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颐:牝鸡司晨!

作品:《盘点千古风流人物

    北宋文人程颐望着天幕, 面色很不好。


    或者说,从天幕出现在大宋,他的面色就没好过。天幕透露-出来未来的信息当然是好事,或许能帮北宋避免灭亡的命运, 他对此是高兴的。


    可是他并不喜欢古青青。


    他攥着书籍, 骨节凸显, 心中不高兴:“未来的世界也太过荒唐,先不说没有君主,就连女子也可以如此抛头露面吗?”


    “这天幕背后的神仙也很不知所谓,那么多好男儿不选,偏偏要选一个女子来给皇上说未来的事情, 简直荒谬。”


    在他眼里,合格的女人就该老老实实待在家里, 相夫教子。结果古青青这个女人跑来说书,还经常说笑话,一看就不是个正经人。


    未来的世界他管不着, 他很担心大宋的女人看了古青青之后,学坏了!


    当然,这些话他不敢直接说出来,只敢在心里说。担心触怒了天幕背后的神仙,导致遭受天罚。


    更重要的是,他还很讨厌苏轼这个口无遮拦的人, 认为他一点也没礼貌。


    他腹诽道:“果然是一个女子,排出的榜单一点也不可信,唐宋两朝比苏轼厉害的人可多了,换成是我,我都不会让他排进前十。”


    “没想到陛下居然快驾崩了, 苏轼这竖子居然还能被高太后赏识……苏轼怎么老是被女流之辈看重?”


    他心里贬低苏轼,其实也隐含-着一点艳羡和期待。这个视频播放之后,苏轼肯定会比之前还要风光。他也是个知识渊博的文人,和哥哥一起编著书籍。


    他和哥哥在未来的评价是怎么样的?


    他心里把握挺大的,他发展了孔圣人的学说,桃李满天下,不敢说自己能比得上孔圣人,但应该能和董仲舒做比较吧?


    他满怀期待地望着天幕,渴-望听到自己的片段。


    好消息是,很快就听到了。


    坏消息是,很难听。


    .......


    天幕继续播放:【司马光被苏轼嘲讽了,当然不会高兴,可惜他也没有办法。


    宋哲宗年纪太小了,祖母高太后,也就是高滔滔才是实际意义上的皇帝。


    她铁了心想保的人,谁搞也不行。


    高太后重用苏轼兄弟二人也有原因,这对兄弟为人比较正直、两袖清风,不怎么结党营私。


    高太后希望用这对兄弟来平衡朝堂的斗争。


    苏轼这一生不仅有“弟弟,捞捞”,还有“太后,捞捞。”


    苏轼背靠大树好乘凉,嘴欠的毛病那是从来没改过。


    程颐,就是搞程朱理学的文人。他跟苏轼是同龄人,还先后进京赶考,在各自的领域闯荡,都闯出了一片天。


    如今,他们在朝堂上当同事。


    苏轼并不喜欢他,觉得他太古板了。】


    与此同时,天幕出现新的画面。


    苏轼从黄州回来没多久,司马光就去世了,算下来砸缸的司马光当了八个月的宰相就嗝屁了,宰相府于是开始办葬礼。


    巧的是那一天,宋哲宗正在把宋神宗的灵位送入太庙。事情办完之后,文武百官都急着去宰相家里吊唁。


    程颐的演员不知道是不是想抱皇上大-腿,于是拦着那群人不让他们去:“论语里面说过,哭过之后就不能歌唱了。我们刚刚给神宗办了吉祥的典礼,怎么可以又去参加葬礼呢?


    庆典和丧事不能一起办。所以别去司马家了!”


    苏轼的演员很真性情,他不喜欢司马光办事极端,但这只是就事论事,他还是很尊重司马光的。


    司马光这一辈子都在为大宋操劳,他活着当宰相的时候,程颐多热情啊。现在人刚死,程颐就冷着脸划清界限了。


    人走茶凉,未免太过小人作态了!


