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纳妃

作品:《哪有什么康乾盛世

    襄阳城破了,破的毫无悬念,破的水到渠成。


    电报送回荆州,内阁、礼部立马着手安排起了战后的封赏事宜,而陆师大都督府同样也开始照着地图,搞起了后续的战略推演。


    有兵有粮有大炮,还有内应配合攻城,襄阳自身兵力钱粮极度空虚,这要是还打不下来,那汉军就真不用打天下了。


    襄阳破城的同时,来自鹤峰知州孟敞与第一师师长何顺安的联名报奏,跟着送到了荆州城。


    汉王府,聂宇召集内阁众臣开小会。


    聂宇哭笑不得:“这个孟敞,说的孤好像不纳这个苗妃,那土苗就安抚不成了?”


    刘骏这首辅当先开口说道:“纳一苗妃,就能定鹤峰土苗,那这就应当纳之,臣请大王以国事为重!”


    “自古君王者,后宫不说佳丽三千,却也不该只有二三人。”顾景这礼部尚书紧接说道,他早就觉得汉王的后宫就一后一妃不妥了,只是之前的劝谏上奏都被汉王搁置。


    现在,终于让他们逮到机会了。


    就连林文昌、王若愚、吕志宏、姚宏毅四人也是争相劝谏。


    聂宇挑眉疑惑问道:“你们不歧视土苗女子?”


    虽然聂宇这汉王做了表率,说不歧视少民,对少民百姓都能一视同仁,但地方官员对少民骨子里的歧视是免不了的。


    林文昌开口解释道:“大王,鹤峰土苗愿意归化,那就是我大汉子民。既是大汉子民,何来歧视一说?”


    说的很含蓄,歧视还是歧视,但只要愿意归化不闹事,那就什么都可以谈。


    汉朝和亲,唐朝结盟,宋朝……宋朝就不说了,到了前明,那位创立了“弘治中兴”的仁慈皇帝弘治帝,他的母亲就可能是瑶族出身。


    不是说成化娶了瑶女为后,而是瑶族叛乱遭到明军镇压后,带回的瑶女正好被成化临幸后生下了弘治。


    就算现在的伪清鞑虏,那也是要通过迎娶蒙古妃子,来笼络安抚蒙古王公,维持满蒙一家亲的表面关系。


    皇太极迎娶大玉儿,多尔衮跟大玉儿搞出“伦理虐恋”,再到后面的顺治、康熙、乾隆三代虏酋,都必有一位或几位出身蒙古科尔沁部落的妃子。


    目前为止唯一一位没有蒙古妃子的伪清皇帝,大概就只有雍正了。因为这家伙在位时间短,而且还是真想做汉人的皇帝,不是什么满蒙一家的大可汗。


    聂宇一时没有应下,而是先回了后宫内院,同时也是与王后相商。


    后宫纳妃这事,必须要知会王后一声,不是要得到王后的许可,君王纳妃哪要什么王后许可,纯粹是封建专制下的那套内外分工。


    皇帝管理外廷,已经很忙了,内廷基本都是交给皇后来管理。


    母仪天下,讲究的可不是皇后也要管理天下,而是皇后要为天下女子表率,体现胸襟大度。


    因此,包括选秀纳妃、妃子侍寝等等,基本都是皇后负责安排,皇帝只是最终拍板决定。


    一般而言,皇后肯定会根据皇帝的喜好,提前做好所有安排,而皇帝也不会太不给皇后面子。


    (有点逆天了)


    除非皇后的家族势力很大,而且准备要篡位造反了。


    王后陈蕙兰叹息道:“大王纳妃这是好事,而且还是为了国家大事而纳妃,臣妾自当不能阻拦,要不然怕是这大汉官民都得说臣妾善妒,不许大王纳妃充实后宫了!”


    陈蕙兰压力也很大,她现在还怀着王嗣,那一切都还能说得通,可以是汉王为了定下国家储君,不使国家出现混乱。


    可等到陈蕙兰生下这一胎,那汉王要是还不接着纳妃,恐怕马上就得有文臣憋不住,过来上奏劝谏。


    聂宇说道:“孤也不是抗拒纳妃,但如今天下未复,我大汉连湖广尚未全得。若孤现在就大肆纳妃充实后宫,哪怕是为了国事而虑,百官也必定上行下效。”


    聂宇对纳妃本心上是不抗拒的,因为他是个正常男人,正常男人必定贪慕女色,这在所难免,古代又没别的娱乐活动,不贪慕女色还能干嘛?


    可他现在是汉王了,一言一行都是在为手下文臣百官做表率。之前一后一妃的时候,百官还会有所收敛,汉王都是一后一妃,谁敢随便纳妾?


    但现在纳了苗妃,那就不是一后一妃了,而且纳苗妃又属于政治任务,这就给了百官一个可以利用的借口。


    正好湖南的瑶人、侗人、苗人都不怎么安稳听话,那是不是也要一边纳一个妃子,安抚各族少民之心?


