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移镇

作品:《朱厚照穿越水浒,马踏汴京

    朱寿手持一柄身长三尺二寸、弦长二尺五寸的劲弩,缓缓拉开桑丝麻绳搓成的弦。


    “嗖~”三箭齐发,转瞬就射到三百步外的箭靶。


    箭矢的羽尾不断震颤,箭头已经稳稳插入箭靶。


    轻抚手中的强弩,朱寿真心认神臂弓确实是冷兵器时代的顶尖杀器。


    大宋的对外军事水平一言难尽,可宋朝的武备还是非常卓越的。


    神臂弓可射三百步,威力强悍,不仅可以连发,射速还快。关键是其弓力为两石三斗,开弓条件比那些笨重重弩好多了。


    大宋送来的军备可以说非常齐全,除了神臂弓以外,还有步战顶配武装——步人甲。


    试玩神臂弓以后,朱寿又在石秀等人的帮助下开始穿戴步人甲。


    根据《武经总要》记载,步人甲是以皮条甲钉连接而成的扎甲,是中国历史上最重的铠甲。


    步人甲由1825枚甲叶组成,一般重量达58宋斤,同时通过可增加甲叶数量来提高防护力,但重量会进一步上升。


    细密严整的步人甲穿戴好后,朱寿活动了一下胳膊、腿脚,只感觉这重甲比想的灵活多了。


    石秀等人之前用稻草人试验过,步人甲的防御力还要强过朱寿之前的三重甲相叠。


    作为顶尖扎甲,士兵装备上以后就是步战铁猛兽。


    步人甲基本重量为58斤,各兵种的步人甲又彼此不同。


    在此基础上弩手甲重量稍轻,为54斤,弓箭手为66斤,枪手为70斤。


    在极端战事下,可在短时间内快速叠甲,将弓箭手铠甲增至70斤,枪手增至88斤。


    增重强化后的步人甲堪称步战之王,能正面硬刚重骑兵,是大宋军事的基石级武装。


    宋朝没有河套、燕云这些传统的养马场地,骑兵缺马,数量稀缺。


    对抗骑兵强悍的西夏、辽国,靠的就是身披步人甲的重装步兵。


    以步人甲为主的宋朝扎甲兼顾了战甲的牢固结实与灵活贴身,远超同一时期西方的锁子甲。


    拥有步人甲、神臂弓的大宋王朝可以说在军事科技上已经处于这个时代的世界巅峰。


    接受册封以后,宋朝就送来了第一批军备,主要是宋军的戎装常服。


    毕竟他们之前的盔甲服装都是从辽军身上拔的,现在回中原了,不可能还让他们穿胡衣。


    宋朝初步拨下来军服五千件,步人甲一百领,神臂弓一百副,长枪一百杆,重斧一百把,马具一百副,重锤一百把,重锏一百把……


    武备很齐全,从骑兵的主武器到副武器都很齐全,数量上有限制,担心他们收货以后反悔。


    剩下的大量武器要等他们到了朝廷指定的京东路领取。


    主要是当年宋朝被李元昊坑得太惨了,只要西夏还在,大宋就不会忘记自己当过冤大头。


    仔细检验了一遍武器以后,朱寿只觉得自己定下南归的决策确实明智。


    等到全军换装以后,朱寿自信这支队伍战斗力能显著提升一大截。


    燕赵多慷慨之士并非虚言,他选拔的这些汉人义军以燕云豪侠为基石,扩充选拔燕云两家子弟。


    所谓良家子大都是家境富足,普遍体魄强壮,相比起乡间流氓,他们的集体素养要更高。


    如果不是金辽战争爆发又赶上冰期降临,这些良家子或许一辈子都不会造反。


    燕云深受契丹风俗影响,在披发左衽时期也让他们形成了尚武的思维。


    这也是这支队伍能快速形成战力的原因,又经过大大小小七八场战斗,还和契丹正兵干了一场,已经是经过血肉磨盘淬炼的劲旅了。


    这支劲旅放中原战力远非承平日久的大宋禁军所能比。


    而且他们才是一支成军不过数月的队伍,可塑性很高。


    将武备下发后,朱寿当即命士兵们开始熟悉新式武器。


    操练的强度也是不能减少,作为岳飞粉丝,朱寿坚持岳武穆的疯狂训练。


    他穿着崭新的步人甲就开始带头投入到训练中。


    这支新编的虎翼军充斥着蓬勃生机,训练开展的热火朝天。


    -----------------


    七月流火,燕云旷野迎来了难得的气候温和适宜的凉爽期。


    时隔百年,宋军终于再度大规模进军燕云。


    对于这一次接管易、蓟,宋朝非常看重,派了一代名帅种师道挂帅而来。


    他所率领的部队也是当今大宋实战能力最强的西军。


    抵达城南时,种师道只见眼前有一条巨大的鸿沟,不少守军士卒正从坑里跃出,身上满是灰尘。


    种师道眼中闪过一抹疑惑,不过还是先上前与前来迎接的朱寿打招呼。


    “早就听闻燕云虎贲将军身材魁梧,容貌俊美,今日一见果然不凡。”


    种师道诚挚地恭维道,苍老的脸庞上满是和蔼的笑容。


    朱寿也对这个老头充满好奇,他第一次知道老种经略相公还是在《水浒传》里了解到这位鲁智深的恩主。


    来到这个时代以后,朱寿方知老种经略相公的威名。


    种师道是此时宋国国际声誉最大的武将,抗击西夏频频建功。


    在战功虚报成风的浮躁大宋朝廷里,种师道是少数有真才实干的高层武将。


    二人攀谈互相恭维了了一会,话题围绕着彼此的战役讲了几句。


    话头聊开以后,种师道旋即问道:“朱将军,不知你们城外的壕沟是用来干什么的?我看已经挖好了,为何士兵还在其中?”


    “打煞士兵气力,磨练筋骨,披甲上下反复攀爬……”


    种师道听得入神,接连点头。


    作为高层统帅,他非常清楚宋军现下战斗力最大的问题,体力跟不上。


    说到底就是训练强度太少,体能低下。


    大宋以步兵为主,步兵对抗骑兵最大的问题骑兵恐怖的冲击力。


    不过大宋的武器装备非常先进,凭借步人甲、神臂弓已经有了对抗重骑兵冲阵的手段。


    真正怕的是消耗战,面对骑兵包抄迂回,特别是拐子马,一旦陷入消耗,平的就是体力。


    辽金夏都能给精锐配置一人双马,真打起来,披着步人甲的宋军完全耗不过高机动性的骑兵。


    体力不行,再好的装备也发挥不出作用。


    听了朱寿的训练方法,种师道大有启发,西军还是有训练改革的空间的,相比起腐化的禁军。


    如果增强西军的实力,朱寿并不吝啬交流经验。虽然他迟早是要反宋的,但短时间内还得靠这颗大树遮风挡雨,好慢慢发展实力。


    朱寿命人开始向西军交接府库与城池防务,然后又帮西军扩建营房。


    傍晚,双方造饭进食。


    朱寿他们明天走,今晚还需要让南下士兵的家眷收拾行李。


    朝廷有令把这支精锐的家人迁往中原,以便让他们在中原归心。


    这一夜,蓟城很多人都睡不着。


    子弟兵即将南下,镇守此地的即将换成一支异地兵马,百姓们也很茫然。


    望着这片熟悉的星空,朱寿在想此番南下,不知何时才能杀回来。


    前路漫漫,任重道远啊!


    破晓时,淡黄的晨曦擦亮易水,一支长龙般的队伍沿着河畔南下。


    目标——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