    司马光曾经还举荐程颐当皇帝老师呢,要是没有司马光,他还不知道在哪个地方抠脚。


    他嘴上说着孔圣人的话,一点也不干人事儿。


    苏轼于是发动了嘲讽技能:“这又不是孔子制定的礼仪,这是那个乡下人叔孙通干的好事,浑身污垢,和泥里爬出来的一样。”


    叔孙通是秦汉时期的儒学家。苏轼这么说,就是在含沙射影地嘲讽程颐像个老学究一样食古不化。


    此言一出,文武百官哄堂大笑。


    程颐面色涨得通红,咬紧牙关,暗暗记恨。


    ......


    天幕下,程颐不悦,在心中愤愤地骂了一句苏轼。


    他觉得自己明明说得很有道理,苏轼却胡搅蛮缠,真是无-耻狂徒!


    他仔细地看着弹幕,希望有人能支持他,谁知这些网友铺天盖地地说。


    (哈哈哈,苏轼骂得好!)


    (原来苏轼骂过程颐,对不起,我爽到了,更加喜欢东坡了。好活,当赏!)


    程颐整个人面色瞬间不好了,眼睛瞪得老大,不放过任何一条弹幕,希望找到一条支持自己的留言,结果一条也没有。


    天幕说了他很出名,但好像不是好名声。


    他突然有些失去力气,一屁-股坐在地上,自己在未来的名声这么差?


    不可能啊,他和哥哥编著的学说都是真理啊,没有一个人识货吗?


    【后来苏轼又骂程颐是个奸臣。


    程颐也回怼苏轼是个搅动风云的纵横家、不搞事心里不快乐。


    即使没有这件事情,这两位皇帝的老师最终也会结怨,因为他们的思想差别实在是太大了,都是对方最讨厌的类型。


    看事物需要辩证来看。程朱理学并非没有进步性。它是为统治阶级准备的,是为了巩固统治。学说的创始人活着的时候没受到什么重视,死后被抬到高位。


    可是老百姓就不高兴了,“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很多说法都很违反人性。


    所以这东西自古以来就是负.面评论居多,有人说它是个虚伪的邪说,毒害了社会千年。】


    天幕下,程颐竖着耳朵,还想听更多东西,结果便听到了一句毒害千年。


    他面色唰地一下变得雪白,感情上他不想再听下去了,但理智告诉他,他想知道到底是怎么毒害的。


    可天幕没有继续说他了,话题回到了苏轼身上,毕竟他只是苏轼生活的一个配角,不值得古青青费那么多口水。


    他听了很久也没听到自己的信息。


    很快,他的一些学生悄悄收拾了行囊,趁他不注意,跑了。


    程颐伸手想拦,但想了想,手还是无力地垂了下来,枯坐在地上,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他的学说对社会稳定来说很有利,他本来能凭借这个学说飞黄腾达。这些学生跟着他学习是为了前途。


    可是现在天幕直接说了程朱理学的破烂名声,可想而知,大宋的百姓会有多讨厌这种东西,再也没有前途可言了。


    那些追名逐利的学生当然赶紧跑了。


    有些心思单纯的学生还想继续跟着程颐学习,他们不是为了功名利禄,只是为了纯粹的知识。


    程朱理学是个完整的体系,内容非常多,还是有些真东西的。


    可程颐整个人仿佛老了十岁,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根本不见人。


    他怀疑人生,孔圣人流芳千古,苏轼青史留名,他遗臭万年吗?


    ......


    【苏轼惹了程颐,理所应当被他的学生联手报复。


    他们又搞了一次乌台诗案,说苏轼不尊敬皇上。


    结果高太后比宋神宗好多了,铁了心保下苏轼。


    当时还有官员表示不满:“为什么太皇太后老是要偏袒苏轼呢?”


    高太后嘴上不愿意承认:“老身哪有偏袒他,他又不是我的亲戚,只不过是因为神宗喜欢他,经常夸他是奇才罢了。”


    事实上,高太后连宋神宗的变法都不支持,会仅仅因为宋神宗的几句话保护苏轼十年吗?她是真的非常相信苏轼。


    当时司马光死了,守旧党派群龙无首,宰相的位置空出来。


    高太后有一次接见苏轼,散会的时候,让侍从把御前的金莲花烛撤下来,送苏轼回翰林院。


    这可不是普通的莲花,金莲花烛相送是一种非常特别的恩宠。


    唐朝的时候,令狐绹,就是李商隐恩师的儿子,也是李商隐曾经的好兄弟。


    他晚上被唐宣宗接见,临走的时候,皇上用御前金莲花烛送他离开。不久,他荣升宰相。从此,这就成了一种政.治信号。


    苏轼马上要升宰相了!


