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这才是最真实的农民声音

作品:《重生1988:爱人难寻

    “我婆婆教我做野菜团子时说过,山里的野薄荷能醒脾,野芹菜能通气...我一直以为就是老辈人的迷信...”


    赵金花的声音越来越稳:


    “直到陈教授说这里面有科学道理...”


    她边说边不自觉地打开小伟准备的布包,取出食材放在讲台上。


    这个动作引起了台下领导的兴趣,有人往前探了探身子。


    “要不...我现场做一个?”


    赵金花突然提议,眼神询问地看向一旁的李冰。


    李冰愣了一下,随即用力点头。


    就像在家里教小伟的同学那样,赵金花熟练地操作起来。


    切菜、和面、调味...她的手法行云流水,嘴里的话也越来越流畅:


    “...我们农村人不懂大道理,但知道什么土地种什么庄稼。


    李冰来村里后,把老辈人的经验和科学方法结合,现在我家那片紫云英,产量多了三成不止...”


    台下传来一阵惊叹声。


    赵金花把捏好的团子放进便携式蒸笼,这才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脸一下子红了:


    “对不起,我忘了这是开会...”


    “讲得好!”


    坐在第一排的省领导突然出声:


    “这才是最真实的农民声音!”


    热烈的掌声瞬间爆发。


    赵金花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直到李冰上前轻声提醒:


    “赵大姐,继续说您准备好的内容。”


    接下来的十分钟,赵金花自己都惊讶于能如此流畅地讲述。


    她说到儿子小伟如何帮她练习发言,说到村里其他妇女现在也敢在人前展示手艺,说到老张头如何鼓励她...


    “...我以前总觉得自己没用,现在明白了,我们农村人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东西,都是宝贝。”


    她最后说道,蒸笼恰好在此时冒出第一缕蒸汽:


    “就像这野菜团子,看起来普通,可里面的学问大着呢。”


    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赵金花看到小伟在台下跳着鼓掌,脸蛋兴奋得通红;


    老张头站在侧边,不停地抹着眼睛;李冰和赵乡长相视而笑...


    省领导第一个走上前来握住赵金花的手:


    “赵大姐,您的发言是我们今天听到最精彩的部分!


    这个野菜团子,我能尝一个吗?”


    赵金花手忙脚乱地打开蒸笼:


    “还、还差点火候...”


    “那我们就等着。”


    领导笑着说:


    “对了,您有没有想过把您的手艺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


    赵金花茫然地看向李冰,后者赶紧解释:


    “就是官方认证您的配方是珍贵的传统文化。”


    “我...我能行吗?”


    赵金花结结巴巴地问。


    “当然行!”


    领导肯定地说:


    “下坪村的经验告诉我们,乡村振兴既要靠科技,也要靠像您这样的文化传承者。”


    现场会结束后,赵金花被各路记者团团围住。


    她不再躲闪镜头,而是大方地展示着野菜团子的制作过程。


    小伟骄傲地站在母亲身边,时不时补充几句。


    傍晚时分,人群终于散去。


    赵金花独自站在村委会门口,望着天边的晚霞。


    李冰走过来,递给她一杯茶:“赵大姐,今天辛苦了。”


    赵金花摇摇头,眼中闪着光:


    “李冰,我从来没想过,我赵金花这辈子还能有今天...”


    “这才刚刚开始呢。”


    李冰笑着说:


    “领导已经同意在我们村设立传统技艺工作室,由您负责。


    还有,县里要帮您申请非遗传承人。”


    赵金花惊讶地张大嘴,却说不出话来。


    远处,小伟正向她飞奔而来,手里举着什么闪闪发亮的东西。


    “妈!


    省电视台的杨记者给了我这个!”


    小伟气喘吁吁地摊开手心,是一张小小的存储卡:


    “她说今天采访你的内容,下周会在全省播放!”


    赵金花接过存储卡,在夕阳下细细端详。


    这小小的物件里,记录着她——一个普通农村妇女的蜕变。


    她突然想起婆婆生前说过的话:


    “金花啊,人这一辈子,最怕的不是穷,是把自己看轻了。”


    晚风拂过田野,带来紫云英的清香。


    清晨的阳光透过新装的纱窗照进“下坪村传统技艺工作室”,赵金花正将刚采摘的野薄荷铺在竹筛上。


    工作室是由村委会的闲置房间改造的,墙上挂着她和婆婆的老照片,以及陈教授制作的营养成分分析图。


    “赵老师,我们来了!”


    门外传来清脆的喊声,刘芳带着几个妇女挎着篮子走进来,篮子里装满了各色山野菜。


    赵金花擦了擦手,还有些不适应这个新称呼:


    “快进来,今天咱们学做野芹菜饼。”


    三个月前那场现场会改变了一切。


    现在每周三下午,村里妇女都会聚集在这里学习传统手艺。


    县里拨的专项资金给工作室添置了不锈钢操作台和展示柜,最醒目的位置放着那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铜牌。


    “赵姐,你看我这野芹菜摘得对不对?”


    王婶举起一把青翠的野菜。


    赵金花接过仔细查看:


    “要留两片嫩叶,这样香味才足。”


    她示范着处理菜根的动作:


    “我婆婆说,野芹菜通气血,春天吃最养人。”


    正说着,李冰兴冲冲地推门进来:


    “赵大姐,好消息!


    您看这个!”


    他手里举着一份文件,眼睛亮晶晶的:


    “省商务厅刚发来的邀请函,邀请咱们去参加下个月的农产品博览会!”


    赵金花的手顿在半空,竹筛里的野薄荷簌簌作响:


    “我?


    去省城参展?”


    “不仅参展,还要现场演示呢。”


    李冰把文件铺在操作台上,指着其中一行:


    “省里特意标注要传统美食展区给您留位置。”


    刘芳凑过来看,突然惊呼:


    “天呐!这后面还有个零!”


    她颤抖着手指向预算金额:


    “他们给拨了五万块经费?”


    工作室里瞬间炸开了锅。


    王婶手里的野菜掉在地上,张大嘴半天没合拢。


    赵金花觉得膝盖发软,扶着操作台才站稳:


    “这么多钱...”


    “这是对咱们传统技艺的重视。”


    李冰指着文件解释:


    “包括展位装修、物料运输,还有...”


    他突然压低声音:


    “他们说想请您在开幕式上做现场展示。”


    “不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