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身份

作品:《大明:实习也算工龄

    危险来自何处?是庙中的老和尚不好惹?贾川挠了挠头,他觉着脑子有点乱,站起身叼着树枝开始在院中溜达。


    几人都抬头看着他。


    贾川深吸几口冷气,换了角度继续分析。


    为何要让两个老道先来试探?既然是自己人,为何要将老道也一同冻死?他们四人都上了些年纪,这等样的天气,又是半夜趴在冰雪上,用不了多久便会意识模糊,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后来的人不是与前面俩老道一伙儿的?那怎会抓到的三人也还是道士打扮?


    前朝就有的庙……那就是元朝,唐宋元明清嘛,这个贾川知道。


    几人就这么看着贾川,突然,贾川转身扔掉口中的树枝,跑向装着三名伤重道士的庵房,顺子起身举起火把便追了过去。


    庵房内,贾川挨个查看三人谁还有力气睁眼,之前里长送来的蒸饼,热粥,老郑头给这三人多少喂了些,眼下两个昏迷不醒,一个至少还能睁眼看他。


    这时候顺子觉着火把进来了,贾川拎起睁眼那人:“你是鞑靼的人还是瓦剌的人?!”


    那人瞳孔收缩了一下,一脸惊讶。


    贾川将那人放下,走出了庵房。


    “啥意思?北元部落的?不是汉人啊。”


    顺子跟在贾川身后刚说了一句,贾川猛地转身喊了句:“老郑头,来验尸,不是,来检查身体!顺子掌灯,不是,里长找俩村民帮手举着火把。”


    老郑头急急的起身,差点摔倒在地,旁边的村民扶住他,二人朝庵房快步走去。


    庵房里地方小,顺子还有两位村民举着火把,地上躺着两人,那名刚才睁眼的被贾川和老郑头费力的抬上了床,而后贾川便开始脱衣服,那人想要挣扎,却苦于身上无力,滴里嘟噜的说了什么,最后放弃了挣扎。


    “你可知道常年待在马背上的人与咱们有何不同?”贾川边脱边问。


    老郑头脸颊泛红,眯着眼睛,眼神迷离,晃着身子认真思考了一下,说:“他们罗圈腿,我见过。”


    “还有呢?”


    “大腿内侧得有茧子吧?手掌……”老郑头看了看自己的手:“虎口和指根处也得有茧子,握缰绳嘛……”


    “他们需长时间用力分缰,小指可能外翻变形。”贾川接了一句。


    “还真是!”老郑头举起那人的手看了看。


    贾川将那人脱了个干净,老郑头皱眉说:“这是啥味?”


    “马汗、皮革,干草,羊膻混在一起的味道,他们当年攻打欧洲,大部队还没到近前呢,味儿就先过去……”


    “啥?”


    “没事,帮我将他翻过去,活着是比死了难弄。”


    贾川想要将他翻过去,那人用最后的一点力气反抗者。


    “要不先弄死再翻?”老郑头认真的问。


    那人的力道一下就泄了,可翻动的时候带动骨头,疼得他龇牙咧嘴,忍不住呻吟,画面实在不太能入眼。


    贾川嘟囔道:“没带手套,你当我愿意摸你!老郑头你看,他臀部肌肉发达且扁平,能看出来有马鞍形状的印记,按一下……这叫色素减退斑,尾骨这里……应该是慢性皮炎,再看他腰椎……有前凸。”


    “他有前途?你摸骨看相呢?”


    贾川扭头问老郑头:“那两个冻死的老道,身上可是细皮嫩肉的吧?”


    老郑头歪头想了想问:“你是说他们几个是北元部族的假道士,冻死那两个可能是真道士?”


    “其实还可以看看牙,他们习惯性紧咬缰绳或者习惯性咬牙抗颠簸,门牙可能有横向裂纹和磨损,等死了再看吧,顺子,你们给他穿上吧,暖和一点是一点。”


    贾川说罢走出庵房,在门口深吸一口气。


    老郑头走出来,凑到贾川耳边问:“梦里那人跟你说的?”