    苏轼受宠若惊,可是当宰相有什么用?


    当时他们这些守旧党派内部也开始厮杀。苏轼的朋友黄庭坚、秦观……总是被不停弹劾。他的弟弟苏辙当谏官的时候,也得罪了不少人。


    苏轼厌烦了党派争斗,如果自己不离开朝堂,那么他的朋友就一直会被攻击。


    他所以申请外任,到杭州当市长。在朝堂之中只能天天搞斗争,一点实事干不了,还不如到地方治理百姓呢。


    他的态度非常坚决,高太后只能放人。


    他在杭州治理瘟疫,建立了最早的“火神山医院”,给百姓熬药。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药方是他自己提供的。


    没错,苏轼还擅长中医,他经常亲自上山采药,给人治病,和沈括一起整理药方。


    他有个医生朋友,医生手里有个药方特别好用,连自己儿子都不愿意传,苏轼苦苦哀求,终于求来了药方。


    这种药方叫做“圣散子”,药材的价格非常便宜。巧的是,这个方子特别对症,治好了无数百姓。


    他把这个药方传给了当地的名医。名医把这个药方记在了《伤寒总病论》,直到明朝嘉靖年间,这个药方已经广为流传。】


    古青青顺手把苏轼用的政策以及配方全部都放在了屏幕上。


    .........


    圣散子方在古代人眼里,已经非常先进了。比如汉代巫医不分家,还流行请巫师驱鬼呢。


    很多朝代的人趁着这个机会,疯狂抄录文章。


    东汉名医张仲景连忙记下药方,东汉时期疫病流行,短短二十年,死了许多万人,居然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亡,导致十室九空。他把这种病称为伤寒。


    如果这圣散子方能对伤寒有用,那就太好了!


    这方子的材料非常便宜,张仲景试着熬了药,给自己的患者服用。


    对有些患者来说没用,而另一些患者病情好转。


    传染病分不同种类,圣散子方并不万能。但能治好一些人,已经非常难得。


    后来,不少被治好的人如同天幕中的杭州百姓一样,千恩万谢,家中挂着苏轼的画像,每到吃饭必定拜一会。


    ....


    李白望着天幕,有点发呆,心中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会写诗,会治水,会画画,会做饭,还会治瘟疫……好像没什么他不会的事情。


    他以一己之力拉高诗人这个榜单的技能数啊!


    高适也深有同感,忍不住说:“太白,我觉得你肯定能上榜,也就是第一第二的区别。第三的苏轼居然如此博学,你有什么能压倒他的技能吗?不然到时候……”


    天幕盘点的不只是诗词,而是这个诗人,像是给诗人做传记,会提到诗人整个人的闪光点。


    苏轼整个人好像没什么短板。在他之后的诗人,都要有压力了。


    李白想到了官位,可是他也就六品官,苏轼可是升到了三品啊。要说政绩,李白也想治理地方,可是皇上没给他机会,所以政绩这方面也不行。


    李白想来想去,陷入沉默,他酒量特别厉害,这能算吗?


    如果他知道现在的网络用语,那么他会说:“苏轼也太卷了吧!”


    .....


    与此同时,北宋还有一部分人对天幕中的高太后表示不满。


    目前,宋神宗还没有逝世,所以母亲高太后还没有走向前朝。


    立刻有大臣劝说宋神宗:“陛下,你绝对不能把事情交给高太后啊。高太后不仅不同意陛下的变法,还胡乱提拔人才,这是要让国家大乱吗?”


    “是啊,牡鸡司晨,惟家之索。”


    宋神宗心中忧虑,没有说话。


    算算时间,他也就几年寿命了,他的儿子年纪还小,不让太后垂帘听政怎么办呢?


