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 章 平子爷爷的书
作品:《胡同里的老姜一家[年代]》 《胡同里的老姜一家[年代]》全本免费阅读
俯瞰着校园里奔跑着的学生们,霍刚心里不由感慨。
“你跟老师如实说说,上高中到底是你自己的意愿还是真因为家里穷。”
“我……想考大学。”
面对最尊敬的老师,姜向南一改刚才对同学们的说辞,如实地说道。
霍刚虽然不是班主任,对姜向南却一直关爱有加。
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三,多年师生情谊不是简简单单几句话能概括的。
“有志气!”霍刚抬起手忽然拍了下姜向南的肩膀:“虽然我不确信什么时候能恢复高考,但那一天肯定不远了!”
他无比坚信那一天就在最近几年,所以知晓姜向南选择后才只是默默旁观着。
而且恢复高考不止他相信,学校里大部分老师们都对此很乐观。
“我也相信。”姜向南坚定地道。
“好,好!”
霍刚心中五味杂陈,张了张嘴还想说些什么,可一偏头看到姜向南只是个十几岁的孩子,又将所有感叹都转换成了摇头叹息。
“去吃饭吧。”
姜向南离开后,霍刚突然有种多年来堵在胸口的郁气一下子通了的感觉。
或许是发现身边还有坚持前行的年轻人能完成那些未完成的梦想。
亦或又是办公桌上那一盒子糕点温暖了早已干涸的心口。
霍刚取下断了个腿的眼镜,仰头望着模糊得像是一团火的太阳。
“这些孩子们才是未来啊!”
不论是打闹孩童,还是心有目标的少年,他们……才是这个国家的未来!
就在霍老师缓缓从已经退休而产生的落寞中逐渐走出时,姜向北他们跟着姜爱国正在去往袄子山的路途中。
家里一辆二八大杠自行车,姜爱国带了三个孩子。
前杠姜向南缩着肩膀,因为坐直就肯定挡了爷爷视线,一路上就没敢抬起头过。
后座的姜向北也没好到哪去。
她被挤得脑袋都不敢转,往左边是距离鼻腔两公分的旱烟袋,往右是随时能磨破脸皮的竹筐子。
“向北,过两天我小弟回来了,咱们去河尾沟抓蚂蚱烤咋样?”
坐姜向北身后的夏彩霞在几人中最舒服宽敞,路途中还有心思提起马上要
从外婆家回来的小弟夏继强。
前年夏宝华出生,刘春芳要上班还要带孙子,就干脆把小儿子夏继强送到了娘家住两年。
现在小侄子能跑能走,小的那个也应该接回来排队上初中了。
“好。”姜向北艰难回应。
她话音刚落,突然颠簸起来。
“下回你有什么赚钱的好点子一定要叫上我。”
夏彩霞对前次姜向北他们赚了好多钱还耿耿于怀,愣是半句都不提自己装睡不起的事。
姜向北根本顾不上回,只感觉自己屁股墩儿都好像颠成了四半。
“到了。”
种种折磨后,姜爱国终于放下腿,宣告目的地到了。
新鲜空气涌入胸腔,姜向北使劲呼吸了好几口,终于从难受中缓过神来。
“回去我们还是走路吧。”
姜向南看过来的一瞬间,姜向北连忙提议。
兄妹俩默契点头。
小时候爷爷带着他们兄妹去其他镇上赶集,那时候从没觉得如此难受。
记忆里的欢乐时光在两人逐渐长高之后再不复从前。
“平子,在家不?”
袄子山由几座不高的山坡连绵而成,中间山谷里就一座孤零零的院子建在那。
姜向北四处观察过,方圆几百米开外都没有任何村落存在。
而且姜向北回望刚才他们所经过的路时,差点没惊出一层冷汗来。
路宽度堪堪够一辆自行车过,右边是玉米地,左边是一眼看不到底的山坳。
姜向北又看向自家老哥,姜向南抹着额头的汗,脸色也不怎么好看。
看来不是热……纯粹是吓的。
“爱国老哥?”
姜爱国连喊几声平子,泥瓦房的正屋里终于有了动静。
随着老旧木门嘎吱一声被拉开,屋里走出个驼背的老头子,背着手走得极慢。
大夏天里,老爷爷还披着袄子,走了两步就停下来哼哧哼哧地喘气,如此反反复复好几次,终于才走到院门前。
“我以为你又进山了?”
