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1

作品:《三国白话版

    且说董卓想要杀掉袁绍,李儒劝阻他说:


    “局势尚未稳定,不可贸然杀人。”


    袁绍手提宝剑,辞别朝中百官后离去,将官印挂在东门,奔往冀州而去。


    董卓对太傅袁隗说:


    “你侄儿如此无礼,看在你的面子上,我暂且饶了他。”


    “至于废立皇帝的事情,你怎么看?”


    袁隗回答:


    “太尉的主张是正确的。”


    董卓说:


    “若有人敢反对这一大事,就按军法处置!”


    群臣闻言大惊失色,纷纷表示:


    “全听您的吩咐。”


    宴会结束后,董卓问侍中周毖和校尉伍琼:


    “袁绍此次离去会如何?”


    周毖说:


    “袁绍满怀愤怒而去,若逼迫过甚,他势必生变。”


    “而且袁家四世以来树立了广大的恩德,门生故吏遍布天下。”


    “一旦他招揽豪杰聚集众人,天下的英雄响应而起,山东就不再是您的了。”


    “不如赦免他,任命他为一郡之太守。”


    “这样袁绍因免罪而感恩,自然不会再生事端。”


    伍琼附和道:


    “袁绍善谋却优柔寡断,不足为惧。”


    “确实不如任命他为一郡之太守,以收买人心。”


    董卓听从了他们的建议,当日便派人任命袁绍为渤海太守。


    到了九月初一,董卓请皇帝升座嘉德殿,召集文武百官开大会。


    董卓手持宝剑,对众人说:


    “天子昏庸软弱,不足以统治天下。”


    “现在有一份策文,当众宣读。”


    于是命李儒宣读策文,内容如下:


    “孝灵皇帝早早地抛弃臣民驾崩。”


    “当今皇帝承继皇位,天下都仰望他治理国家。”


    “然而,皇帝天性轻佻浮薄,言行不庄重,服丧期间怠慢懒惰。”


    “他的失德已昭然若揭,实在有愧于承继大位。”


    “皇太后教导无母仪风范,治理朝政混乱无章。”


    “永乐太后暴毙,朝野议论纷纷,众人疑惑不解。”


    “三纲之道乃天地纲纪,如今却多有缺失。”


    “陈留王刘协,圣德卓越,端庄严谨。”


    “服丧期间悲痛哀戚,言行合乎礼制。”


    “他的美德与名声天下皆知,广受称颂。”


    “理应继承大统,承载万世基业。”


    “兹废黜皇帝为弘农王,令皇太后归政。”


    “请立陈留王为新皇帝,以顺应天意民心,安抚天下百姓的期盼。”


    李儒读完策文后,董卓厉声喝令左右搀扶皇帝下殿,解下他的印玺和绶带,令其面朝北长跪,称臣听命。


    随后又命皇太后卸下皇服,等待进一步指令。


    皇帝和太后皆痛哭不止,场面哀伤至极,群臣无不为之悲愤。


    此时,殿阶下一位大臣怒不可遏,大声喝道:


    “逆臣董卓,竟敢行此欺天大逆之谋!”


    “我定要用鲜血溅你!”


    说罢,挥动手中象牙笏板,直击董卓。


    董卓勃然大怒,命令武士将其拿下。


    这位大臣是尚书丁管。


    董卓下令将丁管拖出去斩首。


    丁管临死仍口中怒骂不绝,神色丝毫不改。


    后人对此事感慨万分,留下诗句叹道:


    董贼潜怀废立图,汉家宗社委丘墟。


    满朝臣宰皆囊括,惟有丁公是丈夫。


    董卓请陈留王登殿。


    群臣朝拜完毕后,董卓命将何太后、弘农王及帝妃唐氏安置于永安宫幽禁,封锁宫门,禁止群臣擅入。


    可怜少帝仅登基四个月,至九月即被废。


    董卓所立陈留王刘协,字伯和,是灵帝之子,即后来的献帝,当时年九岁,改年号为“初平”。


    董卓自任相国,享有“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权,威势无比。


    李儒劝董卓重用名士以收民心,推荐蔡邕的才华。


    董卓命征召蔡邕,但蔡邕不应命。


    董卓怒而威胁:


    “如不来,当灭你全族。”蔡邕惧怕,只得前往。


    董卓见到蔡邕非常高兴,一个月内连升三次官职,拜其为侍中,甚为亲厚。


    再说少帝与何太后、唐妃被困于永安宫,衣服和饮食逐渐缺乏,少帝常泪流不止。


    一日,见双燕飞于庭院,作诗一首:


    “嫩草绿凝烟,袅袅双飞燕。


    洛水一条青,陌上人称羡。


    远望碧云深,是吾旧宫殿。


    何人仗忠义,泄我心中怨!”


    董卓得知此诗后说道:


    “怨望作诗,杀之有名。”


    便命李儒带十名武士入宫弑杀少帝。


    帝与太后、唐妃正在楼上,宫女报告李儒到来,少帝大惊。


    李儒以毒酒呈上,帝问:


    “为何赐酒?”


