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昭一路小跑,回到了家中,又从小门里走到菜园子,看着烟囱里冒出的火烟,嘴角不自觉的笑了笑,还来得及。


    游昭顺手从一旁拿起块石板,盖在烟囱上,然后又从河边挖来一些湿泥土覆盖在烟囱上。


    一切弄完,游昭喃喃道:“晚些时候再来看你,希望你能够烧成好炭。”


    回到院子中,游昭拿起扫帚开始里里外外的打扫屋子。


    又在东厢房角落里找来一个烂铁锅,放在灶火上烧的绯红,然后用斧子敲了敲,敲成了一个可以放木炭烧火的一个火盆,样子虽然不规整,但是勉强能用。


    傍晚时分,游昭将午时吃剩下的鸡肉又热了热,又炒了一个番茄土豆丝就吃了晚饭,饭后她便提着背篓去到了菜地里的土窑边,将泥土弄开,很成功,里头的木材已经全部变成了钢炭。


    游昭将钢炭放在背篓里背回了东厢房中,倒在角落里,又背上些木柴往土窑里去,重复了一遍早上的程序。


    游昭在火门口处看着火烧起来,烧了一会儿后开始封住烟囱。


    一切处理妥当后她就回家了,想着明早上就可以来拿木炭了。


    从小门里回到家后,天色已经完全暗了下去,北风呼呼的叫着,像是提前告知明天是一个大冷天。


    游昭不紧不慢的拿来早前做好的火盆,将木炭放入火盆中烧好,一个没有火烟的又能取暖的火盆就好了。


    游昭十分开心,端着火盆就往东次间走。


    路过堂屋时遇到了赵启中,赵启中瞧见她端着的木炭火,十分好奇,说道:“阿昭妹子,你真的会做木炭啊。”


    游昭点了点头。


    赵启中看了看,询问游昭可不可以教教她。


    游昭点头同意,二人约好明天早上就教赵启中。


    游昭火盆放到东次间的床边后,走出东次间,预备去洗漱好后就上床睡觉了。


    冬天,是睡懒觉最好的时刻,游昭睡到自然醒才起床。


    醒来看着床边的火盆里的木炭已经全部烧过了,瞬时间想到昨晚答应赵启中的事,游昭有些不好意思,她居然忘记了些事。


    她连忙起床,洗漱好之后就出了东厢房的门,抬眼看过去,西厢房的门紧紧闭着。


    游昭想了想,想起来梅花嫂子问她桂花嫂子家盖猪圈的事情,于是她走出了院子,绕到了西厢房后面,果然看到了赵启中,桂花嫂子也在。


    游昭给赵启中打了招呼,说道:“启中哥,那个现在忙得赢弄土窑吗?”


    赵启中见着她来,十分高兴,连忙说道:“忙得赢,忙得赢。”


    游昭点了点头,询问道:“你准备弄在哪里?”


    赵启中停下了手中的活,连忙走到一旁,指着空地说道:“就这里吧。”


    游昭看了看,便开始指挥赵启中挖土窑。


    猪圈旁的桂花瞧见游昭从头到尾像是当她不存在一般,心中有些不高兴,嘴里喃喃道:“真是,嫂子都不会喊一声。”


    不过声音太小,游昭并没有听到。


    就算听到了,游昭也懒得和桂花打招呼,何必拿热脸贴人冷屁股呢?


    赵启中力气大,不一会儿,就将土窑挖好了。


    游昭又指挥赵启中弄烟囱和火门,一切准备好,游昭便让赵启中拿来木柴。


    赵启中从家中背来一背篓木柴,按照游昭说的依次竖着摆到土窑里,用湿土盖在木柴上面,便开始在火门处烧火,烧了一会儿又开始用湿泥土封住烟囱。


    一切做完,游昭就说道:“可以了,等晚上你来打开就是木炭了。”


