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贞观之治

作品:《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全本免费阅读


    听完玄武门之变的来龙去脉,大唐贞观时期的老百姓一个个神色复杂。


    原来他们的皇上经历了这么多,并非他们想象的那样心狠手辣,而是被逼无奈。


    之前他们得知皇上弑兄杀弟夺取皇位,心中隐隐有些愤懑。


    虽说他们对那时皇上的卓越军功充满敬佩,但怎么也掩盖不了皇上手足相残的事实。


    尽管皇上下令全国老百姓不许议论玄武门之变,但依旧阻止不了他们对皇上的不满。


    但是现在他们听了主播详细的讲述,才发现他们皇上也是有苦衷的。


    毕竟到了那個地步,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在那种被逼入绝境的情况下,他们皇上发动玄武门之变也是情有可原的。


    当即就有无数老百姓发弹幕表示对李世民的理解支持。


    李世民看到天幕上铺天盖地的弹幕,全都是对他的支持,此刻心中深受感动,眼眶泛红。


    他还以为主播讲述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大唐天下臣民会对他口诛笔伐。


    可万万没想到,出乎他预料的,居然全都是对他发动政变的理解。


    这一刻,他无比欣慰,心中沉重的枷锁终于放下。


    要知道,自从他发动玄武门之变后,他心中压力山大。


    他不愿意提及这段往事,也害怕老百姓非议他。


    但现在,天下老百姓对他的行为表示理解,他也终于可以摆脱心理负担。


    此时此刻,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勤政爱民,让大唐老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好日子。


    “提到唐太宗李世民,就不得不说贞观之治。”


    “也正因为李世民开创的贞观盛世,才使得李世民的名声如日中天,成为各朝各代皇帝的榜样。”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基称帝,改元贞观。”


    “下面主播给大家重点说一说贞观之治,看看李世民都做了哪些政绩。”


    “登基之后的李世民面临的是因隋末战乱而百废待兴的大唐王朝,如何开创贞观之治,重整破碎不堪的大唐山河便成当务之急。”


    “李世民善于纳贤由来已久,早在武德四年,身为秦王的李世民就创办了文学馆,广泛搜罗贤才文士。”


    “馆中集有十八学士,既有以诗赋文章名世的虞世南、褚亮、许敬宗等,又有以经史学问著称的孔颖达、陆德明、姚思廉等,还包括了极富政治军事才干的房玄龄、杜如晦、杜淹等人。”


    “十八学士组成了李世民的智囊团,不仅帮助他成功夺取皇位,而且成为日后贞观之治的核心人员。”


    “然而,从秦府到皇宫,李世民此时面对的是更为复杂的朝廷环境,这险峻的局面来自当时朝廷中的三种人。”


    “有人知道是哪三种人吗?”


    主播的互动取得的效果不错,很快就有人在弹幕上进行了解答。


    李治:一种是高祖皇帝时期的旧臣,这些人都出身于关陇贵族,或者是山东士族。


    关陇门阀的思想的特点就是保守,特别是对老百姓有一种畏惧的情绪。


    最后他的父皇重用这些关陇门阀,给他造成了不小的麻烦,花费了他好大气力去打压他们。


    赵匡胤:第二种就是李世民做秦王的时候,他的这些部下。


    要说李世民那个时候的幕僚,一个个名气都很大。


    尤其是其中一个最有名的人物,为李世民出谋划策的房玄龄。


    不过这些人才虽然善于出谋划策,但是他们对当时整个社会的情况不是很了解。


    朱元璋:第三种人就是来自民间的力量,特别是那些跟随李世民参加起义的山东地区的势力。


    也正因如此,这些人对山东地区的情况很了解。


    尤其是玄武门之变的动乱结束后,对他们的情况也是了如指掌。


    所以说,他们能够非常正确的分析形势,给李世民提出宝贵的意见。


    “没错,三位帝王说的很对,李世民当时面对的正是这三种人。”


    “面对复杂的局势,李世民如何让这三类出身不同的人为其所用?”