“前几天淋了雨有点感冒,好几日都没上山,也不知道山里现在究竟什么情况。”
老人很瘦,拿下门栓的手骨瘦如柴,手背
上长满了老人斑。
“那还真赶巧,我这带了药。”
原来一直威胁姜向北脸的箩筐里满满都是药材,其中还有两个小纸包是退烧药和医院配的感冒药。
姜爱国展开其中报纸包着的小纸包,里面花花绿绿一大把药。
“你先吃这个,吃完晚上就好了。”
“多亏老哥挂念着,要不我一个老头子咋死的都没人知道。”
平子爷爷是个很慈祥的老人,接过药后赶忙招呼几个孩子进去。
“你吃完药先睡一觉,我领着孩子们进山去捡点菌子,等回来帮你把院里的篱笆修修。”
姜爱国先环顾了一圈院子,目光落到右边被雨水冲垮的篱笆。
“篱笆不用修,你们摘完就赶快回家,天黑了路不好走。”平子爷爷笑说。
姜爱国没继续劝,把带来的东西都放到院子里,赶紧领着几人往小路上了山。
山上很安静,要是不主动说话连自己的呼吸声都能听见。
“平子是护林员,前几年我在袄子山迷路走到了这里,十天半个月都见不着一个人经过。”
平子爷爷相当于住在袄子山背后,很少有人会翻山越岭发现这山坳里还有座房子。
后背这面几乎没进来过人,所以菌子野果遍地都是。
进山还没半小时,几人的背篓已经装满,姜向北还用衣裳兜了一大包红灯笼。
红灯笼学名红醋栗,长得很像迷你版樱桃。
红彤彤的不仅颜色很好看,还能用来做成面包馅料,代替蔓越莓酱。
“这果子酸,你摘那么多干什么?”姜爱国哭笑不得。
看孙女架势,要不是没工具带走,一定要全薅走才罢休。
自己的小背篓装满,夏彩霞也帮忙兜了一大堆,两人衣裳都被沁染成了鲜红色。
“我要做成灯笼果糖水,放点开水这么一冲,甜滋滋的多好喝。”姜向北舔嘴唇。
想做面包,想做蛋糕,奈何没有烤箱,只能化成水当饮料喝了。
“你一说我也想喝。”夏彩霞跟着舔嘴唇。
“我总算晓得你们为啥能玩到一起……两人都嘴馋。”姜爱国笑。
别人家的娃成天琢磨着多要点钱买零嘴吃,姜向北倒好,
干脆跨过那一步琢磨怎么做。
“爷,咱们明天再来呗。”
“着什么急,八九月份山里还有好些果子,灯笼果你平子爷爷家背后就有,一会儿你们去那摘。”
“爷,你有多久没回老家了?”姜向北突然没头没尾地问了起来。
姜爱国竟然也能迅速跟上孙女跳跃的思维,还真在心里算了起来。
“大概……二十多年了吧。”
“我在学校图书馆看到本书,书上说北方有种饼子要用炉子,你见过那种饼子吗?”
姜爱国笑:“绕了个大圈,还是想问吃的。”
“就是好奇吗!”姜向北傻乎乎地笑。
饼子当然有那么点兴趣,其实是想引出炉子继而看看能不能求姜爱国给搭个烤炉什么的。
当然这都得一步步的继续下去,现在就是先起个头而已。
“一会儿到了平子爷爷家,自个儿去后院看。”
一路说说笑笑,几人满载而归。
进了平子爷爷的家,姜向北放下果子直冲后院而去。
一眼扫过去,瞬间因眼前景象惊得张大了嘴。
就在堆放柴火的棚子边上,有个造型奇特的东西。
圆弧形,外部水泥,里面红砖,左边矗立着根高高的烟囱。
这不正是姜向北一直苦苦寻找的烤窑,而且还是相当讲究的那种级别。
前世为了练习手感与掌握烘烤温度,师父让姜向北从最基本的原始面包窑练习起。
那种面包窑和眼前这个外形上大差不差,特别是保温方式简直一模一样。
“这是个啥玩意儿?”
看姜向北在圆圆的东西上摸来摸去,夏彩霞也跟着上来凑热闹一般摩挲了几下。
粗糙的手感划得掌心生疼,不知道有什么好摸的。
“我看书上说,这个叫面包烤炉。”姜向北用最简单的名词介绍。
“难道国营商店的奶油面包都是用这种烤炉做出来的?”
姜向南也跟着好奇起来,左右看看没看出个名堂,干脆把脑袋伸入了烤炉中。
不知道是不是心里作用,好像还真从里面闻到了面包的香气。
嘎吱——
房子后窗突然被推开,平子爷爷和姜
爱国纷纷探出半个身子来。
“小向北同志还知道面包烤炉,真厉害!”