    赵启中听罢,给游昭道了谢。


    游昭一边说道:“不用客气。”,一边往家里走了。


    回到家后,她已经饿了,便开始烧火做饭。


    吃完饭就去把昨晚上烧的木炭背回家。


    往后游昭就每天吃了睡,睡了吃,到了冬月的时候,赵启西来给她说天气太冷了,明年开春了再请耕牛来给她挖地。


    游昭道谢后又询问梅花嫂子是不是要生了。


    赵启西十分开心的告诉游昭,再过一个月应该就要生了。


    游昭也十分开心,新生命总是给人带来无限希望。


    时间一晃来到了腊月二十七,梅花嫂子的肚子还没动静。


    游昭不懂,只得宽慰梅花嫂子,让她不要着急。


    腊月三十,这日一大早,游昭便上街去了,天气很冷,游昭将全部能穿的衣服都裹在身上,还是冷,无奈只得将铺床的棉花塞些在衣服里。


    如此这般才往街上去,她想着,再晚,梅花嫂子肚子里的孩子也应该是要生了,她要去买些鸡蛋送给梅花嫂子。


    庄稼人,尤其是像他们这种外来的庄稼人,日子其实是很难过的,几个月不见荤腥是常有的,家中有会打猎的还好,不然只能吃衙门发的土豆玉米,有些人家还得弄些菜馍馍跟着吃,不然挨不到明年秋收。


    游昭手中也紧缺,去街上几番衡量后买了二十四个鸡蛋。


    想着过年了,又咬咬牙买了一斤五花肉回来做菜过年。


    午间回到家没多久,游元安来了。


    许久不见,游元安还是老样子。


    游昭连忙招呼游元安进了东厢房,东厢房的灶火烧的很旺。


    游元安径直走到灶火旁边伸手烤火。


    游昭询问道:“叔父,我舅舅好了吗?”


    游元安点了点头道:“好些了,昨日我们才到家。”


    游昭听罢,说道:“那就好,等过完年我再去看看他。”


    “今天就去吧,我来就是接你去我们那边过年的,在你舅舅家也好,在我家也好,都随你,你舅舅让我给你说他的腿还走不了,我来也一样的。”


    游昭听到游元安的话,笑了笑,还是拒绝了,她说她都嫁人了,还回去过年不合适。


    游元安听到游昭拒绝他,作为叔父,见着她一个人过年,心中有些难受,他看得明白,游昭是个有良心的。


    随即他还是劝说再三,游昭都拒绝了。


    无奈,游元安说道:“我都知道了,我在水溪镇遇到了秦怀舟,他说他往后应该是不回来了。”


    游昭看了一眼游元安,说道:“她回不回我都无所谓,一个人更自在。”


    虽见着游昭说道轻巧,但是他还是问道:“你们二人是发生什么事了吗?”


    游昭摇了摇头,说道:“没有,他有他的事要做。”


    游元安见状不再追问,当时在水溪镇,他十分生气,也是追问秦怀舟半天,都没问出什么来,现下问游昭也是问不出什么来,索性就不问了,他想着游昭是个有主意的,任由她去吧。


    游元安走后,游昭开始做起了年夜饭。


    用小铁锅煮了一锅米饭,又舀到碗里装好后,她从二十四个鸡蛋中拿出了四个,挑选了两个打入碗中,舀了一点水倒进去搅拌均匀放着。


    在小铁锅中放入水,又将刚刚那碗弄好的鸡蛋液用三根筷子支在小铁锅中后盖上草盖子。


    弄好后,游昭便坐在灶门前烧火。


    不多时,一碗滑嫩的鸡蛋羹便弄好了。


    然后游昭炒了一个五花肉,一个番茄炒土豆丝汤,一个淡煮小白菜,一共四个菜,就是游昭的年夜饭了。


    游昭看着桌子上的四个菜,喃喃说道:“明年要事事如意啊。”


    梅花嫂子的肚子,直到大年初二才有动静,赵启西来喊游昭和桂花时,天才蒙蒙亮。游昭看着赵启西一脸焦急,就明白了梅花嫂子是要生了。


    游昭急急


    (function () {var id = "2377029035902478992-21409";document.write(''<ins style="display:none!important" id="'' + id + ''"></ins>'');(window.adbyunion = window.adbyunion || []).push(id);})();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忙忙的跟着赵启西往赵启西家走去。


