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续加第八位皇帝

作品:《盘点千古风流人物

    天幕将马致远的诗以及秦观的诗都放了出来。


    秦观曾经写过, “斜阳处,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晁补之盛赞不已, 称之为:“天生的好诗, 即使不识字的人也能体会到其中的诗意!”


    事实上,这首诗的元素跟隋炀帝的重合程度高达75%以上。


    秦观的好友苏轼,忍不住笑出了声,笑得那叫牙不见眼:“唐代诗僧说诗有三偷:最下偷语、其次偷意、最上偷势。这马致远偷了势。你恰恰做了最下。”


    秦观梗着脖子说:“能偷就是一种本事,多少人想偷还偷不成呢。”


    苏轼:“你这偷得有点明显。倘若那隋炀帝还活着, 一定要找你理论。”


    秦观:“那倒不至于, 他哪里会在意这点小事, 即使在意,也要去找唐太宗啊。人家不仅偷了他的诗,还偷了他的国呢!”


    ————


    紧接着,天幕便说:【隋炀帝曾经给朝中重臣杨素写过一封信,其中提到了一句诗:“疾风知劲草, 世乱有诚臣。”


    后来, 唐太宗李世民也给大臣写了:“疾风知劲草, 板荡识诚臣。”


    隋炀帝要是打著作权官司的话, 被告席或许会再加一员重量级人物。】


    ——


    唐太宗李世民轻咳两声,掩饰自己被点名的尴尬。


    还不等他说话,武将秦琼性格很直, 立刻替他说话:“未来居然有狗屁倒灶的著作权, 未免有点离谱。这不是抄袭,这是致敬!”


    其他文武百官心中也赞同。古代没有什么著作权,洗稿不能算洗稿,抄袭不能算抄袭, 只能说是化用。他们不觉得有什么,反而引以为荣。


    写诗要从模仿做起!


    他话锋一转,好奇地问:“对了,陛下,你怎么连他给写给杨素的信也要看?臣怎么从来没看过呢?”


    唐太宗李世民正色说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这天下最了解某个人的人,往往是死对头。


    ———


    【文艺青年杨广总共留下了四十七首诗。他在诗歌上的主要成就是创作新声,拓宽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诗歌的格律化。


    他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唐诗拉开了序幕。】*


    【他自己很骄傲,曾经跟大臣说:“我的文采很好,特别会写诗,能做一个诗中天子。”


    可惜他走上了一条不归路,非要去当皇上,活生生把自己给耽误了。


    618年,大臣发动兵变,隋炀帝被缢而亡,享年四十八岁。】


    ————


    隋炀帝位面。


    天幕的话犹如惊雷作响,炸得众人脑袋嗡嗡。


    天幕播放到现在,朝臣都掌握了公元纪年法,618年?那不就是今年吗?


    隋炀帝胸膛剧烈起伏,鹰视狼顾,扫视面前的大臣。


    到底是谁发动了兵变?!


    这一瞬间,他有些失去力气,重重地坐在椅子上,神游天外。


    他想起了父母,双目赤红,心中暗道:“父皇,母后,你们是不是后悔让我登基了?觉得如果当初选择大哥会不会不一样?你们想多了,大哥就是个废物。”


    大哥做得只会比他差。只要他在,大哥就永远翻不了身!


    ——————


    古青青说起了杂谈:【2013年,江苏省扬州市一个开发商正在建商场,工地突然挖到了东西。


    消息上报上去,考古学家来到现场,发现这疑似是隋炀帝和萧皇后的坟墓。


    问题来了,隋朝首都是长安,怎么这两位葬在江苏扬州?


    其实隋炀帝死后,他老婆草草将他下葬,然后不得不赶紧逃亡。


    唐高祖给他迁过坟。唐太宗又将隋炀帝夫妻二人的坟迁到江都,也就是今天的扬州。


    隋炀帝很喜欢扬州,经常过去玩。能葬在这里,想必挺高兴。


    唐高祖和唐太宗还蛮厚道,虽然抢了人家的江山,但是没有苛待人家的身后事。毕竟也是亲戚。


    隋炀帝夫妇二人还是以帝后的礼仪下葬。


    有意思的是,这个挖到隋炀帝陵墓的开发商叫杨勇。


    杨勇是杨广的哥哥,也是曾经的太子。他斗不过弟弟,被废了太子之位,过得非常憋屈。


    隋炀帝熬死父亲上位之后,矫诏赐死了杨勇。


    弟弟要了哥哥的命,同名之人挖了弟弟的坟,真是“兄友弟恭”。连专家都表示难以置信。】


    弹幕:(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哈哈哈哈哈哈太子报仇,千年不晚。)


    ————


    天幕此话一出,很多人都傻了。


    唐太宗李世民愣了愣,思绪飘远,喃喃低语:“杨姓和张姓、王姓相比,算不上大姓,更何况还同名……真是报应。”


    概率这么小的事件居然发生。这里面说没点玄学,他都不敢信。


    现代人更倾向于巧合,比较迷信的古代人更倾向于是因果报应。


    他正为隋炀帝的遭遇而感到唏嘘,突然间灵光乍现。


    隋炀帝是老二,他也是老二啊。他的皇位也是从李建成手里抢来的。


    不会吧,不会吧,他的昭陵未来不会也要被李建成给挖开吧?