    贾川叹了口气,点了点,坐回到火堆旁。


    他也是突然间灵光一闪,想起上一世办过一起无头男尸案,找不到头颅,也找不到尸源,法医通过尸检确定死者是多年骑在马上的,他们缩小来了范围,那也是耗时三个月才确认了尸源。


    他记得当时他还按照法医报告上写的内容,去了趟解剖室把各种特征都对了一遍,只不过当时法医报告还写着‘坐骨结节磨损’和‘第三腰椎前凸’,不是他眼下能确认的。


    怎就突然想起来了?怎就记得这么仔细?


    贾川抬头看了看星空,是同一片星空下吗?为什么有些他以为早就忘了的,会突然在脑子里闪过?他都快以为自己就是这个朝代的人了……


    “你说你用得着这么费劲吗?刚才他情急之下滴里嘟噜的说了一堆,不就已经说明他不是……”


    “你能让冻死的俩也开口说两句我听听?”贾川打断老郑头问。


    这时里长也坐了过来,好奇的问:“屋里那仨不是汉人?”


    贾川抬头看向对面的里长,问:“你们家从根上就是这个村里的人吗?”


    里长愣了一下说:“还真不是,我听我爷爷说过,我们祖上是从西边逃荒过来的。”


    “这个村子……再早也没这么多户人家吧?”


    “那可不,我小时候……洪武十四五年,我也就五六岁,记事了,好像是那时候开始村子里的人开始多了起来,我爷爷做了里长,后来是我爹,再后来是我……”


    “哪几户人家是比你们家还早的,你可记得?”


    里长呆愣的眨了眨眼,问:“找之前的老村民?”


    贾川突然沉默了,他突然意识到一个很严肃的问题,若是他据实跟朱瞻基说了,以老朱家的脾气,这个村子……朱瞻基还能管谁先来谁后来?


    贾川又站起来了,他需要想明白这件事要如何说,不然,便是上百条人命!


    最早来的僧人极有可能便是当时还叫元大都的北京城里的谁,不知道是蒙人还是汉人,但他绝对是很钱人甚至有极高的官职,且有自己的死忠仆人。


    不知道他因何事避到此处,为了防止被一锅端了,他与家人应该是分开藏匿的。


    这个老人能来这么个村子……当时周围可能是零零散散的有些人家,又或者根本周围就是一片荒野,他瞧准了这座小山,建了这么个破庙,埋了那些金银,留下供庙里人活着的银子放在抽屉里,或许他觉着不用等太久,便可等到能重见天日与家人团聚的日子,于是,为了掩人耳目,跟随他来的人便在山下暂做村民。


    为何菜地不在庙内?山下自然会给送,且这个传统传到今日,莫说吃食,便是柴火和水,日用的东西都是山下的人去买来的。


    可等这人去世也没等他想要的日子,只能传给后面的人继续等,所以这座庙始终就一两个人,里长说的徒弟,可能都是最先来的那人藏在别处的后代……慢慢的,山上的人究竟在等什么?庙里藏了什么秘密?知道的人越来越少。


    村民也只记得送吃食,帮着打水劈柴,里长一家不是那人的家仆,便没有上山送东西的习惯,可有的人家还在做,应是祖训。


    而地窖中藏的东西始终还是有人惦记着,他们是如何断定就是这个小庙的?贾川下意识的看向那间庵房,里面有三个活口,之前他想过送回衙门再找医师给医治一下,可今日是正旦啊,大年初一的日子莫说衙门里没啥人,颠簸一路,不用等到县衙这三人怕是半路便颠簸死了。