“平子爷爷会烤面包?”
“你平子爷爷不仅会这些洋人的玩意儿,还会说外国话,还能写外国字儿……”姜爱国说。
什么叫人不可貌相,平子爷爷就是个特别好的例子。
平子爷爷原名平江,年轻时可是正儿八经的大学生,毕业之后又去国外留学。
多年学成归来进入国家科研单位从事武器研究。
可惜这样的生活因为某些特殊事件戛然而止,平子爷爷因为留学经历立刻被打成了反动通敌份子。
在劳改农场改造七年,好不容易才因老领导多方奔走而平反,是洛川市第一位平反的知识分子。
但这七年中,妻子不堪激进分子凌辱,留下刚结婚的儿子一家投河自尽。
之后两年,儿子儿媳也相继因为各种专门的针对折辱而抑郁离世,平子爷爷因此家破人亡。
这些痛苦过往外人无法体会,却让这位半身都献身科学研究的老人再也直不起腰。
他没选择回单位继续工作,而是成了袄子山的护林员。
一个人,守着这么片大山孤独地生活着。
直到姜爱国无意间闯进了进来,老爷子第一次开始期盼起老友到来。
这个面包窑,正是他指挥姜爱国一个砖头一个砖头建造起来。
至于姜向南闻到的什么面包香,那只是心里作用。
因为自从空烧过一次之后,面包窑还从来没烤过任何面包。
“都是在书上看的。”姜向北被夸了还有点不好意思。
“刚才你爷爷可跟我说你学什么都很快,到平子爷爷这儿怎么还谦虚起来了。”
平子爷爷笑呵呵地招招手,示意姜向北走到窗前。
书是姜爱国递出来的,厚厚一摞,看封皮上一排外文字。
烘焙书?
姜向北外语不好,但关于烘焙方面的相关单词都认识。
“你平子爷爷送你的书,拿回去好好看。”姜爱国笑,故意眨了眨眼:“要想看懂,还得先学会外文。”
姜向北接过书,珍而重之地抱在怀里,然后朝平子爷爷说:“谢谢”
纵使曲折坎坷,平子
爷爷都随身带着书,可想而知这些书对他而言是多么重要的东西。
然而……就这么送给了第一次见面的她。
姜向北心里酸酸的,嘴唇抿了又抿,心里知道该说些什么,但又不知道怎么开口。
“要是想感谢爷爷……”平子爷爷像是看穿了姜向北想法,指指那块缺失的篱笆:“下回来帮爷爷把篱笆补好。”
“我们现在就补。”姜向南站出来说。
“今天太晚,山路不好走,你们早些回家去,以后再来爷爷家吃饭!”
此时太阳已经落到了山头之上,最多还有个把小时天就要完全黑透。
平子爷爷抬头看了看天色,开始催促起他们回家。
夕阳之下,平子爷爷微微有些驼背的身形越来越远。
姜向北努力回头看向山路尽头,
直至……再也看不见。
***
洛川市,三水胡同。
姜向南把带回来的书全部摆到书桌上,小心翼翼地翻开第一页。
书页有些发黄,书上插图都是黑白的,也许是因为长期处于潮湿环境,好多字体都有些模糊了。
第一页是介绍面包起源……
姜向北看着看着,思绪不知不觉地飘得没了边儿。
一会儿是平子爷爷曾经意气风发的样子,一会儿是他得知家人去世后而悲痛欲绝。
各种平子爷爷的样子在眼前转来转去。
一窗之隔,姜半和姜爱国站在院子里,小声地嘀咕着。
姜半说:“向北能看得懂吗?”而后往窗子前走了两步,低头,恍然大悟:“原来是看图画。”
刚吸进喉咙的烟只是顿了顿,立刻呛得姜爱国捂嘴狂咳起来。
“文兰,给爸倒杯水出来。”
罪魁祸首姜半回头交代了声,又继续转回头趴到窗子上看姜向北读书。
不管看不看得懂,姑娘能老老实实坐到书桌前,那已经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遭。
“翻第二页了,哎哟!我姑娘看来是真的在看书。”
司文兰端着杯子走出来,余光就瞧见姜半撅着屁股趴在窗台上,透过没拉严实的一条缝在偷看什么。
而窗子边上,门大大开着。
抬起脚,轻轻
朝姜半腿弯上踢了一脚:“看什么呢?”
踢完才把水杯递给姜爱国。
“爸,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