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词有新调,联无绝对
作品:《开局少年马空群》 《开局少年马空群》全本免费阅读
第240章词有新调,联无绝对
一炷香的时间说长不长,但能被各家山长带来望江楼赴会的,无一不是各书院中的卓然出群之辈,所以都在时限内完成诗作上交了书稿。
顾镛将手中一叠诗稿扬了一扬,笑道:“诸生佳作,毕集于此。玉堂,下面便由你将这些诗作一一诵读出来,请诸位山长一同品评。”
“是。”
韩骐上前,接过诗稿后,便从最上面一首开始朗声诵读:“《七绝·钱塘春行》,吹皱西湖二月风……”
一首读罢,便由七位山长与顾镛出言点评。
他们说得虽以勉励之语居多,但诗作优劣长短,各自都已了然于心。
一首词读罢,望江楼上一片静寂。
众人骤闻之下,皆觉此联果然难对,休说眼下的一时三刻,便是想上三天三夜也未能能有答案。
马骥从容起身,向上拱手道:“学生马骥,此词正是拙作。”
“不对!”原本面如死灰的沈聪忽地想到什么,大声道,“这首词写得不对!”
不过他不说话,自有人替他说出想说的话,旁边一位山长皱眉道:“词牌诸调自有章法,马学子妄言新创,是否太过轻狂?”
听到一个“切磋琢磨”,沈聪立即打蛇随棍上:“龙媒此言大善,恰好我这里有一个疑难,今日难得高贤毕集,正好拿出来向大家请教一番。”
他说得是向大家请教,眼睛却只盯着马骥一人。
沈聪在一旁暗恨得咬牙切齿,表面上却又势必不能显露出来,忍得很是辛苦。
区区百余文字,竟呈现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豪迈气象,写景壮伟,声调激越,匠心独运之妙,言语难以尽述。
先前被这首词作惊艳而致“当局者迷”的众人被一心找茬挑刺而能“旁观者清”的沈聪一言警醒,这才想起这首词的词牌却是前所未见,一时不觉惊疑不定。
随后他仍盯着马骥,朗声念道:“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沈聪本能地便要开口讥讽,总算先前已失言一次有了警觉,硬生生将要出口的话咽了下去。
顾镛笑道:“如此便马学子请为大家一解疑惑。”
马骥坦然道:“这词牌确实并非前人所有,而是学生因被窗外大潮触动,临时新创新调。”
读到最后两首,却是最先完成上交的沈聪与马骥诗作。
此言一出,举座皆惊。
沈聪同样不敢再有异议,却终究不甘心错过这次能跻身顾镛门墙的机会,心念一转,又生出一个主意,做出亲切笑容向马骥拱手道:“原来这首词是龙媒所做,先前多有冒昧,还请见谅。”
这首词先以大笔浓墨勾画杭州,写尽这地理之形胜、市井之繁华;又用寥寥数语,点出西湖美景,百姓安乐。最后的“归去凤池夸”之语,又暗含对顾镛早日归京益受重用的祝颂。
在他想来,若是自己提出的难题对方不能解答,无形中便将双方摆在相等的位置上,顾镛在做出最终决定时便须衡量一番,自己也便有了一点回旋取事的余地。
上面坐着的顾镛很有些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笑道:“沈学子既有疑惑,正该说出来大家一起探讨。”
顾镛鼓掌称善,为马骥这首词定下基调:“马学子说得虽是诗词之道,却何尝不是治国为证之道?御政之首,鼎新革故,若一味因循守旧,不敢想古人之未想,不敢言古人之未言,又如何令我大虞远迈汉唐?”
众人一时侧目而视,目光中满是惊愕。
沈聪道:“学生虽不敢自夸学富五车,却也读过几首词作,识得一些词牌,这首‘望海潮’却是闻所未闻,不知出于何处?”
七位山长中,除了杜衡为避嫌而未发一语,其余六位纷纷出言附和,这却并非趋炎附势,而是当真叹为观止。
半晌之后,顾镛首次没有在七位山长之后发言,摇头赞叹道:“有这一首词珠玉在前,天下恐无人敢再写杭州了!”
正面面相觑之际,马骥已洒然笑道:“此联……也不甚难吧。我曾读过一篇前人游记,其中记载蜀地什邡县北门外有一石拱桥,桥旁有一眼清泉,当地人以八层石板将泉水围成井形,因水清见底常印明月,故称‘印月井’。那下联便在于此——‘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顾镛深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