    关键真要这么干,聂宇还无法拒绝,这可是为了国事民情,作为汉王的他不可能、也没有理由去拒绝。


    汉王都大肆纳妃了,百官文臣就算不明着纳妾,肯定也会暗地里跟着纳妾,便如乾隆带头贪污捞钱,举国上下吏治迅速腐败糜烂一个道理。


    至少雍正刚推行摊丁入亩、养廉银等制度的时候,虽然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但整体的吏治肯定没有现在那么败坏糜烂,要不然地方士绅学子不会那么大规模的聚众罢考罢官。


    官员纳妾不是好事,明清两朝在律法上都有严格规定,禁止官员在辖地纳妾,避免官员与地方通过纳妾关系相互勾结。


    反复思量了一夜,聂宇甚至没去刘妃院子里歇息,最终做出决断。


    纳妃就纳妃了吧!


    反正他已经称王了,后宫已经不是他的私人领域,而是国家的政治附属品。


    大汉还在,他还是汉王,后宫基本上轮不到他来表达喜好,该纳妃就得纳妃,就连生王子王女都属于政治任务。


    做出了决定,宜早不宜迟。


    聂宇给内阁下达命令,先给鹤峰土苗发电回复,接着内阁、礼部共同筹备相关事宜。


    这可不是寻常纳妃,而是为了安抚土苗,已经上升到了国事,细节上不能马虎,甚至还得有相应的下聘和纳妃典礼。


    处理完了这件事,聂宇接着开始定下《大汉律法》的编纂章程,主要工作交给了刑部尚书戴毅。


    别看大汉已经称王建制,但主体律法依旧还在沿用《大清律例》的部分条款。这不是大汉在偷懒,而是《大清律例》实际上也偷懒了,《大清律例》的主体也是沿用的《大明律例》。


    大部分的律法条例都是一成不变,仅有涉及到满汉蒙古八旗的律法条例,做出了部分调整添加,还有一部分不太合理的律法公文,同样被稍作调整了一番。


    聂宇着手让刑部制定《大汉律法》,同样也不是临时起意,大汉已经建制,那就必须有符合自己政治属性的一套律法公文。


    不能天天各州府县报案审案,还用老一套的东西,比如《大清律例》规定:“强奸未成,或经调戏,妇女羞愤自尽者,俱拟绞监候。”


    可以理解为,强奸或者调戏未遂,但导致妇女羞愤自尽,那就一律判处绞立决的监候缓刑。


    监候缓刑的意思,一般来说都不会立刻杀,而是会在秋审、朝审后分别情况,看到底是不是该杀。


    这条刑法实际已经很宽容,因为在雍正朝以前的《大清律例》,对这一条公文的规定是:“威逼人致死罪,若因奸盗,而威逼致死者,斩。”


    就是强奸未遂或者调戏未遂,导致妇女羞愤自尽的,全都一律判处斩立决。


    雍正觉得这样刑法太严苛了,同样不利于人口增长,就改成了更为宽容的绞监候。


    现在的大汉对此,官员呈现三派:


    一派认为还是应该恢复原来的斩立决,绞监候太轻了,调戏犯往往都有恃无恐,从而罔顾律法。


    一派则认为绞监候正合适,甚至绞监候还是太重了,只是调戏而已,没必要搞得这么严重。


    还有一派认为这些都不行,应该直接让调戏未遂的犯人,娶了受辱妇女,否则妇女就算活着,调戏犯也受到了惩处,那受辱妇女也很难再嫁。


    嗯,在聂宇看来这三派简直一个比一个逆天,所以他不光给刑部下了重制律法的决定,同样自己也在私下抽空抄撰有关程朱理学的辩证论文。


    律法不是万能的,要解决问题根本还是在人,妇女被调戏了就要自尽,不自尽就会受到万人唾弃。


    聂宇看到地方上报这道案子,人都快看傻了,他的第一反应不是这自尽未成的妇女多么贞洁,而是这个时代简直特娘的有病!


    程朱理学在清朝已经扭曲到了病态,什么“饿死事小,失节是大”,简直就是在纯纯放屁啊!


    聂宇没办法立刻解决问题,那就先从思想上入手,后世很多人认为是朱熹说的这八字,认为是朱熹害得妇女被毒害千年。


    但实际上,朱熹只是引用了这八个字,而且还说了后半句话,即“夫死而嫁固为失节,然亦有不得已者,圣人不能禁也”。


    说人话就是:“饿死事小,失节是大,这是对的,但连圣人都不能免俗,我们怎么能强求孤苦无依的寡妇也这么去干?”


    就是可惜,很多人都不清楚朱熹还说了后面半句话,更不清楚朱熹这么说是在暗戳戳的讽刺南宋士大夫,全都是失节之人,不思怎么抗金恢复中原,反而天天想着跟金国蛮夷摇尾乞和,醉生梦死。


    聂宇这边还在书写程朱理学的辩证文章,同时对刑部草拟的《大汉律法》题出修改的大致范围框架。


    就在这时,襄阳发来密电,河南白莲教的刘之协遣使求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