袁术,目前袁术处于上升期,陈王遗产、豫州的夏粮使得袁术势力大振,上升期的内部几乎没有什么较大的矛盾。
除了袁术之外,还有袁绍与他重要的党羽曹操。
目前的袁绍,在效仿光武帝河北旧事,此前没能很好的平衡河南元从士人、河北土著士人之间的矛盾。导致荀彧、郭嘉出走,陆续依附了曹操。
当时的曹操,对袁绍来说就相当于光武帝的邓禹。
曹操拒绝缴纳人质后,相当于作乱的邓奉。
陈留一战被自己与吕布重创后,曹操不得不向袁绍低头,转移家属上缴人质,重新变成了袁绍的好伙伴、邓禹。
所以没有吕布一方强力参战的情况下,曹操就敢深层次干预讨袁战争。
袁绍的指示下,曹操不可能来打顺风仗,这对袁绍而言毫无意义。
那么曹操只能来当个蜻蜓队长,己方与袁术决战时,谁取得胜利,曹操就会来打谁并劝架,为败者争取撤退、收拢溃兵的机会。
决战时才能杀多少人?
追击时,才能创下有效的俘斩。
赵基看完书信,神情自然,无所谓模样:“阿尚,准备笔墨。”
“喏。”
关尚快步离去,端来木板组合的桌案,其上笔墨纸砚齐全。
见赵基要书写令文,又有卫士取来草垫,还将赵基的绯紫长麾提来,伫立在一边微微调整,伞盖一样的长麾恰好挡住阳光,阴影遮在赵基与桌案之间。
不管贾诩预判如何,既然都主动进言了,那自己要做的就是老老实实听从,并立刻执行。
就贾诩那趋利避害的性格,你不听,人家择机就跳船了。
虽不至于直接跳槽,但能引病归隐。
毕竟目前天下大害看似是袁术,袁术只是表象,本质还是那伙旧日公卿。
自己对公卿的了解,肯定不如贾诩。
对于赵彦、贾诩已经开始执行的方案,赵基一字不改尽数承认。
书信中也对部分储存于晋阳的金玉奢侈品做出安排,如果有合适的行间计划,就交给贾诩负责执行。
不仅是袁绍那边,公孙瓒这里也要安排下去。
这次中原决战,自己将袁术打的越惨,那袁绍爆发的就越猛!
袁氏的影响力、基本盘就那么大,袁术自己守不住,这些人也不想引颈就戮,投靠袁绍就成了唯一的退路。
也就历史上刘备敢去截杀袁术,其他人谁敢?
处理好这件事情,另派专人送信后,赵基继续返回河渠里泡脚。
反正打仗也不急在这一天,怎么都得夜里回营选派斥候,半夜时就派发斥候,出伊阙关、虎牢关分向侦查。
后续军队最快也需要两三天时间准备车马,行军也只能赶在早晚行军,午间两个到三个时辰内不适合移动。
人如此,马匹也是。
现在军中大小骑军都分散安置于雒阳南部的山区,在这里觅食牧马。
集合这些骑士需要时间,重新分配车辆、物资也需要时间。
斥候侦查后,规划行军路程也需要时间。
盛夏行军,最关键的就是‘汲道’,行军时可以短暂脱离水源区域,但歇脚时必须有稳定的水源。
大军行进,失汲道,就跟迷路一样可怕!
中原虽有汝颖水系,但四月以来降雨也不充沛,很多细微支流处于干涸状态。
赵基原计划是兵出虎牢关,只率部分军队出击,军队轮番作战,可以减缓后勤压力。
就是出击时,也能分出部分军队乘船从雒水入黄河,再入鸿沟,接入中原水系。
整个军队行军、作战,围绕鸿沟水系进行,顺着鸿沟直捣陈国!
乱世之中,大旱之年,陈国凭什么粮食产量稳定?
