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抓捕

作品:《谍战:我能看见情报价值

    在1908年的时候,宁沪铁路就已建成通车。


    在不知道情报泄露的情况下,日潜伏小组大概率会乘火车进入金陵。


    但宋应阁还是低估了日谍的谨慎。


    他带人在下关火车站蹲守了三天,严查了每一位从沪市过来的乘客,可连日谍的影子都没抓到。


    如此基本可以确定,日潜伏小组已经通过别的方式进入了金陵城。


    想在近百万人口的金陵城中找到一个潜伏小组,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尤其在没有更多线索的情况下,说句大海捞针并不为过。


    这种时候,只能用最笨的办法了。


    日谍刚进入金陵城,只能选择旅馆暂时落脚。


    虽是同一个潜伏小组,但肯定不会一起行动,这样目标太大,容易引起注意。


    所以宋应阁的目标很明确。


    寻找旅馆中这两日刚入住、单身的、外地来的人。


    这年代还没有普通话,是不是外地人,一张嘴就能听出来。


    宋应阁带着情报组的人,又排查了三天,倒是有几个嫌疑人,可最后都证明并非日谍。


    但宋应阁并不气馁,抓间谍哪有一抓一个准的。


    日谍没在旅馆落脚,这就表明了城内必定有人接应,提前给他们安排好了落脚点。


    并且落脚点不会太多,最多两处,多了不可控的风险会变大。


    等过一段时间后,日谍才会分散开来,各自潜伏,彼此之间也不再横向联系。


    如果真到了这一阶段,那抓捕难度将大大提高。


    所以必须赶在日谍还没潜伏下来的时候,把他们挖出来。


    这样一来,只靠情报四组的这几个人,肯定是不够的。


    只能呼叫外援。


    外援不是别人,正是金陵的警察。


    现任的首都警察厅厅长陈卓也是他们特务处的人。


    所以对于警察,特务处经常呼之则来挥之则去。


    这时期的金陵有八个警察局,六十四个分驻所。


    分驻所下面又有派出所和警管区。


    全市警察加在一起有六千余人。


    对于排查来说,人多力量就大。


    宋应阁将情况上报给了魏斯,由魏斯与警察局交涉。


    警察局很快就同意协助调查。


    宋应阁要求派出所摸排各辖区内,是否有近期家中来客人的住户,又或长期闲置的民宅忽然有人入住的情况,发现后立刻上报。


    第二日,排查情况就出来了。


    符合这两种情况的,足足有一千多户。


    这一千多户肯定不能全部排查,时间来不及。


    于是宋应阁又设置了两个条件筛选。


    一是住户非南京本地人的。


    二是民宅空置在半年以上的。


    如此一来,符合条件的只有三百多户。


    宋应阁将八名组员分为四队带着各派出所的巡警去挨门挨户的核查,自己则自成一队。


    摊下来每一队负责六十多户,两天就能排查完。


    第一日排查完,并没有可疑人员。


    次日,宋应阁在玉带桥附近排查时,见负责带路的巡警张柯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便开口道:“有什么说便是,我有这么可怕吗?”


    “长官,有一户人家我没上报,但如今想起来,又觉得很奇怪。”张柯磕磕绊绊道。


    “怎么个奇怪法,说来听听。”宋应阁来了兴趣。


    “那一户只有一个男人住,叫周顺,在报社上班。


    前几天他老婆过来了,我还见过一面,长的很漂亮,所以我印象比较深刻。


    我前天晚上去他家排查的时候,却被告知他老婆已经回乡下去了。


    可我昨天却在大同旅社,又见到了他老婆。


    您说这件事,奇不奇怪?”张柯道。


    “万一是他老婆出轨了呢?”宋应阁调侃道。


    张柯认真思索了一番,“还真有这种可能,那男的可长得其貌不扬。”


    “男的住在这里多久了?”宋应阁问。


    “有两个多月了,平时挺和善的,没见他和谁红过脸。”张柯道。


    “带我去他家看看。”宋应阁道。


    周顺家离得不远,过了玉带桥就到了,他住的是一间合租房,厨房和卫生间都是共用的,倒是符合他的收入水平。


    门是锁住的,周顺应该是去上班了。


    张柯去找房东拿了备用钥匙,正要开门的时候,却被宋应阁拦了下来。


    宋应阁伸出手,在门框上,拿下来了一根头发丝。


    “这么古老的手段,我奶奶都会。”宋应阁心道。


    至此,基本可以确定周顺是潜伏人员了。


    只是具体属于哪一方,还不确定。


    宋应阁让张柯留在门口,独自走进房间查看。


    这样一来,如果周顺是同志的话,还有回旋的余地。


    房内被打扫的很整洁,一圈搜索下来,也没有什么能证明其身份的东西。


    宋应阁忽然想起刚才查看的储物柜里有一瓶汾酒,便打开储物柜,将汾酒拿了出来。


    宋应阁先是闻了一下,没有刺鼻的气味,应该无毒。


    用手指沾了一点,放进嘴里尝尝,立刻感觉出了不对。


    这不是汾酒,是日本清酒。


    古有掩耳盗铃,今有汾酒瓶装清酒。


    “抓到你了。”


    事不宜迟,宋应阁立刻打电话通知行动科,让张柯领着人去大同旅馆逮捕周顺老婆。


    宋应阁带着一队人,直奔周顺上班的报社。


    到了报社,宋应阁根据张柯的描述,很快锁定了周顺。


    径直走上前,一拳将毫无防备的周顺打昏了过去。


    随后在报社众人惊疑不定的眼神中,将周顺拎了出去。


    抓捕过程就是这么朴实无华。


    当宋应阁回到曹都巷时,行动科的人也将周顺老婆押了回来。


    如果能赶在潜伏小组的其他成员还没反应过来前拿到口供的话,便能将其一网打尽。


    而其中关键,便在于周顺身上。


    周顺至少两个多月前就潜伏在金陵了。


    后面接应潜伏小组的人,肯定也是他。


    只要撬开他的嘴,剩下的便水到渠成了。


    审讯室里,宋应阁百无聊赖的看着报纸。


    按规矩,先给周顺安排个曹都巷套餐。


    铁鞭炒辣椒,铁板烧还有竹签烤串。


    一般人吃到铁板烧的时候就遭不住了。


    周顺吃到竹签烤串了,还没招供,显然是个硬骨头。


    而宋应阁就喜欢啃硬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