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第 16 章

作品:《穿越考科举

    []


    第16章


    三月大考终于结束,纪元也好奇,自己能考多少分。


    除此之外,还要去县城一趟。


    一个是他来这么久,还没去过县城,二是墨已经没了,纸也不多,必须买一些。


    他要早点去,不能让赵夫子发现,否则肯定会挤出自己的用度给他。


    赵夫子家里人口多,还有两个病人,生计不容易。


    自己不能老占这个便宜。


    说去便去。


    虽然大家都在忧心三月考试成绩,纪元却已经跟着安五叔去县城了。


    趁着今天私塾放假,安大海帮着他放牛,纪元也能出去一趟。


    纪元同样好奇,这个世界的县城是什么样的。


    他也想早点知道外面的世界,好为将来做打算。


    只是不知能不能考到县学。


    坐上牛车,安五叔道:“你年纪小,也不收你的银钱,一会去县城了不要乱跑,咱们快些去,快点回来。”


    幸亏他们安纪村离县城很近,坐着牛车,来回一趟只需要一个多时辰。


    便是走路,也顶多两个时辰。


    在如今已经算近的。


    纪元道谢,坐到牛车后面,他小小一个,确实不占什么重量。


    这牛车是村里其他人的,也是看在纪元年纪小的份上不收钱。


    其实除开村里有纪三婶一家之外,整个安纪村的民风还算淳朴,纪元受了很多照拂。


    坐上车后,纪元开始默算手头的银钱。


    二月那会,手头出了七七八八,还剩六十文,整个三月他没怎么花钱。


    卖了些草药,又从纪三婶家要了养小黄的银钱。


    来来回回,手头竟然攒了一百五十文。


    这也是他起早贪黑挣到的。


    安大海有时还说,真怕纪元睡眠不足。


    感觉他每日都精力充沛。


    纪元只笑,如今看着攒下的小金库,比什么都开心。


    但再算下即将要买的东西,好心情瞬间荡然无存。


    最紧要的纸墨都要花去一百文,剩下的五十文再买两支最便宜的笔,也就所剩无几。


    剩下的三十文纪元并不打算花,手头总要留下一点。


    安五叔把纪元放到书铺,便去卖农具的地方,纪元头一次到书铺,看得眼花缭乱。


    这书铺面积还不小呢,不仅卖文房四宝,还卖时兴的话本,以及去年乡试的《乡试录》,里面收集了本地乡试前一百名的科考试卷,看样子十分畅销。


    “你这小孩,过来作甚。”书铺老板腰有水桶粗,不像读书人模样,却穿着类似儒生的衣襟,对纪元道,“看你穿得破烂,是想讨水吗?”


    伙计连忙倒了碗凉水,想把纪元打发走。


    纪元看看自己,确实有够破烂的。


    他这一个月还长高不少,原本就小的衣襟,如今更是不像样子。


    哎,没办法,谁让他穷。


    现在天气暖了,衣服破就破吧,能穿就行。


    纪元喝罢水,开口道:“多谢掌柜,还请扎五十文的毛边纸,再买半斤臭墨,还要两支青竹笔。”


    掌柜见他小小年纪,说话却井井有条,不由多看两眼。


    不过纪元要的全都是最差的文具,倒是跟他穿着匹配。


    左右无事,掌柜道:“你这小孩,有钱不去买身衣裳,却要买笔墨,合算吗。”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纪元见掌柜无恶意,又给了水喝,开玩笑回道。


    两人一问一答,倒是让旁边来买书的三十多岁生员多看两年,这生员问道:“苏轼的诗,小孩口气倒是不小。”


    掌柜道:“这是咱们县学的黄夫子,专治明经。”


    纪元拱手:“见过黄夫子,小童信口胡说,还望夫子不要见怪。”


    黄夫子摆摆手,见他衣衫褴褛,又见他买的笔墨俱是最差,开口道:“口气虽大,话里的意思却好,怎么会怪你。”


    “这是要准备十月的考试?”