    “在李世民登基后不久,他下令召见一位大臣,这位大臣正是玄武门事变中,坚定站在太子李建成一边,并为其出谋划策的魏征。”


    “李世民严厉地质问魏征,为何要离间他们三兄弟。”


    “魏征却神色自若地说,太子要是早听我的,就不会有今天的杀身大祸了。”


    “大臣们都为魏征捏了一把汗,然而李世民却很欣赏魏征的率真,理解他的忠其所事。”


    “不但不再追究旧怨,而且马上重用魏征。”


    “感激于李世民的知遇之恩,魏征从此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李世民听取了魏征的建议,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于是贞观年间形成了兼听纳谏的良好风气。”


    “除魏征外,当时经常进谏的大臣还有王珪、戴胄、马周、张玄素等人,以及他的妻子长孙皇后。”


    “甚至在隋炀帝时以阿谀奉承、溜须拍马而闻名的封德彝,也有多次进谏的记录。”


    “李世民在位二十多年,进谏的官员多达三十余人。”


    “其中,魏征一人所谏前后二百余事,达数十万言,皆切中时弊,对于改进朝政,帮助唐李世民施行正确的决策起到巨大的作用。”


    李世民:朕身为帝王,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是非常有必要的。


    他深刻的明白,帝王其实有欲望,是非常有可能危害国家的。


    一个高高在上的帝王,要是不兼听纳谏,反而独裁专断,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那么必然会影响朝廷的决策,很有可能会导致决策的失误,严重的会让国家处于危险的境地。


    历代那些听不进谏言的帝王已经给了他深刻的教训,因此他必须积极吸取这些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他非常感激魏征的直言纳谏,让他能够时刻审视自己,避免做出错误的决策。


    他之所以重用魏征,对魏征那么看重,积极采纳魏征的谏言。


    全在于魏征懂得治国理论,懂得历史的经验教训,也了解社会的现状。


    这样一个谏臣是站得高,看得远的。


    魏征在治国方针方面的制定,在帮助他做一个英明君主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李世民武装夺取皇权两个月后,这一天清晨,都城长安异常热闹,文武百官从四面八方涌向玄武门。”


    “他们要来参加李世民亲自主持的题为‘自古理政得失’的辩论,力图找到一条实现天下大治的途径。”


    “然而辩论一开始,便出现了针锋相对的两派意见。”


    “然而,如何让百姓安定下来,进行大治呢?”


    “李世民希望从历史中寻找答案。”


    “李世民不禁自问,为何曾经繁荣富强的大隋王朝,不到四十年就土崩瓦解?”


    “他总结隋炀帝灭亡的三大原因:一是大兴土木、广治宫室,二是搜罗美女、淫乐无度,三是东征西讨、穷兵黩武。”


    “李世民惊叹于那些在隋朝盛世中创造奇迹的民众,在随后的战乱中,爆发了如此巨大的威力,让隋朝政权土崩瓦解。”


    “这些让他对国与民、君与民的关系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


    封德彝:实现天下大治,要继续实行高压政策。


    他作为山东士族的代表,自然要为他们这些士族发声。


    人心坏了,老百姓民心坏了,唯有实施高压政策才行。


    在隋末的动荡之中,他们山东士族是受打击的对象。


    现在他们好不容易站起来了,必须要反攻倒算。


    魏征:大乱之后民心思治,就像一个人渴久了,喝什么都是甜的,饿久了吃什么都香一样。长期经过战乱的百姓,他们希望能够安定下来,过稳定的生活,过安定的日子。


    他作为普通地主阶级出身的官僚,代表着山东豪杰的利益。


    他们是从瓦岗寨一路走过来的,也是反隋的一股力量,最了解山东河北地区老百姓的动向。


    他深刻的明白,老百姓要的是安稳的日子。


    “为了不重蹈隋朝覆辙,李世民和大臣们经常聚在一起,讨论如何更好地治国。”


    “在李世民眼里,百姓如同水,君主如同船,君民一体,休戚与共。”


    “当君主的,如果通过损害百姓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必然会引发政权的颠覆。”


