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3章:红袍公报

作品:《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京师,启蒙部会议堂内,烛火通明。


    黄公辅、阎应元、周愈才和洛水四人围坐在红木长案前,案上摊开着刚从西行专列带回的《红袍官吏税政条例》终稿。


    周愈才将茶盏轻轻放下,声音平稳。


    “洛总长,我认为里长提出的官吏缴税更多的是手段,里长另一方面,未尝不想要打破官场黑箱。”


    众人闻言眯起眼睛,在座的都是聪明人,自然能听得懂。


    周愈才继续开口,目光灼灼。


    “我提议办报,刊印《红袍公报》,将各级官员税缴情况公之于众。”


    阎应元眉头微蹙。


    “公示文书可张贴于衙门口,何必大费周章办报?”


    洛水眼前一亮,他听懂了,苍老的手指轻叩案面。


    “愈才深谋远虑,张贴文书只能让路过衙门的百姓看见,而办报可传阅于市井乡间。让农人、工匠、商贾都能看见,这才是真正的全民监督。”


    黄公辅若有所思。


    “昔日朝廷塘报只传官员,若办民报,确实能让百姓知晓官员岁入几何、纳税多少。”


    青石子凝视着跳动的火焰,缓缓开口。


    “报刊确有过人之处,昔日西汉,当时各郡在长安设邸,实为最早的情报中枢,驻邸官员需将诏书、奏议、宫廷要闻抄录于竹简,通过秦驿道快马传至郡守。”


    他指尖蘸茶水在案上画出示意图。


    “长安至洛阳驿马日行四百里,至辽东需七日。虽不及我军电台迅捷,但在当时已属奇。”


    周愈才抚须接话。


    “尤其是其内容筛选,驻邸官员需判断哪些奏议关乎郡县,哪些诏书需立即传达,譬如文帝时晁错《削藩策》,便是通过邸报急传各郡,引发七国之乱。”


    “然其弊病亦明显。”


    洛水轻叩案面。


    “邸报只传官员,百姓毫不知情。武帝时盐铁专营令下达半年,民间仍不知铁价为何暴涨。”


    黄公辅突然道。


    “这便是里长高明之处。红袍公报不仅要传政令,更要让百姓监督政令执行。譬如某县免税诏令已下,而县衙仍收税,百姓便可持报问责。”


    周愈才点头,抚须而谈,声音沉稳有力。


    “红袍天下与历代王朝根本不同,我们没有皇帝,百姓才是江山之主,我们要办的报刊,不是给皇帝看的邸报,也不是皇帝给臣子的旨意,而是百姓的耳目!”


    他展开一份《红袍政务公示录》。


    “过去我们发布政令,全靠各衙门张贴告示,百姓挤在榜前,听胥吏宣读,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若遇胥吏曲解,更是以讹传讹。”


    黄公辅若有所思地点头。


    “元末红巾军起义,正是利用信息不对称,他们在黄河底埋个石人,刻上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就能让百万民夫揭竿而起。”


    他轻叩案面。


    “虽是民情如此,但若当时有报纸阐明治河真相,何至于此?”


    阎应元眼中闪过锐光。


    “报刊不仅能传达政令,更能搭建官民桥梁。通过调查报道、舆论监督,可反映百姓呼声,促进民生问题解决,譬如某地灾荒,报纸可实时刊发赈灾进度,避免恐慌蔓延。”


    他越说越激动。


    “历代王朝行愚民之术,正因其政策见不得光,如今红袍学堂遍设,识字百姓日增,去岁普查,北直隶十五岁以上男子识字率已超三成,女子识字率亦达一成五,这已是办报的根基!”


    周愈才补充关键数据。


    “根据启蒙部统计,全国红袍学堂已超三千所,在读学子逾五十万。每所学堂都可成为报刊分发点,每位学子都可为家人读报。”


    阎应元眼中的激动渐渐平复,转而露出深思的神色。


    “报刊虽好,但若脱离掌控,胡乱指引百姓,岂不酿成大祸?”


    周愈才从容不迫地从袖中取出一卷早已备好的《红袍报房规划纲要》,徐徐展开在案上。


    “此事我已思虑良久。报刊必须由官府主导,设立国有报房统一管理。”


    他指着纲要上的图示解释道。


    “京师将设总报房,归启蒙部直辖,各州府设分报房,由启蒙学士任主编,县镇设派报点,由红袍学堂先生兼管。”


    “内容须经三重审核。”


    周愈才继续道。


    “启蒙部审宗旨,监察部核事实,民部把民生关。每期样报须三部门共签方可刊印。”


    黄公辅补充关键。


    “还需立《报律》,明确四不刊,不刊谣诼、不刊阴私、不刊惑众之言、不刊损民之策。违者重惩。”


    周愈才展开早已备好的草图。


    “《红袍公报》拟设三栏,首栏刊官员税缴实况,二栏解新政条例,三栏登百姓建言,每月刊印,各州县学堂代售,每份只收纸墨钱。”


    阎应元眼中闪过明悟。


    “如此,贪墨者无所遁形,清廉者得享清誉。更妙的是,百姓通过读报能知红袍新政全貌。”


    洛水补充道。


    “可设税政答疑专栏,由启蒙部学者解答民疑,让缴税不再是无头官司,而是明明白白的国民义务。”


    四人商议至深夜,最终拟定。


    三日后,京师红袍总报房正式挂牌。


    周愈才亲自选定启蒙师周沧任总编,此人原是蒙阴县学教谕,追随红袍军十年,精通文墨且熟知民情。


    报房运作立即启动,天工院提供新式印刷机,日可印报五千份,驿政司开辟报刊专道,快马三日达各省,红袍军护卫队负责报刊押运,保畅通无阻。


    借助红袍军修建的水泥官道和铁路,首批报刊点迅速铺开。


    南直隶依托长江水运,三日覆盖各府,凤翔府借陇西铁路,五日送达州县,辽东靠海运与驿道并行,七日可达边镇......尤其是天工院新研制的无线电台,各报房均配发电台,每日收报京师要闻,确保政令传达不过夜,周沧每晨准时收到电台讯息,即刻编排刊印。


    一月后,首期《红袍公报》同时出现在京师茶楼、江南书院、边镇学堂。


    百姓只需花三文钱,便能知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