    纪元点头,黄夫子笑:“既如此那便好好学吧,说不定我们还有机会做师生呢。”


    等黄夫子走后,掌柜才低声道:“这位夫子可是县学的佼佼者,一边备考一边教学。今年乡试,他还要去府城考试,最近就是在采买物件,不日便回去府城。”


    纪元所在的县为正荣县,上面统归建孟府管。


    考试,自然要去府城考。


    八九月份的考试,若考中便是秀才变举人,考不中就回来。


    这么看来,若黄夫子考中,他上县学时候,也不会见到。


    考不中则回来继续教书。


    黄夫子讲,说不定我们还有机会做师生,这话着实豁达。


    纪元对县学又有了些好感,心里自然更加期望可以过来读书。


    当然,重点还是免学费,或许还能包吃住跟学杂。


    后者就不想了,能免学费已经很好。


    纪元并未走远,只在书铺附近逛了逛,翻了翻书铺其他书籍,只等着安五叔回来。


    安五叔办事也快,接着他便回村,时间一点也不耽搁。


    他这一下午过得充实,私塾三月大考的成绩却已经出了。


    蒙学跟小学分开后。


    蒙学那边也有几个小孩欢欣鼓舞。


    学霸们走了!他们终于可以拿甲等的成绩了!


    不过大家更关注的,还是小学的成绩。


    小学只有五人,每次考试都关乎去县学考试的名额。


    最紧张的,莫过于安家。


    安家长房跟三房平时互有比较。


    现在都上了小学,更是要比。


    所以早早等着赵夫子出成绩。


    纪元回到安纪村,刚把自己买来的东西藏到自家厨房里,就去找安大海。


    安大海帮他放牛,他肯定要赶紧接手。


    没想到找了一圈,安大海竟然不在外面,问了才知道,安家大娘子把他喊回去了,一起去了赵夫子家中。


    去赵夫子的家中?


    这是出了什么事?


    纪元快步过去,赵夫子的私塾距离家里不算远,平时互不打扰,很少有学生主动过去。


    被安大海带着的小黄远远看到纪元,开心地跑过来。


    其他人也看了过去。


    纪元来了!


    只听安家三娘子道:“他一个孤儿,读书不过两月,凭什么能比得过我弟弟的文章?!”


    “赵夫子,你莫要太过偏心!”


    这话一说,旁边安大娘子道:“什么叫太过偏心,你儿考不好,拿不了第一,便质疑别人吗?还把我儿喊过来,像什么话。”


    听着样子,应当还是为成绩惹出来的事。


    纪元快步上前,先跟脸色铁青的赵夫子行礼,这才低声问道:“大海,怎么了?”


    安大海正发愁得很,直接把事情简单讲了。


    三月末,私塾照例大考,这原本没什么问题。


    问题出在考试成绩上


    二月考试的时候,纪元便拿了第一,安大海跟着他学,竟也得了第二。


    把原本第一的安小河挤下去。


    安三娘子面上没说什么,私底下给自己在府城读书的秀才弟弟写信,求他帮忙。


    秀才弟弟寄过来他抄写的集注,又找了些时文送来。


    为了这些,安三娘子贴补了娘家不少银钱。


    这些事自然是背着安家其他人做的。


    送来的集注跟时文,只有安小河一个人背了。


    约等于自己偷偷用课外资料,不告诉别人。


    本以为有了秀才弟弟的帮忙,儿子安小河这次肯定能重拿第一。


    所以下午干着活,安三娘子就让自家小女儿去赵夫子那取成绩。


    赵夫子这次批改用了些时间,等到快要日落,小女儿才拿到最后的成绩送回安家。


    这成绩先到安三娘子手中,又被听说出成绩的安大娘子看到,立刻凑过来看。


    三月大考的名次。


    还跟二月一样!


    第一是纪元!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