    “正是知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李世民反复强调要以百姓之心为心,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在这种理念之下,李世民定下了抚民以静的策略,形成了一整套以民为本的思想。”


    “李世民将这些思想转化为一系列具体政策,贞观之治的盛世景象才得以步步展开。”


    “而君臣论治的主要内容,则记录在李世民时期史官吴兢所撰《贞观政要》一书中,被后人传颂。”


    李世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朕要是不施仁政,必然会被老百姓覆灭。


    他清楚的明白一个道理,身为帝王必须要警醒的道理。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弃之而不用,诚可畏也。


    这句话是他从隋朝灭亡得出的一个教训,时刻警醒着他。


    皇帝不过是老百姓因为你有道才推选出来的,可如果你要是无道,老百姓就可以立马推你下去,就正如隋炀帝的下场一般。


    “一个清明社会的出现,必须以法治作为前提,而且保证执法的公平性。”


    “李世民登基一开始,便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订《武德律》,制定《贞观律》。”


    “后来,长孙无忌又组织十九位大臣与法律专家为《唐律》作注,完成《唐律疏议》三十卷,对后来的封建法律产生了重大影响。”


    “完备的法律条文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执法。”


    “对此,李世民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亲戚故友、王公大臣概不能外。”


    “贞观九年,盐泽道行军总管高甑生因违反军令而被李靖治罪,后免死改判发配边疆。”


    “有人上书,请求念其为秦王府旧臣予以宽大。”


    “但李世民没有念及旧情,驳回上书,维持原判。”


    “李世民认为赦免了他,便开了侥幸之路,有功的人很多,赦免


    他,其他人也会轻于犯法。”


    “皇帝以身作则,执法如山。”


    “在朕即天下的时代,还有哪个皇帝敢于像李世民这样,把自己关进权力的笼子里呢?也只有李世民可以做到。”


    朱元璋:咱的大明律也是参考大唐律制定出来的。


    他之所以参考大唐的律法,除了大唐本身强大外。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唐太宗和他一样,也是以民为本,把老百姓看得很重。


    唐朝的律法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最前面的除了关于皇宫皇帝这一类的规定之外,首先就是对官员的一些规定。


    而像盗贼什么的,和老百姓有关系的,以前镇压老百姓的那些条例都在大唐律的后面。


    这足以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律法首先是监管官吏的。


    一旦做了官,就要遵守法律,也要按照法律法规去办好分内的事情。


    他的理念和李世民一样,首先官员做好了分内之事,才能去管理老百姓。


    “法治的另一面是教化,李世民多次强调,执法要慎刑宽刑,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


    “贞观五年,他将死刑的终审权收归朝廷。”


    “而且对复审有了明确规定,以增加纠正冤假错案的机会。”


    “第二年,李世民亲自审问囚犯,当他看到死刑犯即将被处死时。”


    “心中顿生怜悯,便下令释放回家,约定来年秋季回来接受处决。”


    “又令全国所有死囚一律释放,让他们在期限之前来京师集合。”


    “第二年秋天期限到时,没有人督促,没有人组织,头一年释放的总共390名死囚,居然一个不少全部按时到达集合。”


    “李世民十分感动,下令全部赦免。”


    “贞观年间,每年正月二十一日这天,长安城万人空巷。”


    “这一天,皇帝脱去龙袍,换上短衣便鞋,他要亲自下田耕种,以表示对农桑的重视。”


    “这种景象,在古代数不清的封建帝王中并不多见,而李世民就是其中的一位。”


    “贞观三年,唐太宗下令恢复被废弃数百年之久的藉田仪式。”


    “百姓惊骇之余,无不欢呼雀跃。”


    贞观时期的老百姓对于李世民无不感恩戴德,碰上一个对农桑重视的君主是他们这些老百姓的福气。


    在他们的印象中,当今皇上从来不在农忙的时候征发徭役,或者是兵役。


    最被他们津津乐道的一件事,就是关于太子要实行冠礼。


    一般太子想要进行成年礼仪式,那就必须调集府兵来充当仪仗队。


    但这个时候正好是春耕,皇上为了不耽误春耕,为了不影响老百姓种地,就没有去调集农民来充当仪仗,而是选择把冠礼往后推延了。


    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足以说明他们的皇上对农桑的重视。


    “在农业社会,粮食丰收与否与水利建设息息相关。”