就是因为鸿沟水直直接入陈国。
鸿沟就算有淤积,流量大不如前,但满足陈国灌溉还是可以的。
这条鸿沟水穿过陈国境后进入汝南东部,并与颖水合流,颖水向东南而行,汇入淮河。
颖水入淮口处,距离寿春不足百里!
可现在,贾诩预判南阳的吕布将成为断腿的骑士,那自己只能从伊阙关出兵,逆向走当年孙坚讨董的路线,经过鲁阳后抵达宛口周边。
这条路线的好处就是可以提前收拢颍川的粮食与人力,因许都在颍川,所以去年秋冬颍川恢复的更好,种了大面积的宿麦。
颍川面积不如汝南一半,可论今年夏收的粮食产量,也就比陈国差一些,绝对比汝南多。
汝南多山,征粮、运粮的成本太高了,可以从容慢慢征调。
而颍川的粮食相对简单,只要抓住阳翟、颍阴、许都这三处,能得二百万石粮食!
按着战时口粮供给,每人每月吃三石粮食,每匹马吃十五石粮食,这批粮食足够自己吃五个月!
再算上外围征集的粮食,这次拼不死袁术,也要耗死他。
既然决定遵奉贾诩的意见,赵基也必须向吕布打招呼。
当夜返回显阳苑大营,赵基将秦宜禄招来,将白日写好的公文递给他说:“我听闻袁术将要派遣叛军强征汝颖粮秣、民壮,我不知大将军如何做想,我是不能坐视。还请通告大将军,若大将军不做反驳,我将率兵自伊阙关南下,入驻许都。”
秦宜禄翻阅赵基的公文措辞,跟赵基言论并没有较大出入,就说:“大司马,大将军破除南阳诸贼,天子得以安身,朝廷亦有屯种自足之状。如今所虑,乃汝颖宗贼也。彼辈若与袁术相连,正好一并剪除。”
“多此一举。”
赵基点评一句,就说:“我不知大将军近来受到了什么影响,他怎么也开始讲究这些?汝颖大姓豪强,去年冬春曹操假进讨黄巾之名,行除异己之实。以我观之,残存之大姓宗贼,必与曹操、袁绍有所勾结。遣人治之,何愁罪名?”
秦宜禄讪讪不语,秋冬分兵驻屯汝颖时,吕布连许多大姓、豪强的祖坟都挖了,按着道理来说,就该逮住机会往死折腾这些坟主人的后代,免得这些人作乱、捣乱。
见秦宜禄神情悻悻,赵基忍不住哼笑:“我看他是被那些公卿吹捧来吹捧去,迷失了自己,真以为自己就是国之辅弼当世周公?后人编纂史书,他只会与隗嚣、公孙述一类做传,别说霍光,就连梁冀、窦武也在他之上。”
闻言,秦宜禄忍不住一叹:“大司马,公卿虽已无权,然门生故吏遍及天下,谁能轻视?”
“所以他不敢得罪这些人?”
赵基讽笑,看着秦宜禄就说:“帮我传句话,告诉他,就说世人皆有一死,贪占南阳千里沃土,死时又能占几尺?我希望抵达宛口时,大将军前锋也能抵达宛口,与我会师一处。至于那些公卿,也一并带上,他们应该想我了。顺带告诉他,就说汝颖、陈国今年夏粮、秋粮前后能余千万石。我们不拿,让袁术拿了去,那就祸事了。”
千万石的粮食,是从各处牙缝里扣出来的预估数量。
再多的话,征粮成本就高了,反而得不偿失。
征粮、运粮,还不能逼反吏民,其中有个底线在。
从各县征粮,效率低微,数量也不会太高,还要顾虑当地百姓的感受。
而军屯就很爽,许下军屯基地产粮高,征收效率也高,可惜的是许都骚乱,吕布贪南阳土地,专心经营南阳去了。
如果顶住许都骚乱的压力……说这些也迟了,真顶住压力,也就没有陈王遇刺,袁术兼并陈国的破事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