    路上,赵启西说了梅花的情况,原来梅花嫂子已经生下了一个儿子,但是梅花肚子却还是疼,接生婆说肚子里还有一个,只是孩子胎位不正。


    赵启西一时之间不知所措,只得来喊有经验的桂花去看看。


    游昭错愕桂花嫂子有经验这一事,但是她更忧心梅花嫂子。


    于是越走越快,三步做两步走,不多时就到了梅花嫂子家。


    远远的就听到梅花的声音,游昭更加担心了。


    站在东次间门口,游昭就开口道:“嫂子,你要坚持住。”


    话音刚落,就听到一声嘶吼声伴随着婴儿的啼哭声传来。


    游昭喜极而泣,回头对着赵启西说道:“启西哥,生了。”


    说罢,游昭连忙进屋,梅花嫂子已经累得满头大汗,虚弱的躺在床上,一个木盆里,血水染红了水,满满一盆让游昭看的心慌。


    游昭连忙去握着梅花的手,问道:“嫂子,怎么样?”


    梅花虚弱的扯了扯嘴角,这时游昭忽然想起来身后的赵启西,连忙起身把位置让给了赵启西。


    游昭则是去一旁看婴儿去了,桂花嫂子将两个婴儿包裹着,游昭在一旁安安静静的看着,心里默默念着,新生命降临了。


    自从梅花生孩子后,游昭就每天都去看梅花。


    将买来的二十个鸡蛋提到梅花家,每天给梅花做鸡蛋羹。


    梅花虽然嘴上说着让游昭不要麻烦,但是又十分喜欢吃游昭做的鸡蛋羹。


    这期间,赵启西找人来帮游昭翻了地。


    这晚,赵启西询问游昭准备种些什么,游昭说了一下,说完后赵启西询问游昭种子的事情。


    游昭才惊讶,二十亩地需要不少的种子,按照赵启西的算法,游昭将家里现有的三分之二的粮食都拿出来都不够。


    游昭无奈道:“等我去街上看看买些种子吧。”


    赵启西瞧了一眼游昭,说道:“不知道怎么回事,这两天的粮食价涨的不得了,一天一个价,还买不到。”


    游昭惊讶的问道:“怎么会这样?”


    原来,临近的两个洲去年收成都不好,现下要种庄稼了,便到清水河县买粮食。


    连做豆腐的黄豆,前些日子都还是三四文钱一斤,现下已经卖到八文了。


    游昭听的瞠目结舌,这粮价怎么涨的这么吓人。


    二十亩地,要是没有种子种下去,今年拿什么还衙门里借来的粮食?


    要是种,种下去后,到收庄稼这段时间吃什么?


    游昭一直思考,到底要怎样才能两全,直到夜深人静,游昭都想不出来对策。


    次日,游昭照常去了赵启西家,一双眼睛周围乌青。


    梅花询问她怎么了,游昭将二十亩地的事情说了说。


    这时,赵启西和梅花对视了一眼后,梅花便开口说道:“阿昭,我们想了个主意,你听听看行不行?”


    游昭疑惑的看着赵启西夫妻二人,就见梅花开口说道:“我和你启西哥商量了一下,我们把妹妹登记在你名下,这样你就能保住二十亩土地,同时你就可以去衙门将一部分土地周转出去,连同今年要还衙门的粮食和税收都周转出去,你就种一两亩土地够吃就好,这样你也不用担心了。”


    游昭听罢,征愣了一下,开口道:“妹妹记到我名下,这样可以吗?”


    梅花以为游昭是怕耽误她往后找人家,连忙解释道:“你放心,往后要是找到个好人家,我们会替你说明的。”


    游昭连忙摆摆手道:“我是说,这样你们……。”


    梅花会意,说道:“妹妹有你这么一个漂亮的阿娘是她的福气。”


    游昭听罢,眼泪不受控制的就流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