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4章:税公开

作品:《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然而事情并未如同想象一般顺利。


    京师启蒙部内,周愈才推开报房大门时,正看见周沧对着一叠未发出的《红袍公报》发愁。


    中年总编额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案上堆积的报纸。


    “周大人,您来得正好。”


    周沧苦笑着起身。


    “咱们的报纸没人信,今早茶馆里还有行脚商说,谁知道这纸上写的是真是假?红袍军的大臣们干了什么,他们敢登吗?”


    周愈才默不作声地跟着周沧来到城南茶馆。


    刚掀开帘子,就听见几个商贩的议论。


    “听说徐国武叛乱时,多少官员私下通过气?报纸敢写这些?”


    “可不是!上次我说某位大人物的亲戚强占民田,第二日就遭衙役刁难!”


    “依我看,这报纸也就是官样文章......”


    周愈才忽然轻笑一声,拉着周沧转身。


    “走,去找洛水总长。”


    在红袍军总部门口,他们见到正在喝茶的洛水老道。


    周愈才笑着将事情讲述一遍,又看向洛水,提出了一轮计划。


    听罢来意,百岁老人收势抚须。


    “老道这把年纪,名声算得了什么。若能助红袍报房立信,便是当街演个恶人也无妨。”


    次日清晨,西市突然一阵骚动。


    只见洛水老道怒气冲冲地揪着一个‘不小心’撞翻卦摊的汉子。


    “老道今日非要教训你这莽夫!”


    说着举手便打,周围百姓顿时哗然。


    当天下午,《红袍公报》紧急加印号外,头版赫然写着。


    “红袍军元老洛水当街动武,监察部已介入调查。”


    详细记载了时间地点,甚至附上现场草图。


    茶馆里顿时炸开了锅。


    卖茶的老汉抖着报纸惊呼。


    “连洛水总长都敢报!这报纸玩真的啊!”


    曾经质疑过的行脚商拍案叫绝。


    “好!这是真的,我当时就在现场,倒是没想到,他们连红袍军总长都敢报,胆子当真太大了!”


    更有百姓奔走相告。


    “快买报!上面有洛水老道打人的事儿!”


    三日后,报纸再发追踪报道。


    “洛水公开致歉,捐银百两疗伤。”


    “监察部罚洛水扫街三日,以儆效尤。”


    当百姓们亲眼看见洛水老道拿着扫帚在西市扫地时,最后一点疑虑彻底消散。


    茶客们纷纷议论。


    “这报纸连自己人都敢揭短,咱们还怕它不说真话?”


    “以后官府有什么事,就看这报了!”


    周沧在报房门口看着争相购报的人群,对周愈才深深一揖。


    “总师,这出戏演得值。”


    周愈才望着喧闹的街市轻声道。


    “这不是戏,是开始。从今往后,红袍报房说的事,百姓都会信。”


    公信力树立起来了,于是红袍报房正式开始推进里长的第一步政务。


    京师的红袍报房内,周沧将最后一份校样递给排字工,油墨的清香在晨光中弥漫。


    首版头条约占半幅版面,朱色标题赫然醒目。


    “红袍高层财产公示首期发布。”


    “洛水总长京师宅邸,两进院,占地一亩三分,岁纳税银三十两。”


    当日的《红袍公报》被报童们送往全城。


    城南茶馆里,几个老茶客捧着还带着墨香的报纸啧啧称奇。


    “了不得!洛水总长可是跟着里长起事的元老,就住两进院子?”


    布商老陈推着眼镜。


    “我女婿在通政司当差,租的院子都三进呢!”


    对座的粮商压低声音。


    “看这儿,启蒙部徐总师年俸二百两,纳税六十两,这得拿出小半俸禄缴税啊!”


    最让他们震动的是附录的《红袍官吏税政条例详解》。


    茶博士边添水边念。


    “''正一品岁俸三百两课三成''...乖乖,当朝一品大员得缴九十两税银!”


    与此同时,牙行里的中介们挤在公告板前哗然。


    一个精瘦的经纪拍腿叫道。


    “我说怎么最近官宅租赁少了!原来大人们都缩宅子了!”


    年轻的中介翻着税表嘀咕。


    “阎应元总长家的田产明细,大兴县水田五十亩,岁纳粮税十五石。这比城南张财主还少呢!”


    老经纪眯眼道。


    “往后给官爷们找宅子得留神了,按这税制,三品以上官员多置一亩地,年得多缴五两银——谁还敢扩宅院?”


    国子监旧址改成的红袍学堂里,先生正带着学子研读公报。


    青年学子们围着《财产公示附录》激烈争论。


    “徐总师藏书千册折银百两,却纳了二十两税!”


    一个寒门学子激动道。


    “这才是俸禄虽厚不敢私!”


    “连府邸位置都标明了,洛总长宅在城西米市胡同,与民杂居,毫无避忌。”


    先生轻叩讲台。


    “须知前明首辅徐阶田产二十四万亩,却只纳粮三百石,今红袍总长们率先公示纳税,诸生可知其意?”


    满堂寂静中,那个寒门学子起身长揖。


    “学生愿为红袍吏,守清白家财,纳明白税银。”


    暮色渐沉时,周沧站在报房二楼,望着街头巷尾热议的百姓。


    卖炊饼的摊主指着报纸比划,绣娘们围读税表窃窃私语,连巡街的差役都在公告栏前驻足。


    他转身望向魏府方向,轻声道。


    “里长,您看见了吗?这世上终于有了不怕晒在阳光下的官产。”


    第二日,红袍报房的报刊,正式开始宣布新的新闻,接下来将会配合红袍官府,让全国各地官吏及衙门公示财产!


    消息一处,整个京师近乎沸腾,京师工业区,几名工人凑在一起看着新买的报刊,兴奋的议论着。


    京师工业区的锅炉房旁,几个满身煤灰的工人围着一张《红袍公报》。老钳工张大力用粗糙的手指戳着头版标题:"快看!官府要让全国当官的都亮家底了!"


    年轻焊工李二狗凑过来念道:"''自下月起,各州县官吏需逐级公示田产、宅院、岁入''...乖乖!县太爷家有几亩地都得登报?"


    "早该这样!"老锻工王师傅抹着汗坐下,"去年俺去顺天府告状,那姓钱的师爷嘴上说清廉,转头就见他闺女戴着金镯子出嫁!"


    李二狗翻到税表栏突然瞪大眼睛:"你们瞅!洛水总长府邸才一亩三分地,纳的税顶俺们半年工钱!"


    最激动的却是记账先生孙秀才:"这儿写着''百姓可赴衙门核对公示,虚报者举发有赏''!俺明日就去宛平县衙,看看刘知县是不是真如报上说的只有十亩薄田!」


    工人们传阅着报纸,锅炉的蒸汽声与他们的议论声交织成一片。张大力最后总结道:"里长这是动真格的了!往后谁贪谁清,白纸黑字躲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