    “都江堰的建成,促成天府之国的千年富庶与稳定。”


    “一次洪水或一次大旱,就可以致百姓颗粒无收。”


    “而且可能造成社会动荡,政权动摇。”


    “为了加强水利建设,李世民大力整顿治水机构。”


    “贞观年间,仅《新唐书》记载的大型水利工程就达27个。”


    “为解决扬州旱灾修建的扬州勾城塘水利工程,灌溉农田八百余顷,从此扬州连年丰收。”


    “沧州疏通无棣河、长芦河、漳河及衡河,从此无复水害。”


    “贞观七年,夏州朔方开延化渠,引乌水入库狄泽。”


    “贞观十年,汴州陈留开观音坡,灌田百顷,给粮食大丰收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即便是现在的农民,无论长江南北,还依然享用着贞观年间的水利成果。”


    主播每说到一个州郡,当地的老百姓就对李世民满怀敬意。


    正是因为有当今皇上兴修水利,他们才能取得年年的大丰收,再也不用担心饿肚子。


    在皇上没有修建水利工程之前,他们时常面临旱灾,或是洪灾,给他们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粮食绝收那都是小事,严重的会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但他们幸运的是遇上了一个好皇帝,为他们老百姓着想的好皇帝。


    要是没有他们的皇上修建水利,他们肯定没有今天粮食大丰收的好日子。


    “而在农业社会,发展经济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那就是人口。”


    “隋末战乱,北方突厥掳去大量汉人。”


    “同时,不少汉人为避乱而纷纷北逃,导致人口锐减。”


    “唐高祖武德年间,全国人口仅存二百余万户,不及隋朝鼎盛时的四分之一。”


    “李世民即位后,马上意识到人口严重缺乏的问题,迅速增加人口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为了稳固住汉人人口,李世民还规定,男二十女十五为法定结婚年龄。”


    “生男丁的家庭则予以适当奖励,无能力娶妻者朝廷给予帮助。”


    “李世民还把婚姻及人口增加情况纳入对地方官吏的考核指标,作为升降的参考。


    ”


    “到了李世民之子唐高宗李治即位之初的永徽三年,全国登记的户数达三百八十万户,人口近两千万,比武德年间增加了近一倍。”


    “人口是维系一个政权最宝贵的资源,也是检验治国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人口增加近一倍,可见李世民抚民以静的政策带来的效果十分明显。”


    “贞观四年,关中农业丰收,流散人口纷纷回乡。”


    “贞观六、七年,风调雨顺,广大山东地区一改昔日残破面貌。”


    “贞观八年、九年、十三年一直到十六年,又是丰收年成。”


    魏征:人口严重不足,增加老百姓人口是当务之急。


    他之前从洛阳向东出发,一直到东海边,一路上根本就看不到几个人,可见人口匮乏已经到了何种地步。


    要是有人从洛阳去往山东,那必须自带干粮。


    因为一路上就碰不到多少人家,根本就不能得到干粮的补充。


    隋末战乱结束之后,当时的经济已经被破坏到及其严重的地步。


    朱棣:当时贞观年间老百姓数量严重不足,李世民为了鼓励人口的增殖,为了鼓励多生孩子,下过不少圣旨。


    他记得有一个就是鼓励寡妇再嫁,这个争议性很大。


    毕竟在伦理道德中,寡妇是要守节的,根本就不能再嫁。


    可李世民为了人口的繁殖,强行要求寡妇再嫁。


    还有一个就是向突厥赎回汉人老百姓,快速的补充人口。


    在隋末战乱的时候,一部分汉人被突厥劫掠去了,还有一部分汉人为了避免战乱纷纷逃到突厥。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李世民从突厥赎回大量的老百姓,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