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梨传梨
作品:《盛京第一女状元,是榜眼下堂妻?》 姜如初在离开县城时,还顺道去贺家书楼又带了两本书。
如今贺老太爷看她的是越来越顺眼,即使这一次没有带上贺知书,老爷子也是笑眯眯的,只是眼神还是忍不住的往她身后瞧。
“老太爷,书院里那两本书下一次我会一起带回来的。”
这一次因下山匆忙,姜如初并未带上原先那两本书,贺老太爷原先的规矩是必须看完一本还回来之后,才能再借下一本。
后来她要去参加县试,一去两月,老太爷便允她一次借两本。
“拿吧拿吧.....让你这丫头借几本儿书去看,若是真能考上个秀才回来,老爷子我也是对得起冯氏这些书了。”
贺老太爷如今彻底了解她的品性,知她不会贩卖书籍、抄书谋利,又或是损毁书籍,有时还会主动将不清晰或有缺漏的地方补齐。
“随你这丫头想拿几本便拿几本,不急着还,读书最关键的是要吃透喽,不然走马观花,看了也是白看!”
贺老太爷听闻她连中两元的事,稍作满意的点了点头,神情略感欣慰,看着姜如初的眼神中透着一丝慈爱。
他有些遗憾的感叹了一句,“要是你是我孙女儿就好了......”
这么爱读书,既勤奋又聪慧,刚好继承他这座书楼,将来说不定还能再帮这书楼收几个弟子,多好......
偏偏老天给了他两个不听话的孙儿!
姜如初挑好这次要带的两本书,一脚踏出书楼,有些好奇的询问道:“老太爷,您的另一个孙子,是贺师兄的兄长吗?”
贺老太爷一边给书楼上锁,一边缓缓回答道:“对,小书的兄长,老夫的大孙子,也是老夫曾经的弟子。”
“可惜老夫教导无方啊.......”
贺老太爷锁好书楼大门,转过身来,释然般的吐出一口气道:“走吧。”
曾经的弟子、教导无方,再加上贺师兄从来不肯提起他这位兄长的事,姜如初猜想其中定然是发生了什么。
她沉默的跟在老爷子身后。
前头的贺老太爷也沉默的慢慢悠悠的走着,却突然回头,问了一个让姜如初始料未及的问题。
“姜丫头,你可愿拜老夫为师?”
姜如初脚下一顿,没有任何准备,怔然说道:“可是我已经有老师了......”
贺老太爷眉头一皱,嘀咕道:“曾敏那女秀才能教你什么......”
她拱手一礼,婉拒道:“多谢老太爷愿意赏识,借书之恩,铭记在心。”
贺老太爷倒没有勉强,左右他不过心血来潮,看这丫头有几分合心意,但一个女郎能否坚定不移的将这条路走下去,还很难说……
他叹了一口气道:
“罢了,老夫这把年纪,本也不打算再收弟子了。”
姜如初松了一口气,“拜您为师是外头多少读书人想都不敢想的事,可惜学生我已有师承,是学生没有这个福气。”
若是拜先生,那便无碍,学师拜多少个都没有忌讳。可拜师却不同,一个读书人一生只能拜一位本师。
尊师重道,一徒不能有二师,这是规矩。
贺老太爷摆了摆手,有些不高兴的说道:“行了,别拍老夫马屁,走吧。”
姜如初辞别贺老太爷,这才踏上回书院的路。
她步履娴熟的走在无崖山的山路上,没想到却在半山腰的八角亭中,遇到了贺知书和江海诚两位师兄。
两人在亭中歇脚,一人手拿一个大梨子,啃得正欢。
听说二人才从山下回来,姜如初神情疑惑的看向贺知书,惊讶道:“你下山一趟,怎么不顺道去看看你祖父?”
贺知书大口吃梨,随口道:“我和江师兄有旁的事,就那么一会儿功夫,要是去见我祖父,今晚估计又回不去书院。”
江海诚也在一旁附和:“对,咱们下山买梨呢。”说着,他也咔嚓一声咬了一口脆脆的梨。
特地下山一趟就为了买梨?
姜如初这才注意到二人手中的圆黄梨,丑丑的模样很是熟悉,有些迟疑道:
“二位师兄这梨.....不会是在树伯那里买的吧?”
这圆黄梨真正成熟得在七八月,此时六月下旬,虽已能吃,但肯定还不够甜。
江海诚闻言有些意外,惊讶的看了她一眼,凑近一些小声问道:“姜师妹,看来你也发现那杨师弟的秘密了?”
姜如初一愣,杨凡的秘密,他不会想说这个圆黄梨吧.....
果然,贺知书煞有其事的说道:
“咱们去年就发现了,杨凡那家伙隔三差五的就要买一布袋的梨,所以咱们今年赶在他前头,咱也开始买。”
“我说那家伙怎么突然就进步了......”
“因为他吃了这个梨后记性大好,过目不忘了?”姜如初挑眉。
一旁的江海诚点头表示认可:“正是!”
“但也没有过目不忘那般夸张,对记性好倒是真的,姜师妹你要是不信,也日日来上几个。”
江海诚大方的解开自己的布袋,露出里面满满的一袋圆黄梨,一副任她挑选的模样。
姜如初笑了起来,随手拿起一个,擦了擦就啃了一大口,没有想象中的酸,但也不够甜。
她这才问出心底的疑惑:“树伯不是每日一早就会挑梨上山,何须二位师兄特地下山去买?”
一旁的江海诚便说道:“前些日子树伯的腿摔着了,好些日子不曾上山,咱们便去山下看看他老人家,顺便买点梨。”
姜如初一怔,急道:“伤得重吗?”
江海诚犹豫着摇了摇头,“伤得不重,”
树伯想趁着早梨多卖些钱,六月初便开始卖梨,山路陡峭,他又总是摸黑上路,前几日便不小心摔到了腿。
师兄妹三人休息好便一同往山上走,贺知书见姜如初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样,立马心领神会。
安慰道:“姜师妹,你就别担心,我们走的时候给树伯留有一些银钱,足够他维持养伤这几日的生计了。”
姜如初看了他一眼,却摇了摇头。
银钱接济只能一时,这不是最根本的问题。
像树伯这般要辛苦到山上讨生计的小贩,不在少数,但基本上都是农户,并未入商籍,不似那些坐商和行商。
农商都是土里刨食儿刨出来的两个子儿,交不起私人坊市的重税,非商籍又入不了官家坊市。
坊市之外,随意摆摊又要被杖刑。
树伯家中就三棵梨树,自个儿吃又吃不完,便只能挑着担子往山上跑,靠着来往的读书人,勉强挣几个钱。
说到底,还是重农抑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