    这是一个死局,没有办法解开。


    他也不怨恨高太后不支持他变法,因为压根就没几个人支持他。他早就有预感了,自己一旦驾崩,变法就会消亡。


    宋神宗说道:“母后贤良淑德,见多识广,爱卿们为什么觉得她做得不好?”


    立刻有大臣说:“苏轼文章做得好,政绩也不错,可是当宰相还差得远了。高太后凭一己之私,非要抬苏轼兄弟上位,说不定大宋就亡在这一代。”


    这个大臣为什么如此激进,那是因为他家跟皇后娘家关系不错。宋神宗死后妻子和母亲到底哪个摄政,能让他们打得你死我活。


    宋神宗一听,觉得挺有道理,心里直打鼓。


    可没过多久,听完天幕后,他们的面色都变了。


    什么?高太后居然被称为“女中尧舜”,这么优秀的吗?


    .....


    【五十岁到六十岁这十年,是苏轼最春风得意的时候。位高权重,名声斐然。


    他治好了杭州的瘟疫,过得非常惬意,本以为可以在这里终老。


    可1094年,保护伞高太后去世了。


    高太后这一生勤俭节约,励精图治,连自己的亲戚都不提拔。这段时间被认为是北宋最后一个国力较强的时代。


    这位被称为“女中尧舜”的太后知道宋哲宗是个变法派,如果孙子亲政,苏轼他们一定会被贬谪。


    仁慈的高太后于是告诉苏轼他们这些旧臣,要主动隐退,以免被报复。】


    .....


    “女中尧舜”这个称呼简直让无数人下巴都掉下来了。


    吕后称制、武则天称帝……或多或少都为人诟病,但是高太后居然能得到这么高的评价,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那些反对高太后摄政的人说不出话了。别说女中尧舜,就连数量特别多的男性君主也很难得到这么高的评价。看来高太后是真的一心为民啊。


    宋神宗也稍稍松了口气,看来母后做得比他想象的还要好。


    如果母后能同意变法,等过几年,他的身后事或许可以托付给母后了。


    .....


    唐高宗李治轻咳两声,这些年,他的身体是越来越不好了,他的孩子还太年轻,未来肯定也是媚娘辅佐。


    他仿佛无意一样地说:“媚娘,女中尧舜这个称号真好听。”


    武媚娘能做到吗?


    武媚娘听出他试探的意思,笑笑:“是啊,主少国疑,高太后真不容易。”


    唐高宗李治:“你能做到吗?”


    武媚娘心神震颤,来了,终于来了。他终于把身后事提到明面上来了。如果回答得不好,自己可能就跟大权无缘了。


    武媚娘连忙说:“陛下您这是何意?不要想这些事情。”


    唐高宗李治喜欢武媚娘有野心,不过恰当的野心才是好的,多了就过犹不及。武媚娘要真开始思考自己能不能比得上高太后,唐高宗李治就要忌惮了。


    唐高宗李治拍拍她的手:“好,不说了。不过在朕眼里,媚娘肯定比高太后好。”


    武媚娘唇角含笑,心中不以为然,当太后哪里有当皇帝爽?


    ......


    【高太后的担心是正确的。


    果不其然,宋哲宗并不赞同高太后,反而非常支持父亲宋神宗,变法派重新燃起了火光!


    得势的是苏轼曾经的好朋友,变法派章淳,他官至宰相。


    曾经在乌台诗案中,章淳还给苏轼说过话,结果现在,直接把苏轼给拍飞了。


    为什么呢?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苏轼的弟弟苏辙当谏官的时候经常找章淳的麻烦。


    再好的友情也被磨干了。】


    .....


    天幕下,真正的苏轼倒吸口凉气。


    他还以为能和好基友重归于好,结果基友未来居然会下死手?!


    他心里有些说不出来的感觉,想怪章淳,可是又觉得他的做法情有可原。弟弟主动弹劾他,两方结怨也是应该的。


    弟弟算是给他找了个大麻烦,直接导致他晚年流离失所。


    他理应怨恨弟弟,但是完全怨不起来。


    他们两个党派立场不同,最终总会分道扬镳。即使没有弟弟,他们这对好朋友也会分离。


    他想来想去,只能怪大宋了。


    唉,倘若自己能压制住党争之风,那该有多好?大家就不会变得面目全非了。


    .....