    李儒答:


    “春日融和,董相国特献寿酒。”


    太后道:


    “既然是寿酒,你可以先饮。”


    李儒怒道:


    “你不喝吗?”


    便命左右取出短刀和白绫说道:


    “寿酒不饮,就领此物!”


    唐妃跪求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我愿代帝饮酒,请求您保全母子性命。”


    李儒喝道:


    “你何人,岂能代帝死!”


    李儒将酒递给何太后,太后大骂何进无谋,引贼入京,才导致今日祸事。


    李儒催逼少帝,少帝请求与太后诀别,悲恸作歌:


    “天地易兮日月翻,弃万乘兮退守藩。”


    “为臣逼兮命不久,大势去兮空泪潸!”


    唐妃亦作歌:


    “皇天将崩兮后土颓,身为帝姬兮命不随。”


    “生死异路兮从此毕,奈何茕速兮心中悲!”


    歌毕,母子相抱痛哭。


    李儒喝道:


    “相国立等回报,你等拖延,期待谁来救?”


    太后怒骂:


    “董贼逼我母子,皇天必定不佑!”


    “你们助纣为虐,终将灭族!”


    李儒大怒,用双手抓住太后,将她从楼上推下,命武士绞杀唐妃,又用毒酒灌杀少帝,回报董卓。


    董卓命将少帝葬于城外。从此董卓夜夜入宫,奸淫宫女,甚至夜宿御榻。


    一次,董卓率军出城,到阳城一带,适逢村民社祭,男女聚集。


    董卓命军士将其包围,尽数杀害,掠夺妇女财物,将头颅千余颗挂于车下,连车返回都城,扬言大胜贼寇。


    到城外,焚烧人头,将掳来的妇女和财物分给士兵。


    越骑校尉伍孚,字德瑜,目睹董卓的残暴,愤恨不平,常在朝服内披甲藏刀,伺机刺杀董卓。


    一日,董卓入朝,伍孚在阁下迎接,拔刀直刺董卓。


    董卓力气极大,用双手紧紧抓住伍孚。


    此时吕布赶来,将伍孚制服。


    董卓问:


    “谁指使你造反?”


    伍孚怒目大喝:


    “你不是我的君主,我也不是你的臣子,何来造反之说?”


    “你罪恶滔天,人人都想杀你!”


    “我恨未能将你车裂以谢天下!”


    董卓大怒,命人将伍孚拖出剖剐处死。


    伍孚临死仍骂不绝口。


    后人有诗赞曰:


    汉末忠臣说伍孚,冲天豪气世间无。


    朝堂杀贼名犹在,万古堪称大丈夫!


    自此,董卓出入常带甲士护卫。


    当时,袁绍驻守渤海,得知董卓弄权废主,便派人送密书给王允。


    书中写道:


    “董卓贼子欺天废主,人人不忍言之。”


    “公若任其跋扈而不加制止,如何报效国家?”


    “今绍集兵练卒,意欲清扫王室之乱,但未敢轻举妄动。”


    “公若有心,务须趁机图谋。如有所命,绍必奉行。”


    王允收到密书后苦思无计。


    一日,他在侍班阁子与旧臣相见,便说道:


    “今日老夫借贱降之名,敢请众位今夜移步寒舍小酌?”


    众官员纷纷答应。


    当晚,王允在后堂设宴,公卿齐至。


    酒过数巡,王允忽掩面大哭。


    众官惊问:


    “司徒贵诞,何故发悲?”


    王允答道:


    “今日并非贱降之日,而是想与诸位一聚,恐董卓疑心,故托此名目。”


    “董卓欺主弄权,社稷危在旦夕。”


    “想当年高皇帝诛秦灭楚,一统天下,谁知传至今日,竟亡于董卓之手,这正是我悲哭之由。”


    众官员闻言皆哭。


    忽然,坐中一人拍掌大笑,说道:


    “满朝公卿,从夜哭到明,又从明哭到夜,难道能哭死董卓吗?”


    王允抬头一看,乃是骁骑校尉曹操。


    王允愤怒道:


    “你祖宗也曾食汉禄,今不思报国反而发笑?”


    曹操答道:


    “我并非嘲笑此事,而是笑众位无一人有计杀董卓。”


    “我虽才疏学浅,但愿取董卓头,悬于都门,以谢天下!”


    王允听罢,起身问道:


    “孟德有何妙计?”


    曹操答:


    “我屈身侍奉董卓,正是为伺机下手。”


    “董卓信任于我,故我能近其身。”


    “闻司徒有七宝刀一口,愿借一用,刺杀董卓,虽死无憾!”


    王允闻言大喜,亲自斟酒相送,并取宝刀交予曹操。


    曹操接过宝刀,设誓后饮酒辞别,随即离去。


    喜欢三国白话版请大家收藏:()三国白话版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