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3章 权力三分
作品:《大唐:逆子,朕认错了把电交出来》 这些女人,都很聪明,且长期接触政治和军事,治理能力非常强。
可碧莲女王吃亏就在于,她开始从政的时间太短,又恰逢北洲国大乱之后,没有一个人能指点她,也没人敢指点她。
自己摸索,跟有人指点,效率自然是完全不一样的。
于是,心头一团乱麻的碧莲女王立即就命人将首相普德诺夫和次相卡德锡喊过来,商议对策。
威逊王在位的时候,为了避免首相的权柄过重,犯下大不列颠的那种错误,就将首相的权力分解了。
威逊王相信,如果大不列颠的权力没有完全落入首相的手中,大不列颠的结局应该不是这样的。
当时,在了解到大唐的富饶和文化之后,关于是否进攻东洲,伊丽莎白和首相的意见是相左的。
伊丽莎白的意见是,先将南洲和北洲的情况稳定下来,积累一定的国力再说。
但首相不这样认为。
他认为,东洲不是大不列颠的对手。
只要大不列颠出兵,一战就能将东洲殖民了。
若是大不列颠不出手,西洲的其余几个国家必然会出手,到时候,大不列颠就会痛失东洲这块大肥肉。
现在来看,伊丽莎白的提议是对的。
可惜的是,大不列颠的权柄在首相手中,大不列颠终于还是提前发动了侵略,给大不列颠引来了灭国之灾。
但当时说什么都晚了,大不列颠已经被灭了。
所以,威逊王吸取大不列颠的教训,便将首相的权力分解,分为左相和右相。
左相就是普德诺夫,右相就是卡德锡。
威逊王是这样打算的。
他在位的时候,大权肯定是在他的手中,左相和右相就没什么权力。
而且,威逊王还可以故意制造左相和右相的矛盾,用以平衡制约他们两个。
但若是威逊王去世之后,他的接班人或许没有他的能力,将大权牢牢掌控于手中。
可只要相位有两个,两人就绝对不会一心,就一定会争权。
到那时,只要下一任,或者日后的北洲王稍微使出一些手段,就不会让北洲国的大权落入左相或者右相中的任何一个手中。
碧莲上位之后,为了起用余威,并对他进行重用,将左相和右相的制度改为了三相制度。
首相、次相和三相,其中普德诺夫为首相,卡德锡为次相,余威为三相。
这么一来,权力三分,就更不容易集于一人之手了。
所以,碧莲女王不可谓不聪明啊。
很快,普德诺夫和卡德锡就到了。
这两人只知道碧莲女王批准了余威的北海之战,也知道作战计划是余威制定的,指挥战斗的人是图拉基,却也还不知道结果。
当二人来到之后,听碧莲女王说了这个消息,皆是震惊不已。
确如历史上很多的三权分立,或者二相分权一样,普德诺夫和卡德锡不和。
虽然是三相分权,但毕竟是首相、次相和三相,排名是一二三的。
碧莲女王将普德诺夫封为了首相,将卡德锡封为了次相,这就让卡德锡很不满意了。
凭什么普德诺夫当了首相,卡德锡才当了次相。
封了之后,卡德锡就找到碧莲女王,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卡德锡的不满是有理由的,因为在北洲国中,不管是论威望,还是资历,以及能力,卡德锡确实都比普德诺夫强。
就算是比年龄,卡德锡也比普德诺夫大了一岁。
再算当官的时间,普德诺夫也比卡德锡早两年。
唯一让卡德锡比不上的是,普德诺夫以前所在的国家,比卡德锡以前所在的国家,要强大不少。
但卡德锡认为,以前的国家毕竟是以前的,已经是过去式了。
现在,在北洲,除了北洲国之外,再没有以前的国家,也没有第二个国家。
所以,碧莲女王在任命官员方面,不应该再参照以前国家的实力强弱,而应该因人而定。
只是,卡德锡满眼都是权力的大小,被权力蒙蔽了眼睛,并没有看出,碧莲女王是故意这样做的。
碧莲女王很聪明,她知道,如果普德诺夫和卡德锡全都对自己的官职满意了,那么他们两个北洲人就很有可能会联合起来,一起将她这个女王架空。
一旦她这个女王没有了权力,普德诺夫和卡德锡很可能会发动政变,将她废了,立一个北洲人当国王。
恰好,就在碧莲有了这个想法的时候,余威又偷偷向她觐见,也是这样劝她,让她一定要分化普德诺夫和卡德锡,绝不能让这两个人联合起来。
余威的觐见跟她的想法不谋而合,就使得碧莲女王坚定了这个念头,将普德诺夫封为了首相,将卡德锡封为了次相。
首相和次相,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权力却差了不少,果然就引起了卡德锡的不满。
于是,从碧莲女王继位开始,普德诺夫和卡德锡之间的明争暗斗,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跟很多国家的大臣争权,甚至于党争差差不多,普德诺夫和卡德锡之间也是势如水火。
但凡是普德诺夫建议的事情,卡德锡必然要持反对意见。
而被卡德锡这么挑衅几次之后,普德诺夫也怒了,事事都跟卡德锡作对。
当然了,北洲国的大臣,也分为了两个阵营,各自站队普德诺夫和卡德锡。
余威虽然也是内阁之一,是三相,但毕竟他是大夏国人,又来北洲国时间较短,没有一个北洲国大臣站队在他这一边的。
对此,余威一点都不在意。
若是论朝廷的争斗,恐怕西洲、北洲和南洲加在一起,也远不如东洲的文化悠久。
余威深知,越是党争,就越是受上面的忌惮。
越是独善其身,越是能受到上面的信任和器重。
别的人不说,就说大夏国的魏少征,他不跟任何人拉帮结派,向来都是独来独往,反而最受萧天行的信任。
果然如此,虽然普德诺夫和卡德锡都拉拢过余威,但余威都不答应也不拒绝,给他们一个模棱两可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