    【苏轼一开始被贬到了广东惠州,后来章淳觉得这个惩罚不够,于是把苏轼贬到了海南。


    这在当时是和满门抄斩差不多的罪行。苏轼都给自己准备好了棺材,感觉自己要客死异乡。


    好在,他的第三位太后向他走来了。


    宋哲宗过世,宋徽宗继位,向太后垂帘听政,向太后也是苏轼的粉丝,于是给苏轼平反,把他从海南捞了回来。


    苏轼才避免客死异乡的结局。】


    天幕中-出现新的画面。


    回来的路上,苏轼病了,病得快死了。


    苏轼面对死亡非常平静,他有机会也有能力去做圆滑狡诈的政治家,但是他没有去做。


    他自认光明磊落,告诉儿子们:“不用替我担心。我这辈子没做过恶,此后一定不会坠-落到地狱去。”


    没过多久,苏轼已经病得失去听觉。


    朋友在他耳边大声喊:“先生死后不要忘了西方世界,赶紧去想自己的来世吧。”


    苏轼:“西方世界是有的,但是不能使力。”


    朋友:“先生一辈子都在追寻佛法,怎么能半途而废,一定要使力气啊。”


    苏轼气若游丝:“使力气就错了。”


    随后朋友再问,没了回应,原来苏轼已经没了气息。


    消息传出去,万古同悲,几百个太学生来到寺庙,悼念文曲星的陨落。


    苏辙看见,吴越之地是苏轼待过的地方,那些百姓不顾场合,在闹市中哭泣。君子躲在家中哭。无论是读过书的还是没读过书的,都在为苏轼哭泣。


    这还仅仅是他看见的,在看不见的地方,悼念的仪式更加多。


    .......


    天幕下,承天寺中,张怀民望着天幕中的场景,实在没忍住,哭出了声。


    如果他能活到那个时候,一定也是为苏轼哭泣的一员!


    他哭了半天,才回过神,准备安慰苏轼。


    毕竟苏轼晚年的生活好坎坷,居然都被贬到了海南去。


    谁知他扭过头,就见苏轼一脸平静,好像天幕中死的人不是他自己。


    张怀民:“你怎么不哭啊?你不难过吗?”


    苏大胡子摸着胡子,脸上不见愁容,感觉特别奇异,自己还没死呢,就被剧透了结局。


    他感觉这不像自己的人生,有点像别人的人生了,代入感并不是很强。


    他理所当然似地说:“有什么可难过的?我现在还没死呢。算算时间,我还有二十年寿命,能活到六十多岁,真长寿啊。我高兴还来不及呢。”


    张怀民:“……”


    感情他的悲伤都喂了狗。


    其实苏大胡子也是有点惆怅的,只不过不想说出来让张怀民难过罢了。


    他到底还是走在了弟弟前面,也不知道弟弟有多伤心,世界上最悲伤的就是活着的人。


    好想弟弟!


    .........


    古青青说完了苏轼的一生,语气放松下来,进入了杂谈时间:【曾经官方媒体搞了一个古代著名诗人轨迹图,苏轼曾经当过八个州的长官,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在榜单上一骑绝尘。


    能和他比一比的,也就李白了。


    就算是高铁时代,也很少有人走过这么多城市,更不用说靠车马出行的宋代了,整个人生就是起起落落落落落落。


    普通人估计早就受不了了,苏轼表示小意思。


    他有一首诗,高度总结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并且知行合一,从没有动摇。


    这就是他写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和朋友一起游玩,突然遇到风雨。苏轼毫不在乎,泰然自若,在风雨中穿行。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给出了一种属于中国人的雨中漫步的浪漫。】


    .......


    视频播放到现在,已经有无数人喜欢上了苏轼。他讲话幽默,乐观豁达,还没有架子,人格魅力爆表,简直老少通杀。


    他们的喜爱在这首诗词出现之后达到了巅峰。


    即使遭受风雨,也不动初心,这是多少人做不到的!