    不行,他得将昭陵修得更加稳固些。


    ————


    秦朝,扶苏沉默。隋朝和秦朝一样二世而亡,杨广还矫诏赐死了兄弟。


    听起来怎么这么耳熟……


    这不是胡亥干的事情吗?


    这杨广不会真是胡亥转世吧……


    ————


    隋炀帝本人更是晴天霹雳,五脏肺腑都震动不已,面色黑得能滴出墨,连呼晦气。


    “天下人都负朕!”


    李渊,李世民,这两个亲戚要抢走他的皇位。连死去的大哥都要狠狠恶心他一把。


    举目四望,竟无可信之人。


    ————


    天幕说起了结语:【自古以来,影帝隋炀帝热度很高,争议也很大。


    有人讲他是昏君,有人说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期视频不提他的文治武功,只提他的诗歌。


    在文学方面,他是位大诗人。


    今天的视频就到这里结束了,大家再见。】


    紧接着,天幕消散,天音消失。下一段视频还是在十天后播放。


    ——————


    大隋的天空碧蓝如洗,仿佛从来没有存在过。但所有人都知道,天幕来过,而且一切不一样了。


    李世民崭露头角,其他十八路反王跃跃欲试,民间风起云涌。


    庙堂也处于低气压之中。


    隋炀帝听完天幕的剧透之后,便非常警惕和恼火,亲手写下诏书,要派宇文化及等人锄奸。


    他可不想死于身边人之手!


    他的亲信宇文化及掌控宫中禁军,能力还非常高,把任务交给他没错。


    写完之后,他放下笔,揽镜自照,顾影自怜。镜子中的他俊美英武,风流倜傥。


    他幽幽地自言自语:“朕这么好的一颗头颅,谁会来砍呢?是李渊父子,还是谁呢?”


    “臣来为陛下效劳!”


    声如洪钟,掷地有声。


    紧接着,杂乱的脚步声便和交响乐一样响起,越来越近。


    隋炀帝抬头一看,居然是宇文化及带着禁军进来了。


    还没等宇文化及说话,隋炀帝便明白了是什么情况。没有诏令,禁军不可随意行动。


    电光石火之间,隋炀帝脑海中冒出一个近乎荒谬的答案:“原来是你。”


    他最信任的宇文化及就是历史上发动宫变的人!


    宇文化及心想,你要派我去打李世民,这可不好打,失败后说不定还要被你砍头。还不如早早起事呢。


    天幕没有说宫变大臣的名字,但不重要,历史是由人创造的。


    他没有过多解释:“请陛下赴死。”


    他话音落下,御林军统领马文举提刀向隋炀帝走去。


    隋炀帝咬牙切齿:“朕何罪至此?”


    马文举挺直腰杆,满脸正气,早早备好了腹稿:“陛下违弃宗庙,巡游不息,外勤征讨,内极奢淫,使丁壮尽于矢刃,女弱填于沟壑,四民丧业,盗贼蜂起;专任佞谀,饰非拒谏;何谓无罪!”*


    隋炀帝冷哼:“你这说的都是百姓。朕确实有负于百姓,但你们跟着朕,都享尽了荣华富贵,朕哪点儿对不起你们?莫要拿着百姓的旗号来粉饰自己的违逆行为!”


    他的话撕下了叛军的虚伪面具。隋炀帝搜刮民脂民膏,他们也有享受,他们是最没有立场来造反的。


    马文举辩不过他,也懒得辩。这位是天幕都承认的大诗人,嘴上功夫厉害,他不想白费力气。


    他生怕夜长梦多,直接拔出了剑。


    剑身寒光熠熠,一看就是削铁如泥的好剑。


    隋炀帝冷眼看着他们,自知没有活路,出声说道:“天子死自有法,何得加以锋刃!”


    宇文化及顿了顿,派人送来白绫。


    ……


    不久后,房玄龄收到消息,禀报李世民:“帝于前日崩了。”


    十八岁的李世民感慨了一阵,便重新安排军务。


    一个时代落幕了,而一个全新的时代即将到来。


    ————


    天幕播放的那一天,曹操像小学生期待电视节目一样,早早等着了。


    已经盘点完隋炀帝了,是不是该到他大汉了?


    他若有所思:“高祖文采不差,孝武帝也还行。不知道他们俩谁上榜?”


    曹丕觉得可惜,意有所指:“您才学远远超过他们,却因为不是帝王之身,而不能上榜,真是遗憾。”


    他的父亲到底什么时候造反啊?他表示很急。


    曹操瞪了他一眼:“不许胡说,乃翁平生最大的志向就是当在世周公。乃翁警告你,在外面可不能这么说,传出去要引起大乱子,多少个脑袋都不够砍的。”


    曹丕等人表面应是,心中不以为然。父亲到底在装什么?周公会挟天子以令诸侯吗?


    父亲怎么还越演越入戏了,真是无言以对。


    没过多久,天幕准时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