    他们可是伤在高云天的铁尺下,加上董圆圆再来一下子,这三人少说身上也得有多处骨折,哪一根插进肺腑,华佗在世也无用。


    所以贾川想先不动,就像乐安宅子那个庄子上的徒弟被董圆圆砸了一样,摆那不动也许还能活,颠簸一路必死。


    可眼下该如何是好?若是继续让他们活着,看着都是铮铮铁骨,用刑以后能守住秘密的人有几个?万一他们招供了一些……


    贾川开始努力回忆历史,他刚刚说出了鞑靼和瓦剌,这倒不是贾川记忆里有的,是之前在乐安闲聊的时候,听陈默和高云天讲过的。


    元朝被明朝推翻后,元顺帝逃回北方草原,建立北元政权,初期还有些威望,后来就不行了,北元分裂为多个部落,其中鞑靼部自称是黄金家族后裔,而瓦剌又是各部落中逐渐强大,可与鞑靼部争雄主要力量。


    朱棣发动了五次北伐,主要针对的是鞑靼部和瓦剌部,前期打鞑靼,后期打瓦剌。


    瓦剌……贾川在记忆深处找到了一条跟这个名字有关的消息,好像那位‘战神’朱祁镇去那地方旅过游……


    如果地窖里的东西与北元有关,也必须有关,不然这些人不会找来,地窖里面有多少金银?是否可以帮着哪个部落统一部族?


    如果只是元代某个少数民族大家族的家产,现下他们的后代找到了什么线索追了来,这就没啥了,倒是能说得通。


    不是国家的,是个人的。


    绝对是个人财产,就算是国家的,现在北元分裂成这样了,算谁的?当然算明朝政府的!


    献县眼下可是在明朝地盘里,他们找到这个地方又能如何?或许是因为口音或者生活习惯的问题,他们找来了两个中原的道士,他们之前是如何谈定的?或者他们是如何威胁俩道士的?贾川推断不出来,但却能断定他们之间没有信任,所以道士极力的吸引村民的注意,却还是没来得及走,便被留下了。


    四人可能并非当日晚间死亡的,这个不重要,贾川摇了摇头,重要的是那些人问出了地窖,却还是将四人冻死了。


    对于这些生活在塞外的人来说,冻死这件事他们肯定有经验,不可能是意外……贾川深吸一口气,这里又不用等法院宣判是故意还是意外,琢磨这个无用,他提醒自己要将脉络想清楚,避免整个村子的人牵连进去。


    他想一句话告倒赵光是不行,但涉及案情的每一句话……就怕他说的无意,听者有心,一个不小心便是全村人的性命。


    贾川回到火堆旁,他告诫自己,先要将整个案情推断出来,才能知道从哪个角度下手,既能完整汇报案情,又能护住村民,前期万不可受这个影响,回避一些可能性。


    贾川深吸一口一气,脑子转回到案情上,他一边烤火一边想着那些人为何要将死者扔到枯井中?


    应该是知道要从地窖下手,他们等不及了,需要这四人给他们腾地方……他们甚至不愿意亲自动手杀了他们,可这四人死了,他们便有机会在小庙搞土方工作了?


    显然不是,要不然他们也不会那般小心,那般细致,四人的死亡是他们用来制止村民上山的脚步的,摆在台基上的包袱,是用来堵住第一批上山发现庙里空空那些人的嘴的,他们要的是安静的在夜晚施工……


    那四人为何不跑?应该是跑不掉,也就是说村子周围有这些外族的人盯着,他们是真不怕冷啊。


    但是若是能让村民时刻关注小庙,老道觉着那些人暂时便不敢如何,也就是说老道可能是知道一旦他们俩进了小庙,不论结果如何都活不了,至少知道有这个风险。


    ……


    贾川之所以能想到庵房里的人可能是谁,是因为之前他去庵房内问过一些无关痛痒的问题,费了不少时间,但三人都是闭口不答,一个字没蹦出来过,这在他以往的经历中是不多见的,除非他不想知道什么,否则哪怕是骂两句脏话呢?


    一开始贾川以为这三人的角色像是死士一般,便没有多想,后来想到元朝,便想到了这三人可能是说外语的,说中文有口音,只要张口,别人就能听出来那种的。


    而三人想拖住高云天和高云朵,让一人先跑,贾川之前觉着可能是因为这人功夫最好,能带着金子回去,现在看应该是中文最好,只要没人追上,便可带着金子回去。


    若是如此,回去哪里便有想头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