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回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1

作品:《三国白话版

    却说鲁肃领了周瑜的吩咐,来到船上探望诸葛亮。


    诸葛亮把鲁肃请进船舱,两人对坐。


    鲁肃说道:


    “连日来忙于军务,未能听取先生的教诲。”


    诸葛亮答道:


    “亮也未曾向都督道贺呢。”


    鲁肃问道:


    “何喜之有?”


    诸葛亮笑着说道:


    “公瑾派你来探问我,你以为我不知其中缘由?”


    “这件事本身就是值得庆贺的。”


    鲁肃听了,大吃一惊,问道:


    “先生怎么知道的?”


    诸葛亮说道:


    “这条计策只能骗蒋干一次。”


    “曹操虽然一时被骗,但他很快就会醒悟过来,只是碍于面子不肯承认罢了。”


    “如今蔡瑁、张允二人已死,江东再无后顾之忧,岂不是值得庆贺?”


    “我还听说曹操任命毛玠和于禁为水军都督,依我看,这两个人迟早会将曹军的水军葬送。”


    鲁肃听后哑口无言,支吾了几句就告辞离开。


    临走时,诸葛亮叮嘱道:


    “希望子敬不要在公瑾面前提起我已经预知此事的事情。”


    “若是被他知道,恐怕会心生嫉妒,又要找机会害我。”


    鲁肃答应了便离开,回到周瑜处,如实说了与诸葛亮的谈话。


    周瑜听后大惊道:


    “此人绝不能留!”


    “我决意杀了他!”


    鲁肃劝说道:


    “若杀了孔明,只会被曹操耻笑。”


    周瑜冷笑道:


    “我自然有理由让他心服口服地死去,绝无怨言。”


    鲁肃问:


    “都督打算如何处置?”


    周瑜答道:


    “子敬不必多问,明日便知。”


    次日,周瑜召集众将议事,并邀请诸葛亮前来。


    诸葛亮欣然赴会,落座后,周瑜问道:


    “如今曹军即将到来,水战在即,该用什么兵器为先?”


    诸葛亮答道:


    “大江之上,自然以弓箭为先。”


    周瑜说道:


    “先生所言正合我意。”


    “但如今军中缺箭,不知先生是否愿意代为监造十万支箭,以备应敌。”


    “这是军务,不容推辞。”


    诸葛亮答道:


    “既然都督信任,我当竭尽全力。”


    “但不知这十万支箭何时要用?”


    周瑜说道:


    “十天内能否完成?”


    诸葛亮摇头道:


    “曹军随时可能来攻,若等十日,恐误了大事。”


    周瑜问:


    “先生估计几日能办妥?”


    诸葛亮说道:


    “只需三天。”


    周瑜一听,忙道:


    “军中无戏言。”


    诸葛亮正色道:


    “怎敢戏弄都督?”


    “愿立军令状,三日不成,当受重罚。”


    周瑜大喜,命军政司当场取文书签字。


    接着周瑜设宴款待诸葛亮,席间说道:


    “待军务完成,自当重谢。”


    诸葛亮答道:


    “今日已无时间,明日即可开工,第三日差五百士兵到江边搬箭即可。”


    饮过几杯酒后,诸葛亮告辞而去。


    鲁肃见状,不免起疑,问周瑜:


    “此人莫非是在虚张声势?”


    周瑜冷笑道:


    “他是自寻死路,怪不得我。”


    “文书当众签了,他就算插翅难逃。”


    “况且,我已命工匠故意拖延,所需材料一概不予准备。”


    “到时误了期限,他自有罪名可定,岂能申辩?”


    随即命鲁肃前去探查诸葛亮的虚实。


    鲁肃来到诸葛亮处,诸葛亮笑道:


    “我早就提醒子敬不要将此事告知公瑾,果然他又要害我了。”


    “三天之内,十万支箭如何能造得出来?”


    “还需子敬相助一臂之力!”


    鲁肃无奈说道:


    “这是你自找的,我如何救得了你?”


    诸葛亮说道:


    “望子敬借我二十艘船,每船配三十士兵,船上搭青布为帷幕,两侧放置千余个稻草人。”


    “除此之外,不必再问。”


    “到第三日,包你见到十万支箭。”


    “只是千万不可让公瑾得知,否则此计必败无疑。”


    鲁肃答应借船,但仍不明其意。


    回到周瑜处,鲁肃未提借船之事,只说诸葛亮不需箭竹、羽毛、胶漆等材料,自有妙法。


    周瑜更加疑惑,冷笑道:


    “且看他三日后如何回复我!”


    却说鲁肃私下准备了二十艘轻快的船,每艘船上配备三十多名士兵,并备好布幔和捆扎好的稻草人,一切齐备,等待诸葛亮调用。


    第一天却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也依然没有行动。


    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分,诸葛亮秘密邀请鲁肃到船上来。


    鲁肃问道:


    “先生召我来有何事?”


    诸葛亮答道:


    “特地请子敬与我一起去取箭。”


    鲁肃又问:


    “去哪里取箭?”


    诸葛亮笑而不答,说:


    “子敬暂且不要问,去了就知道。”


    随后,诸葛亮命人将二十艘船用长绳连接起来,径直向北岸行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当天晚上,浓雾笼罩四周,长江之上更是大雾弥漫,伸手不见五指。


    诸葛亮催促船队继续前进,果然雾气愈加浓厚。


    船行一阵,已接近曹军水寨,诸葛亮命船只头西尾东排开,在船上擂鼓呐喊。


    鲁肃惊慌道:


    “如果曹军趁雾出击,我们该如何应对?”


    诸葛亮笑道:


    “我早料到曹操在浓雾中不敢轻举妄动。”


    “我们且在船上饮酒作乐,待雾散后再回。”


    此时曹操水寨中听到鼓声呐喊,毛玠、于禁急忙向曹操报告。


    曹操命令道:


    “江中大雾,敌军忽然到来,必有埋伏,切勿轻动。”


    “调水军弓弩手放箭警戒。”


    同时,他派人到陆地营寨召张辽、徐晃带三千弓弩手前来支援。


    命令未传达之前,毛玠、于禁已因担心敌军突袭水寨,先命水军射箭抵御。


    片刻后,张辽、徐晃率领的弓弩军赶到,共有一万多名弓弩手齐向江中放箭,箭如雨下。


    诸葛亮见状,指挥船只调头,头东尾西,继续靠近水寨承受箭雨,同时擂鼓呐喊。


    天亮后,浓雾渐散,诸葛亮下令收船撤退。


    二十艘船两侧扎草人上密密麻麻插满了箭。


    诸葛亮命军士高声喊道:


    “多谢丞相赐箭!”


    曹军得知消息,急报曹操,此时诸葛亮的船队已借顺水之势退至二十余里开外,曹操懊恼万分却无力追赶。


    回程途中,诸葛亮对鲁肃说:


    “每艘船上大约收得五六千支箭,不费江东一兵一卒,轻而易举就得十万余箭。”


    喜欢三国白话版请大家收藏:()三国白话版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